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第一次接触高年级新教材开始,我几乎每节课都会写下感受或反思,细细整理一下发现,在课堂上当学生的思维被激发时,常常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
开心:教学“13.86-2.99”时许多学生回忆起以前做整数减法时用到的方法,先减去3再加上0.01,我为了防止学生在加还是减0.01上混淆,提示:还可以把2.99等换成(-),孩子们在提示下很快得出(3-0.01)然后用去括号的方法解答。这时发现一只小手还举着,印象中似乎举了很久,“生1还有什么方法吗?”“老师,还可以把括号里换成加法”他一说完又有好多小手举起来了,生1连忙说到“换成0.86+2.13,而且去括号得到13.86-0.86-2.13=13-2.13=10.87”“很好!掌声送给他!”…每当这时我都很高兴,因为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获取知识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暗喜: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刚板书0.8×3就有学生说出“等于2.4”。即在意料之中又有点意外,“为什么?”学生似乎愣了一下,接着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我笑着看着他们,慢慢地说话的声音小了,举手的多了。“先请生1说说”“三八二十四,所以是2.4”“这只是你计算的方法啊,可以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呢?”“0.8元=8角,3个8角是24角也就是2.4元。”生2连忙站起来补充到。真不错,我肯定了她的答案,并表扬了她,刚想再总结一下发现一只小手还举着,“说说你的方法吧!”生3:“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先把0.8扩大10倍变成8,那积就变成了24,要得到原来的积,只要把24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最后得到2.4。多么清晰地思路(这其实是下一课时用竖式教学的内容),我因势利导立即用竖式把这一思路展示出来.....后来孩子们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小数乘整数可以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整数这一重要算理。学生在一种平等、高涨的情绪中把学习变成了既高效又开心的事情。
期待:当学生的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会期待挑战!有一节练习课的最后一题:
0.3×0.3=
0.33×0.33=
0.333×0.333=
在学生得出答案,朦胧中觉得有某种规律时,我及时出示下面两题:
孩子们跃跃欲试,当他们用类推的思想做出(1)时已经非常激动了,当思维再次放飞时,孩子们很自豪的用总结出的规律解答出了(2)。这样适当的练习应学生的需要而生,不仅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思维的层次,而且这种我要学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和信心。
惊喜:教学整数乘法分配率的推广一课在探索“0.25×36”时也因为孩子们的畅所欲言而精彩纷呈。
师: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道题计算简便?
生1:用0.25×(30+6)=0.25×30+0.25×6=7.5+1.5=9
生2:0.25×36=0.25×4×9=1×9=9
学生回答出这两种方法,本以为很不错,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了,却看到好几个孩子手还举着。
师:还有方法是吗?谁来说说?
生3急不可耐的还未等我叫他就站了起来:老师还可以=(0.25×4)×(36÷4)=1×9=9
师:哪位同学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4: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数,积不变。
师:真棒,不仅方法想的棒,解释的也很棒,掌声送给他们!
在此带动下又用许多方法被想了出来如,0.25×(4+4×8)等等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一一板书后又提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优化解题的方法,最后还留了一道挑战题:91.6×10.1-9.16。每节课当孩子们的热情被调动,思维被放飞时总会给我带来惊喜。
惊叹:一道练习题: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0.6,甲数比乙数大4,甲数是()
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求出甲乙两数的和,再用“借4”给乙数的方法求出了甲数。为了巩固解法还让学生用相似的方法求出乙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还可以用4÷2=2,2+10.6=12.6”,我先是一愣,细一看恍然大悟,真了不起,我连忙顺势利导:“能,真棒!大家看看和这道题有什么关系:甲数比乙数大4,甲数给一些给乙数后,两数都等于10.6,求甲数是多少?”孩子们顿悟!而我不禁暗暗惊叹一个孩子的思维竟能如此之灵活!作为一个本以为已是老教师的我应该从我的学生身上多学习,课前更要多预设。
当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就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变成学生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乐园。教师在这样的乐园里工作也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成长!
