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的本意是“事物错综所造成的纹理或形象”。如何把档案的纹理、形象论清楚,论出些新意来,让大家读得不枯燥、不打盹,说出道道来,便是作者本人的初衷。档案具备这样的潜质,倒是需要我们档案工作者们把自己馆藏的可以开放的“宝贝儿”凉一凉,晒一晒,对其进行深加工,使之符合现代人的阅读习惯,让更多的人了解档案及其内涵。档案不仅耐得住寂寞,而且经得起深加工。
一、档案文化的魅力
当我们走近鲁迅纪念馆,整个大柱子都是鲁迅作品封面及人物插图不足为奇,关键是背景有鲁迅头像若现,使整个馆“活”了,眼睛一直在跟着你。与鲁迅先生的“眼睛”对视后,被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6分钟的巨幅影视所吸引,浓缩了鲁迅在与黑暗世界的斗争中,奋然前行的光辉一生,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终成一代思想文化伟人的起伏跌宕的心路历程。短片气势恢弘,对鲁迅的生平业绩和思想以高度哲理性的概括,使观众对鲁迅从参观开始,就对鲁迅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我久久站在那里重复看了三遍,每看一遍,便有很多感慨,原来纸质材料可以这样“立”起来。这是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参观纪念馆给我的印象,工作人员不仅没有休息,而且每个展厅都开放。在内山书店我们购买了书籍。
我们登陆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网页,跟随着镜头和箭头再次身临其境的走进了纪念馆,看到了用先生作品封面制作的墙纸,持重、大气,信息量丰富。拿起放大镜清晰阅读《勇敢的约翰》校读记手迹,驻足在蜡像前,活灵活现的神情似乎在与你对话,似乎闻到了他手中的烟卷味道。
我们深深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吸引,融入了现代建筑语言,陈列以大量珍贵的文物,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雕塑、场景、影视、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它不仅是上海市建筑白玉兰奖的优秀建筑,而且还是定期出版学术刊物《上海鲁迅研究》的杂志社,还是名人档案馆。
我们没有看到过关于对该馆的广告宣传画册,但是,她的魅力足以让每个喜欢历史,欣赏先生作品的游人留恋,犹如故盼生姿的美人,不必多言语,便也会吸引人的目光。我们每一位档案人要有一种紧迫感,不要再说什么每天工作在“故纸堆”,不要再强调什么“默默无闻”,我们一定要把档案中的死材料开发为活智慧。要着力前瞻性,迎接档案领域的新挑战。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移动网络时代,用实际行动创造性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档案蝉变的动力
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当阎崇年老师出现在台上第一个动作便是为参会的档案人鞠躬那一刹,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亲眼见到专家的感动,还是为自己身为档案人的自豪。
当《太原日报社社史》在太原日报社60华诞前付梓,画册在社庆活动期间推出。做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为之感动,储备的大量档案以其真实性、原始性、权威性吸引着来宾,从而使社庆活动的每个情节、每一条枝蔓都有档案的精华渗透其中,每一项活动,每一篇讲话稿,每一张图片,都有档案史料在做支撑。档案史料和社庆相融合,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太原日报社60年来的前世今生。同时,也体会到档案蝉变的兴奋。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山西霍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及建国以后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变革阶段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特别是1949年4月26日《山西日报》创刊至2013年12月,在该报刊发有关霍州市的各类文章,图片、书画等等,霍州市档案局一班人从今年年初就大胆提出于2014年10月编撰出版《山西日报——霍州》一书。他们特请在霍州工作过的老领导、霍州籍在外的名人、名家和各个时期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提供了各自在《山西日报》刊发作品的年、月、日及所在版面。并发动全体档案工作者,分赴省档案馆、临汾市档案馆翻阅馆藏各个时期的《山西日报》,并用原版扫描的方式再现当时的宣传内容。其目的是以激励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奉献、敢于担当、实干践诺、拼搏争先,为幸福霍州的发展再立新功。目前,该书已进入扫描报纸阶段,共计75万字,1000余篇文章,分上、中、下三册。
