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因“绿色冷场”而精彩

来源 :教学月刊·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lm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默读,是阅读的一种重要方式,是文本对话的一种独特形式。当前,在小学中高年级阅读训练中,默读被有意或无意地“自然淡化”。语文教学中默读“屡屡缺席”的失衡现象亟待匡正。针对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被弱化的倾向,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默读自身独特的价值,夯实默读基础,提升默读技巧,抓准默读时机,以提高默读的有效性。
  
  一、失衡:透视全国一等奖课例,分析当前语文教学“默读缺失”现状
  
  前不久看到第六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大奖赛上获得全国一等奖的阅读观摩课实录,不由得发出这样的感叹:默读,渐行渐远何处是归途!先举其中两节“默读”蜻蜓点水“走过场”的课例。
  [案例1]王琳湘《搭石》的教学片段:
  教学环节二、整体感知,初识搭石
  师:那就是说,如果小溪里没有搭石,人们出工就必须——,人们收工就必须——,人们赶集就必须——,人们访友就必须——,一句话,人们来来往往都必须——;一次又一次的脱鞋绾裤啊,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交流感受)
  师:不便、麻烦甚至是辛苦,那还大多是在夏天,到了秋天天气变凉,家乡的人们就必须靠搭石过小溪了。了解了这些,再来读读什么是搭石,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交流)
  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和作家刘章爷爷的心是相通的,课文第二自然段有一个句子写搭石很美,找一找。
  生:搭石,构成了家乡的一道风景。(师相机板书)
  教学环节三、围绕风景,自主寻美
  师:想不想一起去欣赏这道风景呢?就让我们跟随着刘章爷爷,跟随着家乡的人们一块去走走搭石吧。请大家默读2~4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家乡的人们走搭石的相关语句,再想一想那是一幅怎样的画面。(生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案例2]蒋军晶《月光曲》的教学片段:
  教学环节三、一番“对话”,聆听心声
  师:同学们,究竟是什么打动了音乐家贝多芬的心,让他创作出传世名曲《月光曲》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到字里行间去寻找原因!(生默读,师巡视,3分钟左右)
  师:有的同学很自然地拿起了笔,把一些句子画了下来,我相信他的理由,他或许觉得这些句子所描写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咱们现在交流,哪段话所描绘的情景打动了贝多芬的心?请你先读一读。
  生:一个姑娘说: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师:这段话就是兄妹俩的对话,被站在茅屋外的贝多芬听见了。再往具体想,你认为贝多芬是听到了兄妹俩的哪句话时就开始心动了呢?先不要说,再读读。(生自由读)
  以下是笔者对获得一等奖课例的默读安排统计。
  从上表可知,平均默读时间每节课大约2~3分钟。
  [分析]近年来,阅读教学中,朗读被放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课堂上不乏精彩的朗读指导,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朗读使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但是,另一种重要的读书方法——默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教师在公开教学中一般很少让学生默读,即便采用,也是蜻蜒点水般地安排2~3分钟,往往学生刚刚把课文浏览完,来不及思索,教师便迫不及待地打断学生,开始交流。由于教师不关注学生默读策略的学习,因此小学生的默读能力普遍较差,甚至到了高年级还不知道怎样默读。这不仅影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是造成学生语文阅读教学效率不高、阅读能力差的主要原因之一。
  
  审视时下的语文课堂,缺失了默读的阅读似乎与朗读画上了等号。这种阅读显然不是完整意义上的阅读。重视朗读无疑具有积极意义,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一味地强调朗读,甚至组织反反复复、“人声鼎沸”的喊读,那只能算是味同嚼蜡的苦读,实在很难达到《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出的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这种朗读甚至是阅读教学的“矫枉过正”或“顾此失彼”,带来的则是新的负面影响。
  朗读固然重要,默读同样不可或缺!就语文学习而言,朗读与默读如“车之两轮,鸟之双翼”。阅读教学中默读的弱化甚至缺失,已经造成了语文教学的失衡。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阅读教学应倡导“绿色冷场”。语文课标也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而且,课标的“实施部分”对各个学段的默读目标都有明确的界定。默读怎能缺失?默读怎能弱化?
  
