巧用学教评一体化策略 优化写作教学设计

来源 :广东教学报·初中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ngsong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教评一体化是保证课程有效实施的一种基本策略。学教评一体化是指在课程实施中,以教育目标理论为指导,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为深入研究学教评一体化策略在写作教学中的应用,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写作指导课《抓住细节》为例,具体阐述实践效果。
   一、学的内容
   (一)学什么
   学生写作学习目标的确定需要结合课程、学期(年)、单元、课时四个层面综合考虑,笔者参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梳理了初中写作目标与内容。
   (二)如何学(第一课时)
   1.课前预习:捕捉瞬间
   (1)任务与意图:通过任务驱动,点燃学生对写作的热情,从真实、有趣的生活中找素材,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观察身边的人,养成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学会从课文中找素材。
   (2)过程与方法:请学生完成预习学习单(二选一)。
   任务一:征集“最美照片”活动
   照片记录了生活的瞬间,也记载了生命中的故事。請你从家里找一张喜欢的照片粘贴在学习单1的左边,将照片的美好瞬间记录在学习单的右边。
   任务二:征集“我最喜爱的小人物”活动
   请你从本单元的课文中选出你最喜欢的“小人物”,结合文中一处细节描写来说说喜爱的理由。
   示例:
  学生根据评价量表1进行自评。
   2.学习活动一:聚焦细节
   (1)任务与要求:通过从生活、课文的素材里,寻找并品读人物的细节描写,明确细节描写力求真实、典型。
   (2)过程与方法:小组内分享“最美照片”和“我最喜爱的小人物”,以评价量表1为标准推荐优秀作品在班级分享。
   小结:细节描写要聚焦真实的、典型的细节。
   3.学习活动二:归纳写法
   (1)任务与意图:通过赏析本单元课文的细节描写,从不同角度归纳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学生独立完成学习单3,完成后小组内讨论。小组代表在班级发言,其他同学可补充,教师点评。
   (3)小结:细节描写要力求生动,可通过运用组合法、分解法、修辞法、润色法来实现。
   4.学习活动三:小试牛刀
   (1)任务与要求:通过修改预习单上的细节描写来反思自己的预习作业,进行升格练笔。
   (2)过程与方法:结合所学的方法,将预习学习单“最美照片”的细节描写片段进行修改。
   学生完成后,小组根据评价量表2交流与评价,选出优秀作品在班级内分享。
   5.作业布置
   学生根据课堂所学、修改建议做出进一步修改;在此基础上,以《照片里的故事》为题,写一篇作文;完成后,根据评价量表3进行自评。下一节课进行展示,师生共评共改,修改后写进“写作成长记录本”。
   二、教的方法
   (一)以学定教
   除了上面提到的四个层面,还要结合学情综合考虑,制定与之相符的教学方法。
   学生预习作业一:爸爸开心地抱着我,亲吻我的小脸蛋。
   学生预习作业二:妈妈用清水冲掉泡泡,用手轻轻揉着我的头发。
   根据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对学生细节描写方面的学情做出了评估:学生下笔随意,细节描写单薄、生硬,毫无章法可言。
   笔者以学定教:从征集“最美照片”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关注生活,捕捉细节,从课文中学习人物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从练笔检验学习效果。
   (二)用课文教
   宁鸿彬教授的《怎样教语文》中也提到:教师要正确使用语文课文,首先要树立“用课文去教”的理念。其中,用课文教写作方法,“形象、具体、便捷,这是一条理想的途径”。
   笔者将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中对“小人物”的细节描写方法进行梳理,采用例文式、问题式的写作支架引导学生发现、思考、总结人物细节描写的基本方法。
   三、评的方案
   (一)关注评价的有效性
   教师要始终关注评价的有效性,课前评测、课中形成性评价、课后总结性评价一定要与目标紧密结合,通过评价跟踪目标的达成情况,使学习、教学、评价之间彼此相符,保持一致。教师要特别重视写作过程中的评价,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写作态度、科学的写作方法、写作的基本能力。
   教师主要通过提供写作支架来归纳总结,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小组讨论、练笔的过程中检测写作方法的掌握情况。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生生间、师生间的评价呈现多方位的评价。评价可以是口头的,比如小组讨论环节学生间的评价,教师对学生作品的点评。评价也可以是书面的,小组内评改,对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十分有益的。
   (三)评价的系统性