霍州市档案局在编撰期期间,以此次编研为契机,采取了“班子成员带头,中层干部加压,全体党员参与”的办法,加班加点地开展这项工作。通过编研书籍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档案部门,但在编研中同样需要与其它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此次编撰出版《山西日报——霍州》的征集资料的通告这样写着:“我们特请在霍州工作过的老领导、霍州籍在外的名人、名家和各个时期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在百忙之中提供您在《山西日报》刊发作品的年、月、日及所在版面。我们将把您的大作载入史册,彪炳千秋!以激励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奉献、敢于担当、实干践诺、拼搏争先,为幸福霍州的发展再立新功。”通告的文字语言谦和、诚恳,很有感染力,足见对这些资料的珍惜。通告对文字的体裁有进一步要求:通讯、消息、简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书法、摄影、绘画等,几乎要把写作的文种都囊括了,为随后的工作留足了编研的空间。
三、给档案注入文化魂
经济只是一个国的“壳”,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的“魂”,如果只是经济强而文化不强,那么,这个国家并不能真正地称为强国。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要远比经济影响强大得多、持久得多,经济影响往往是暂时的、外表的,而文化影响则是长期的、内在的。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说,中国要想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必须注重文化建设,把我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
“壳”与“魂”的差别在哪里?书出了、社庆活动早已结束,展览毕馆了、画册也已入册,然后呢?魂在哪里?正如前所述的鲁迅纪念馆,时间已过去半载,为什么还会让人回味,因为那里有魂。档案成为文化产品是需要下功夫进行深加工。他们挖掘出了档案的潜质,因为档案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但是,档案离不开文化,如果想成为受众广、反响好的文化产品,还需从源头抓起。
从深加工的角度分析,档案收集是基础。归档范围,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并不陌生,但如何使收集回来的档案利用率高,利用广泛。类别丰富,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过。在钱学森纪念馆,方鼎式的红灰色建筑,庄严、厚重,外墙上有钱先生头像的浮雕,仿佛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风蚀岩伴着沉闷的轰响四面裂开,一枚导弹即将升腾的……这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在里面,对钱先生的档案资料有了要求,照片档案的像素,背景时间、事件描述;文书档案中对其家庭、成长经历、外出求学、婚姻、儿女状况、工作简历、事迹材料;以及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珍贵的实物档案。这些内涵丰富的原始材料使档案完整、清晰,这就是纪念馆的“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是名专家,名设计师,如果没有给他们提供这些档案,恐怕设计不出来这些优秀的建筑。外观为什么是“方鼎式”、为什么是“红灰色”?每一个博物院、纪念馆都是档案专家、建筑设计师以及计算机专家共同努力的体现。淹没在弄堂里的琉璃瓦屋檐下的门面风格保存了原有的古色古香的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庄,为什么他们就能够把一处普通的纪念馆衍变成一个具有文化韵味、游人如织的场所也就可想而知。档案资料丰富了,也就有了文化的气质。