  二、追问:探究“默读缺失”的深层原因
  
  
  “潜心会文本,披文以人情”。语文课需要静悄悄的沉思默想,需要与文本深入真实的对话,否则学生用什么来“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离开了安安静静思考、揣摩、品味的课堂毫无生命力可言,但是教师们为什么不留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默读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曲解“以读为本”的内涵
  
  新课程指出,阅读教学要“以读为本”。确实,“读”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静思默读。《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而且对各学段的默读均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第一学段(1~2年级),要求学生“学习默读”;第二学段(3~4年级),要求“初步学会默读”;第三学段(5~6年级),要求“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第四学段(7~9年级),要求学生“养成默读习惯,有一定的速度,阅读一般的现代文每分钟不少于500字”。众所周知,语文课程目标之一是“养成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默读”算得上是人们终生学习的一种主要阅读方法,仅仅重视朗读而忽视默读,就曲解了“以读为本”的内涵。阅读教学追求的是全面而完整的“读”,并非片面的“读”。
  
  2 寻求“动感课堂”的热闹
  新课标下的语文课堂充满了“动”。听,课堂上充满着琅琅的读书声和此起彼伏的讨论声;看,教学过程中设计的极具个性的表演及形式多样的作品展示……这一切,使平静的课堂变得“热闹”,使单调的课堂变得“生动”。课堂氛围热烈是新课标下许多教师衡量一堂好课的重要标准。他们潜意识里认为这样的课堂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与主体性。教师怕默读会造成课堂的冷场,很少肯花时间让学生潜心地去默读课文、去思考问题,认为这样的课堂往往显得生气不足、沉闷有余,担心被同行斥之为没有课改气息,合作探究、对话交流、操作表演……凡是只要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形式,都一股脑儿地引进了课堂,热闹花哨的形式代替了学生的默读以及独立思考。结果学生课堂上表现得热热闹闹,课下收获却冷冷清清。
  
  三、反思:重温默读的价值
  
  审视当前语文课堂上默读弱化的倾向,我们很有必要重温默读的价值。
  语文教学实践证明,默读作为阅读主体的内部精神活动,既适宜于逐字逐句推敲的精读,又适宜于大致了解的浏览,是语文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其作用是多方面的。   第一,默读能促进思考,帮助理解。
  通常情况下,朗读借助于视觉、听觉、动觉等感官的协同作用,有助于识记、背诵。而默读则潜心专注,有助于理解内容。学生只有静下心来默读文本,沉浸于文本之中,才能调动起个人的生活经验、知识积累,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做出不同的解读,产生独特的体验,才能让学生越来越深入地走进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境界之中,为有效对话做好必要的铺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适度的“沉默”是不可缺少的,千万别将“默读”打入冷宫。
  第二,默读有利于提高阅读速度。
  现代社会要求提高阅读速度,默读则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默读的独特性在于它不出声,省去了发音动作,不必兼顾发音器官的工作和听觉的感受。人的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送给大脑进行译码,以较集中的注意力立即进行理解,而不像朗读那样将文宇转化为语言,用口、耳做媒介,通过眼、口、耳、脑的协同合作来完成阅读,这样注意力分散了,思维也受到干扰。心理测试表明,小学生默读时平均每分钟阅读300~500字,最快一分钟可达700~800字。默读可以很快地读完一篇作品,特别是知识性很强的文章。
  
  第三,默读关注了阅读个体的差异。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默读最能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更能关注阅读的个体差异。比如说默读中遇到难点可以多读几遍,加深体会;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释疑,等到解决问题之后再读下去;遇到动情处可以细细咀嚼、回味再三,这样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
  
  四、匡正:默读的理性回归
  
  [策略一]针对学情 夯实默读基础
  奠定坚实的默读基础是默读能力提升的前提。语文课标对第一学段的默读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这样的要求是适度的、科学的,不可忽视。
  对此,语文教师要理解到位,实施到位。笔者以为,在小学二年级下学期就要开始学习默读了。这一阶段的默读训练要求要低,坡度要小,这样才符合低年级学生默读能力形成的规律。因此,我们应该对低年级学生在学习默读过程中所经历的两个阶段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第一阶段:明显的嘴动阶段。初学默读的儿童受朗读的影响,虽然努力想不出声,但嘴唇还是不断地翕动,仍会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这是因为儿童还不能把看到的文字转换为意义,仍然需要依靠小声朗读才能领会意义。它的机制仍然是“目视——口诵——心惟”。朗读的模式仍在起作用。
  第二阶段:潜在的嘴动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儿童可以做到嘴唇不动,也不发出声音。但是。喉头肌肉仍在作发音样的活动,成为“默朗读”。默朗读虽然不发声,但阅读速度难以提高。
  基于上述因素,面对学生默读中出现的“嘴唇翕动”“发出轻而急促的声音”以及“默朗读”等现象,不可操之过急。因为,这是学生默读能力生成中的必然现象,培养学生的默读能力不是在建构空中楼阁。
  采取怎样的辅导方法呢?较好的方法是“轻声带读法”,即教师轻声读书,学生目看课文,嘴不出声。但教师要提醒学生不要用手指着文字。
  这一阶段,就组织学生进行默读训练的选文而言,适宜选用儿童感兴趣的故事和童话。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大禹治水》《美丽的丹顶鹤》《台湾的蝴蝶谷》《猴子种果树》等都是进行默读训练的好素材。在教学中,教师要用好教材,把默读训练落到实处。
  