开心:教学“13.86-2.99”时许多学生回忆起以前做整数减法时用到的方法,先减去3再加上0.01,我为了防止学生在加还是减0.01上混淆,提示:还可以把2.99等换成(-),孩子们在提示下很快得出(3-0.01)然后用去括号的方法解答。这时发现一只小手还举着,印象中似乎举了很久,“生1还有什么方法吗?”“老师,还可以把括号里换成加法”他一说完又有好多小手举起来了,生1连忙说到“换成0.86+2.13,而且去括号得到13.86-0.86-2.13=13-2.13=10.87”“很好!掌声送给他!”…每当这时我都很高兴,因为课堂变成了学生思维放飞的地方,获取知识变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暗喜:在教学小数乘整数时我刚板书0.8×3就有学生说出“等于2.4”。即在意料之中又有点意外,“为什么?”学生似乎愣了一下,接着开始七嘴八舌起来。我笑着看着他们,慢慢地说话的声音小了,举手的多了。“先请生1说说”“三八二十四,所以是2.4”“这只是你计算的方法啊,可以这样算的理由是什么呢?”“0.8元=8角,3个8角是24角也就是2.4元。”生2连忙站起来补充到。真不错,我肯定了她的答案,并表扬了她,刚想再总结一下发现一只小手还举着,“说说你的方法吧!”生3:“老师我是这样想的,先把0.8扩大10倍变成8,那积就变成了24,要得到原来的积,只要把24再缩小10倍就可以了,最后得到2.4。多么清晰地思路(这其实是下一课时用竖式教学的内容),我因势利导立即用竖式把这一思路展示出来.....后来孩子们在这种方法的引导下自然而然的得出了小数乘整数可以先把它看成整数乘整数这一重要算理。学生在一种平等、高涨的情绪中把学习变成了既高效又开心的事情。
期待:当学生的思考成为一种习惯时,就会期待挑战!有一节练习课的最后一题:
0.3×0.3=
0.33×0.33=
0.333×0.333=
在学生得出答案,朦胧中觉得有某种规律时,我及时出示下面两题:
孩子们跃跃欲试,当他们用类推的思想做出(1)时已经非常激动了,当思维再次放飞时,孩子们很自豪的用总结出的规律解答出了(2)。这样适当的练习应学生的需要而生,不仅拓宽了知识结构,提高了思维的层次,而且这种我要学的热情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乐趣和信心。
惊喜:教学整数乘法分配率的推广一课在探索“0.25×36”时也因为孩子们的畅所欲言而精彩纷呈。
师:想想有什么方法可以使这道题计算简便?
生1:用0.25×(30+6)=0.25×30+0.25×6=7.5+1.5=9
生2:0.25×36=0.25×4×9=1×9=9
学生回答出这两种方法,本以为很不错,完成了本节课教学目标了,却看到好几个孩子手还举着。
师:还有方法是吗?谁来说说?
生3急不可耐的还未等我叫他就站了起来:老师还可以=(0.25×4)×(36÷4)=1×9=9
师:哪位同学能看懂这种方法?
生4:在乘法中一个因数扩大几倍,另一个因数缩小相同的数,积不变。
师:真棒,不仅方法想的棒,解释的也很棒,掌声送给他们!
在此带动下又用许多方法被想了出来如,0.25×(4+4×8)等等不同的解题方法,对于孩子们的回答我一一板书后又提出:你觉得哪种方法更简便?为什么?在讨论中让学生学会优化解题的方法,最后还留了一道挑战题:91.6×10.1-9.16。每节课当孩子们的热情被调动,思维被放飞时总会给我带来惊喜。
惊叹:一道练习题: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0.6,甲数比乙数大4,甲数是()
在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求出甲乙两数的和,再用“借4”给乙数的方法求出了甲数。为了巩固解法还让学生用相似的方法求出乙数。这时一个学生举手说“老师还可以用4÷2=2,2+10.6=12.6”,我先是一愣,细一看恍然大悟,真了不起,我连忙顺势利导:“能,真棒!大家看看和这道题有什么关系:甲数比乙数大4,甲数给一些给乙数后,两数都等于10.6,求甲数是多少?”孩子们顿悟!而我不禁暗暗惊叹一个孩子的思维竟能如此之灵活!作为一个本以为已是老教师的我应该从我的学生身上多学习,课前更要多预设。
当我们认真倾听学生的回答,学生就有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就能够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那么数学课堂就会变成学生思维火花互相碰撞的乐园。教师在这样的乐园里工作也是一种很大的享受、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