丰富的档案原始资料使随后的编研工作变得游刃有余,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却没能把收集做为重点。档案的收集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貯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档案管理在业务环节的基础,是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档案馆、档案室工作的起点,收集的齐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有效利用。它又是决定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档案数量的多少决定档案工作规模的大小,档案的质量高低决定档案工作的水平高低,是权衡档案室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尺。
档案馆(室)所管理的档案是靠收集工作取得的,只有收集工作搞好了,才能有效地开展整理、鉴定、保管、编研等工作,档案工作才能存在并得到发展。同时,也是使档案华丽转身,具有文化属性的关键环节。我们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的意识,这样不仅使档案有了文化属性,我们每个档案人也有了文化的气质。
(工作单位:太原日报社 霍州市档案局)
一、档案文化的魅力
当我们走近鲁迅纪念馆,整个大柱子都是鲁迅作品封面及人物插图不足为奇,关键是背景有鲁迅头像若现,使整个馆“活”了,眼睛一直在跟着你。与鲁迅先生的“眼睛”对视后,被投射在三面墙体上近6分钟的巨幅影视所吸引,浓缩了鲁迅在与黑暗世界的斗争中,奋然前行的光辉一生,见证了他不平凡的人生轨迹和终成一代思想文化伟人的起伏跌宕的心路历程。短片气势恢弘,对鲁迅的生平业绩和思想以高度哲理性的概括,使观众对鲁迅从参观开始,就对鲁迅有一个概略的了解。我久久站在那里重复看了三遍,每看一遍,便有很多感慨,原来纸质材料可以这样“立”起来。这是今年春节放假期间参观纪念馆给我的印象,工作人员不仅没有休息,而且每个展厅都开放。在内山书店我们购买了书籍。
我们登陆了上海鲁迅纪念馆的网页,跟随着镜头和箭头再次身临其境的走进了纪念馆,看到了用先生作品封面制作的墙纸,持重、大气,信息量丰富。拿起放大镜清晰阅读《勇敢的约翰》校读记手迹,驻足在蜡像前,活灵活现的神情似乎在与你对话,似乎闻到了他手中的烟卷味道。
我们深深被上海鲁迅纪念馆所吸引,融入了现代建筑语言,陈列以大量珍贵的文物,丰富翔实的资料,以及雕塑、场景、影视、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它不仅是上海市建筑白玉兰奖的优秀建筑,而且还是定期出版学术刊物《上海鲁迅研究》的杂志社,还是名人档案馆。
我们没有看到过关于对该馆的广告宣传画册,但是,她的魅力足以让每个喜欢历史,欣赏先生作品的游人留恋,犹如故盼生姿的美人,不必多言语,便也会吸引人的目光。我们每一位档案人要有一种紧迫感,不要再说什么每天工作在“故纸堆”,不要再强调什么“默默无闻”,我们一定要把档案中的死材料开发为活智慧。要着力前瞻性,迎接档案领域的新挑战。在大数据、云计算、平台建设、移动网络时代,用实际行动创造性地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二、档案蝉变的动力
在2012年全国档案工作者年会上,当阎崇年老师出现在台上第一个动作便是为参会的档案人鞠躬那一刹,我的眼睛湿润了。不知是亲眼见到专家的感动,还是为自己身为档案人的自豪。
当《太原日报社社史》在太原日报社60华诞前付梓,画册在社庆活动期间推出。做为一名档案管理人员为之感动,储备的大量档案以其真实性、原始性、权威性吸引着来宾,从而使社庆活动的每个情节、每一条枝蔓都有档案的精华渗透其中,每一项活动,每一篇讲话稿,每一张图片,都有档案史料在做支撑。档案史料和社庆相融合,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解读了太原日报社60年来的前世今生。同时,也体会到档案蝉变的兴奋。
为了较为全面、客观地反映山西霍州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以及建国以后国民经济恢复、社会主义改造、合作化、人民公社、文化革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等重大历史变革阶段所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特别是1949年4月26日《山西日报》创刊至2013年12月,在该报刊发有关霍州市的各类文章,图片、书画等等,霍州市档案局一班人从今年年初就大胆提出于2014年10月编撰出版《山西日报——霍州》一书。他们特请在霍州工作过的老领导、霍州籍在外的名人、名家和各个时期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提供了各自在《山西日报》刊发作品的年、月、日及所在版面。并发动全体档案工作者,分赴省档案馆、临汾市档案馆翻阅馆藏各个时期的《山西日报》,并用原版扫描的方式再现当时的宣传内容。其目的是以激励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奉献、敢于担当、实干践诺、拼搏争先,为幸福霍州的发展再立新功。目前,该书已进入扫描报纸阶段,共计75万字,1000余篇文章,分上、中、下三册。