   以本课评价——学期评价——学段评价建立学生个人写作水平评价体系,以学生的代表作加书面评价的形式呈现学生写作的实际情况和发展过程,进而促进学生写作的发展。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基础  一、古诗文默写  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_______。”(《论语》十二章)  (2)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杜牧《泊秦淮》)  (3)《木兰诗》仅用“_____,_____”一句就高度概括木兰从军,身经百战,出生入死。  (4)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5)请把刘禹锡的
青春是什么呢?谁能真正读懂青春二字的含义呢?轻狂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轻狂呢?迷茫么?是的,誰的青春岁月不曾迷茫呢?热血么?是的,谁的青春岁月不曾热血呢?孤独么?叛逆么?倔强么?……  青春,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只是有人将来拥有,有人现在拥有,有人曾经拥有。人生的路很长也很短,青春岁月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够一场考学革命,够一段懵懂情愫,也够蓄谋一场蜕变。青春,是人生旅程中最绚丽多彩的时光,
笔者在《大自然的语言》教学中,践行学教评一体化理念,通过运用课前“自主学习预习单”、课中“自主学习任务单”、课后“自主学习检测单”,有效解决学教评分离的问题。  第一,确定“这一篇”课文的核心学习目标  “这一篇”指的是文章体式的确认,明确文体是进行阅读教学的第一步。教学、评价的出发点和终点都应指向学生对“这一篇”文章的学习。《大自然的语言》所在的单元导语中有着清晰的指引:“学习本单元,要注意理清
16世纪90年代,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诗人莎士比亚创作的早期。这时,英国社会基本上保持着表面的繁荣。作为一个资产阶级作家,莎士比亚对于解决当时社会上的矛盾充满了信心。  但是后来几年,英国社会的各种矛盾逐渐尖锐起来,农民和城市的平民纷纷起来反抗。这一时期,资产阶级的力量也更加强大,跟王室的暂时联盟也瓦解了。莎士比亚开始感到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社会现实间的矛盾以及冲突。这时期完成的《威尼斯商人》就是莎
“蒹葭苍苍”之“苍苍”,既指成片,又指颜色——灰白色。“白露为霜”道出季节,不是秋高气爽的秋,而是露水重重的秋。八个字勾勒出一幅场景:水边,霜重,大片灰白色的芦苇随着秋风,荡荡悠悠。这般朦胧!   估计写《蒹葭》时的心情,也如此朦胧不定吧?一段感情在什么时候是最美呢?不正是那段不明确、不明晰、不明朗,想见又见不到,想遇又遇不上的时候吗?   所以,《蒹葭》美就美在这里。一开始,如画般的悠悠长水
作者介绍   包利民,作家,文章多次被选入中高考试卷,其作品有“贴近学生生活”“适合中学生阅读”之评价。  作品简介   《半亩云》是专栏作家包利民的经典作品集。它分为六辑,收集了包利民先生的诸多美文,每一篇都来自平凡中最真最美的小细节,每一篇都触及生命中最柔软的感动,直击每一位读者的灵魂深处。   作者用一种暖暖的、质朴又不失哲理性的笔调,带我们走到那位呵护“望乡”的母亲身边,感受她对故乡的思念
教学目标   1.理清游踪,发现丽江之美。   2.品析语言,体会表达之妙。   3.揣摩情感,感受用情之深。  设计难点   1.实践并印证在教读课《壶口瀑布》所学“所至、所见、所感”的分析方法。   2.充分利用教材的助读系统进行教学设计,且能够体现自读课的特点和要求。  教学创意   1.以关键词“水的方式”切入,用递进的三个主问题串联各教学环节,达到“一语立骨”的效果。   2.以任务驱动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要成功,必须着重于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思”能力,本文总结出“阅读技能训练范式、作文导思导写导改范式、名著导读导析导评范式、课外自主训练范式”等四种比较典型的能力训练范式,旨在指导语文教师转变语文教学观念,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进行有强度的能力训练,习得可终生受用的语文能力,成为一个具有较强语文素养的人。  关键词:听说读写思;能力训练;范式  语文教学改革是所有学科教学改革中最热闹的
1.新冠   “新冠”是今年当之无愧的最热词汇,从年初到年底始终是讨论的焦点。这是一个有重量的词,因为在它之下连接着更多我们难忘的词汇:用来特指李文亮医生的“吹哨人”,陪伴我们一年的“口罩”,一度成为疫情中心的城市“武汉”……以及更为复杂的,无法用简单词汇概括的全球变局,它们共同构成了2020年最沉重的命题。   2.内循环   内循环是中国政府今年提出的新的经济概念,简单来说就是国内的供给
基本信息:  作 者:叶嘉莹  出版社:廣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2021年1月  页 数:600  定 价:188.00元  装 帧:精装  ISBN:978-7-5598-2835-4  耄耋之年的古代文学研究专家,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叶嘉莹,号迦陵。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先生一直致力于中华古典诗词的研究与传承。她始终认为,学习中华古诗词,要赓续好诗歌的吟诵传统,并以此为抓手,在一场场声情并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