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素质教育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音乐课程作为小学教学体系中的一部分,对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与审美能力的增强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这将要求教师积极采用律动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基于此,将对律动教学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并对其在小学音乐课中的应用方式进行探索与研究。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快乐律动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而律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律动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动静交替,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律动教学概念
二十世纪初期,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正式提出了“律动”教学法,后逐渐传入我国,并在音乐教学中得以推广和使用。律动教学主张不但要用耳朵听音乐,还要用身体去感知音乐,用心灵去体会音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将所听音乐表达出来,此种音乐行为便被称为“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法作为一种特色教学方式得以使用,在体态律动的基础上还与音乐游戏、歌唱表演等内容相融合,使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的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学生在律动教学模式下,不但身体随着音乐一同训练,还能够营造出快乐、和谐的音乐课堂,使小学生情感得到丰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得到显著提高[1]。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中的具体应用
1.依据歌曲内容创设律动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歌曲的歌词都通俗易懂,教师可以依据歌词的含义为学生创设律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到律动教学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例如,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由于这首歌的歌詞通俗易懂,学生在对歌词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师生一同律动起来。如在学习“蓝蓝天空飞彩霞”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提起手腕,仿佛在眺望天边的彩霞;在学习“挥动鞭儿唱起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双手举到胸前,上下提腕模仿骑马和甩鞭子的动作。通过营造律动课堂,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还拓展了蒙古舞动作教学。由于律动来源于歌词,学生在律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歌词的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便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够很好地融入情境当中,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浓郁、热烈,
2.利用律动突破歌曲教学的重难点
在音乐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变化的音阶、节奏等体现美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变化的旋律、节奏往往成为学习的难点,学生在初学时感觉自己难以把握,学会后又常常忽视这些变化,这时如若单纯反复地收听歌曲、硬性讲解等不但会使音乐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对该学科产生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方式,利用与歌曲相符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使其在正确演唱中感受音乐的艺术之美。例如,在教学中常常遇到休止符问题,以歌曲《山谷静悄悄》为例,在“叮咚叮咚”以后的空拍可以让学生做出竖起耳朵听的动作,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休止符节奏,还能够将好奇感带入到演唱中,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再如,学习《柳树姑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臂来表现柳条迎风飘动之感,在伴奏部分让学生做出用手指轻快地弹柳叶动作,这样便能够将主旋律与伴奏二者的感觉区分开来,同时又稳住了两个声部[2]。
3.通过律动游戏完成欣赏教学
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享受音乐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原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更是难以保持平静,很多孩子听到音乐后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同样要为学生创设“动”的空间,通过开展律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律动更加了解音乐。例如,在欣赏《都睡着了》一曲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用动作进行表示,看都有哪些小动物睡着了,有的同学模仿青蛙、有的模仿小狗,将歌曲中小动物形象都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开展“都睡着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音乐学习的快乐,甚至有些学生可以不自觉地将音乐哼唱出来,通过创新音乐教学的方式,使教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律动教学作为一种特色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弥补了以往音乐教育中单一、枯燥的不足,通过创设律动课堂、律动游戏等方式,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能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欣.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应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4(26):189.
[2]洪晨.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律动”的有机融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3):294-295.
[3]侯建成.音乐听觉的心理机制: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心理活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3).