  [策略二]强化指导提升默读技能
  默读能力是在初步掌握了朗读技能的基础上,通过训练发展起来的。那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的默读能力呢?
  (1)指导学生“默朗读”
  所谓“默朗读”,是指大脑的语言中枢以及相关的发音器官都处于强烈的冲动之中,会出现内听现象或情不自禁地发出很轻、不易觉察的声音。从小学语文第四册开始要求学生默读,要求教给默读的方法,逐步做到不指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思考。如果突然要求学生默读,可能大部分学生做不到。为此,我们可先指导学生“轻声读”。如,在要求学生默读之前,有意识地设计“轻声读”的环节,并鼓励学生读得越轻越好,读的时候还要提出“边读边想”或“边读边作标记”等要求,为“默读”作铺垫。
  (2)教给学生默读方法
  在训练过程中,教师应逐步提高默读训练的要求。如,默读要做到“三不”,即不出声,不动嘴唇,不指读;还要做到“三到”,即眼到、心到、手到。所谓眼到,就是认真用眼看,不能一目十行。所谓心到,就是看到哪儿,想到哪儿,集中注意力,理解课文内容,思考、分析课文中提出的问题。所谓手到,就是随时动手划、注,或作一些其他标志。实验证明,初学默读时,绝大部分学生有嘴动并发出轻声的现象,眼动没有规律,注意力不够集中,读的速度很慢。所以在学生初默读时,可适当放低要求,延长默读时间,切勿操之过急,否则,欲速则不达。如《蜜蜂引路》一文中,默读课文,回答问题:(1)列宁的住处、花丛、园子、养蜜人的小房子各在什么地方?(2)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教学时设计两次默读训练:第一次,让学生带着第一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把有关的句子划出来,然后弄清各自的位置和列宁寻找养蜂人所走过的路线的关系。第二次,让学生默读第三段,要求边读边想: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启发学生在读中理解,逐步弄清“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策略三]训练速读,提高默读效率
  学生掌握默读基本技能后,默读时,不仅要通过语言文字体会课文的思想内容,还要有一定的速度。训练时,根据读物的性质、学生已有的阅读技能,提出默读任务。在速度上也要有一定的要求,默读的速度加快了,对理解能力的提高也会起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尽可能采用各种方法,合理安排教学,集思想性、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子一体,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促进默读能力的提高。
  (1)默思。“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默读的特殊作用,引导学生默读静思。如《麻雀》一文第二段可用默读来理解内容,默读时,学生眼看词句,心思其意。老麻雀为了拯救小麻雀,表现出的惊人胆量和它的勇敢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边默读边品味语言,哪处情感该强烈或一般,哪处该读得快或慢,哪个词该读得重或轻,心中做好设计。并想象:假如猎狗逼近或扑过来,老麻雀会怎样和它进行搏斗?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默读静思进行再造想象,让学生在“咀嚼”语文的过程中,体验语言的形象和情味。
  (2)默背。在教给学生背诵的方法后,可采取熟读成诵,然后背诵。默背的速度虽然慢些,但对提高默读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3)组织默读比赛。如:规定时间和默读内容,提出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一定的检测题。
  (4)先默读再复述。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也可选择一些短小、趣味性强的故事,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默读后复述给别人听,看谁默读得快、讲得好。
  
  [策略四]海量阅读,养成默读习惯
  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默读的方法与技巧后,笔者着手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不断进行默读实践,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默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默读习惯。为了不加重学生的负担,教师尽量不布置语文书面作业,以保证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
  每周可向学生推荐大量的适合学生阅读的童话故事、历险游记、科普短篇等读物,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读完,并完成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分为两类,一类要求细细鉴赏,摘抄妙词佳句,写写读书感受;一类只要求了解大意,写出主要内容,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精读篇目。
  宁静才能致远,思考才能智慧!阅读教学需要“绿色冷场”。给学生一个默默读书的机会、一个静静思考的时空,使他们在“读”“思”并举、张弛有度的语文课堂中激情四射、神思飞扬,让我们抛却形式,摈弃浮躁,让“默读”点亮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因“绿色冷场”而精彩!
  