霍州市档案局在编撰期期间,以此次编研为契机,采取了“班子成员带头,中层干部加压,全体党员参与”的办法,加班加点地开展这项工作。通过编研书籍深刻体会到,自己身为档案部门,但在编研中同样需要与其它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在此次编撰出版《山西日报——霍州》的征集资料的通告这样写着:“我们特请在霍州工作过的老领导、霍州籍在外的名人、名家和各个时期的作家、画家、书法家、摄影家以及文学爱好者,在百忙之中提供您在《山西日报》刊发作品的年、月、日及所在版面。我们将把您的大作载入史册,彪炳千秋!以激励后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团结奉献、敢于担当、实干践诺、拼搏争先,为幸福霍州的发展再立新功。”通告的文字语言谦和、诚恳,很有感染力,足见对这些资料的珍惜。通告对文字的体裁有进一步要求:通讯、消息、简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书法、摄影、绘画等,几乎要把写作的文种都囊括了,为随后的工作留足了编研的空间。
三、给档案注入文化魂
经济只是一个国的“壳”,文化才是一个国家的“魂”,如果只是经济强而文化不强,那么,这个国家并不能真正地称为强国。从人类几千年的历史来看,一个国家的文化影响要远比经济影响强大得多、持久得多,经济影响往往是暂时的、外表的,而文化影响则是长期的、内在的。因此,从人类历史的角度说,中国要想对人类作出更大的贡献,产生更大的影响,必须注重文化建设,把我国真正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档案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且是重要的一部分,相当于“根”或“核”的那一部分。
“壳”与“魂”的差别在哪里?书出了、社庆活动早已结束,展览毕馆了、画册也已入册,然后呢?魂在哪里?正如前所述的鲁迅纪念馆,时间已过去半载,为什么还会让人回味,因为那里有魂。档案成为文化产品是需要下功夫进行深加工。他们挖掘出了档案的潜质,因为档案本身就是文化的产物。但是,档案离不开文化,如果想成为受众广、反响好的文化产品,还需从源头抓起。
从深加工的角度分析,档案收集是基础。归档范围,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并不陌生,但如何使收集回来的档案利用率高,利用广泛。类别丰富,可能没有认真考虑过。在钱学森纪念馆,方鼎式的红灰色建筑,庄严、厚重,外墙上有钱先生头像的浮雕,仿佛大西北戈壁滩上的风蚀岩伴着沉闷的轰响四面裂开,一枚导弹即将升腾的……这本身就给了我们很多信息在里面,对钱先生的档案资料有了要求,照片档案的像素,背景时间、事件描述;文书档案中对其家庭、成长经历、外出求学、婚姻、儿女状况、工作简历、事迹材料;以及经过岁月的洗礼更显珍贵的实物档案。这些内涵丰富的原始材料使档案完整、清晰,这就是纪念馆的“魂”。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再是名专家,名设计师,如果没有给他们提供这些档案,恐怕设计不出来这些优秀的建筑。外观为什么是“方鼎式”、为什么是“红灰色”?每一个博物院、纪念馆都是档案专家、建筑设计师以及计算机专家共同努力的体现。淹没在弄堂里的琉璃瓦屋檐下的门面风格保存了原有的古色古香的周虎臣曹素功笔墨庄,为什么他们就能够把一处普通的纪念馆衍变成一个具有文化韵味、游人如织的场所也就可想而知。档案资料丰富了,也就有了文化的气质。
丰富的档案原始资料使随后的编研工作变得游刃有余,但在日常工作中,我们却没能把收集做为重点。档案的收集工作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它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是貯存档案信息资源的重要途径,是实现档案集中统一管理的基本手段,是档案管理在业务环节的基础,是决定档案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是档案馆、档案室工作的起点,收集的齐全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各方面对档案的有效利用。它又是决定档案工作存在和发展的主要条件,档案数量的多少决定档案工作规模的大小,档案的质量高低决定档案工作的水平高低,是权衡档案室工作质量的主要标尺。
档案馆(室)所管理的档案是靠收集工作取得的,只有收集工作搞好了,才能有效地开展整理、鉴定、保管、编研等工作,档案工作才能存在并得到发展。同时,也是使档案华丽转身,具有文化属性的关键环节。我们每一位档案管理人员都应该有干一行爱一行懂一行的意识,这样不仅使档案有了文化属性,我们每个档案人也有了文化的气质。
(工作单位:太原日报社 霍州市档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