编辑 刘瑞彬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快乐律动
在以往的小学音乐教学中,由于教师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音乐的乐趣。而在素质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注重学生对音乐的感受、理解与表现,而律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能够通过生动活泼的律动表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动静交替,使学生对音乐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与学习欲,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一、律动教学概念
二十世纪初期,音乐家达尔克罗兹正式提出了“律动”教学法,后逐渐传入我国,并在音乐教学中得以推广和使用。律动教学主张不但要用耳朵听音乐,还要用身体去感知音乐,用心灵去体会音乐,通过有节奏的肢体动作将所听音乐表达出来,此种音乐行为便被称为“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律动教学法作为一种特色教学方式得以使用,在体态律动的基础上还与音乐游戏、歌唱表演等内容相融合,使音乐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培养音乐能力的目标顺利实现。另外,学生在律动教学模式下,不但身体随着音乐一同训练,还能够营造出快乐、和谐的音乐课堂,使小学生情感得到丰富,引导其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课堂教学效率也随之得到显著提高[1]。
二、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中的具体应用
1.依据歌曲内容创设律动课堂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大部分歌曲的歌词都通俗易懂,教师可以依据歌词的含义为学生创设律动课堂,引导学生参与到律动教学活动中,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收获快乐。例如,在学习《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时,由于这首歌的歌詞通俗易懂,学生在对歌词有了一定了解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入自己的肢体语言,师生一同律动起来。如在学习“蓝蓝天空飞彩霞”一句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做出提起手腕,仿佛在眺望天边的彩霞;在学习“挥动鞭儿唱起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双手举到胸前,上下提腕模仿骑马和甩鞭子的动作。通过营造律动课堂,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得到明显的提升,同时还拓展了蒙古舞动作教学。由于律动来源于歌词,学生在律动的同时不知不觉地加深了对歌词的记忆。对于小学生来说,本身便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只要教师稍加点拨,便能够很好地融入情境当中,课堂氛围也变得更加浓郁、热烈,
2.利用律动突破歌曲教学的重难点
在音乐教学中,通常采用一些变化的音阶、节奏等体现美感,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这些变化的旋律、节奏往往成为学习的难点,学生在初学时感觉自己难以把握,学会后又常常忽视这些变化,这时如若单纯反复地收听歌曲、硬性讲解等不但会使音乐教学变得枯燥无味,还会使学生逐渐丧失学习热情,对该学科产生抵触心理。这时,教师可以采用律动教学方式,利用与歌曲相符的动作帮助学生记忆,使其在正确演唱中感受音乐的艺术之美。例如,在教学中常常遇到休止符问题,以歌曲《山谷静悄悄》为例,在“叮咚叮咚”以后的空拍可以让学生做出竖起耳朵听的动作,这样不但能够使学生掌握休止符节奏,还能够将好奇感带入到演唱中,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再如,学习《柳树姑娘》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用手臂来表现柳条迎风飘动之感,在伴奏部分让学生做出用手指轻快地弹柳叶动作,这样便能够将主旋律与伴奏二者的感觉区分开来,同时又稳住了两个声部[2]。
3.通过律动游戏完成欣赏教学
在新课改中明确提出,小学音乐教学应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享受音乐的过程。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原本具有活泼好动的天性,在音乐教学中更是难以保持平静,很多孩子听到音乐后情不自禁的“手舞足蹈”,因此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同样要为学生创设“动”的空间,通过开展律动游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律动更加了解音乐。例如,在欣赏《都睡着了》一曲时,教师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用动作进行表示,看都有哪些小动物睡着了,有的同学模仿青蛙、有的模仿小狗,将歌曲中小动物形象都展示出来。这时教师又引导学生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在欣赏歌曲的过程中开展“都睡着了”的游戏,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不但感受到了音乐学习的快乐,甚至有些学生可以不自觉地将音乐哼唱出来,通过创新音乐教学的方式,使教师收获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律动教学作为一种特色教学模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得到了广泛应用,有效弥补了以往音乐教育中单一、枯燥的不足,通过创设律动课堂、律动游戏等方式,使教学重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学习兴趣被点燃,能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感受快乐,获取音乐美的享受。
参考文献:
[1]王欣.小学音乐课堂中“律动”教学的应用探析[J].考试周刊,2014(26):189.
[2]洪晨.浅析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方法的创新:“律动”的有机融入[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5(3):294-295.
[3]侯建成.音乐听觉的心理机制:从脑科学的角度探讨音乐心理活动[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07(3).
编辑 刘瑞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