  (江苏省常州市怡康小学213003)
其他文献
摘 要:王占春先生是我国著名学校体育专家、新中国体育教材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体育编辑室主任。《王占春论教材》这本书的出版,为广大体育教师学习占春先生的学校体育思想,特别是体育课程教材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在选编过程中,编者以代表性和典范性为标准选文定篇,采用纵横交织的方式分类排序。读者朋友可以在阅读本书的同时,加强个人反思与写作实践,适当地进行拓展阅读活动。  关键词:
摘 要:培智类学校没有统一的课间操标准,普通中小学以及幼儿园现行的课间操不适合培智类学校。本文通过对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间操的创编与教学进行分析,阐述了中山市特殊教育学校课间操如何创编,如何推广和教学,实施中效果与问题反馈,并提出相关改进意见,以期为培智类学校课间操创编提供参考。  关键词:培智类学校;课间操;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
新华社杭州电,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2017年9月3日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体育强国、教育强国的重要论述,大力推进学校体育改革发展,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培养堪当重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刘延东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校体育在增强学生体质、提升综合素质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为促进青少年
“语文课堂竟能如此美丽!”这是上海《小学语文教师》资深编辑杨文华采访孙双金后发出的由衷赞叹!孙双金老师的课堂到底美丽在何处?就让我们从他在课堂上的教学评价语来领略一番吧!  一、真诚美  浙江省特级教师章师亚曾这样说过:“进入课堂,我们应改满脑子的教案为满脑子的学生。”孙双金老师就是这方面的典范。在课堂上,孙老师对学生的爱无微不至,尤其是他对学生的赞美、赏识总是发自内心的,显得如此真诚。如《天游峰
在课堂中,我们往往会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在台上慷慨激昂,学生却在下面开小差:教师讲得筋疲力尽,学生却听得无精打采;某些知识点教师虽反复强调,但学生在作业、考试中仍然屡屡出错,为什么?究其原因,是由于我们的教学过程过于平缓,对学生的刺激欠深所致。教师应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薄弱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巧设“陷阱”,让学生充分暴露易犯的错误,然后再据此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深入剖析,让学生清楚地知道错在哪里,怎样认识
摘 要:本文由两节“同课异构”课的对比,提出“注重主教材的练习密度”的观点,在此基础上阐述了四点要求。旨在为一线教师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课;主教材;练习密度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7)02-0032-02  前不久,笔者应邀参加一个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教学内容是《双杠支撑摆动后摆挺身下》。两位教师基本功扎实,教学步骤逻辑清晰,课堂精彩
统计与概率这个板块的内容可以说是新教材中的一大亮点,在每一册数学教材中都有涉及。《众数》这节课是人教版课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是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了平均数和五年级上册学习了中位数的基础上,继续研究数据集中情况的统计量。所以,它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深化与拓展,又是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意识和能力的很好素材。  一、注重比较,联系实际  [教学设想]  众数,在学生的眼
二十多年前,课课练曾作为一种增强学生体能素质的有效形式在我国中小学体育课堂上广泛流行。后来,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课课练一度淡出了体育课堂,只在体育教师心中留下一段难忘的记忆。当前,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素质持续多年下滑的时代背景下,课课练再次引起专家和体育教师的高度关注,再次作为重要的健身手段和教学内容重新登上体育课堂的舞台。课课练是一种有效的锻炼手段和增强体能的重要途径,同时也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基本性
2010年9月10日是第26个教师节。上午参加教育局举办的“周一贯老师从教60周年纪念活动暨语文教育思想报告会”。作为先生的入室弟子,端详着台上那位鹤发童颜的老人,心里感觉很羡慕,也很幸福。   一个平凡的生命,为了一个普通的事业,能工作60年而不知疲倦,这是何等幸福的人生呀!  一   1950年3月,先生时年13岁,虽然还是个娃娃兵,但在部队就当上了文化教员。大概正如我们中师毕业前夕的实习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错误是很好的教学资源”,这是数学专家对我上完《图形中的规律》这节课后最好的肯定,我感到莫大的欣慰,这两句话点明了我上课的用意。我对此节课曾作了几番修改,为了教学价值的有效体现,凸显学生的主体意识,促进学生的生成,把错误当做教学的资源,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下面是我对《图形中的规律》整个磨课过程的回顾与反思,把它作为一个案例与同仁共同讨论,以作抛砖引玉之用。    一、初构“庐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