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2年南京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结束后,不少学生抱怨非选择题难度大,让人无从下手,一些老师也反映试题有些出人意料。笔者认为,2012年南京市思想品德中考积极探索,不断创新,给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思想品德教学带来了很多启示,同时也有不足的地方。本文以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学科非选择题为例,尝试把握中考命题导向,有效指导中考复习。
一、强化价值引领,突出公民意识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思想品德学科的本质要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公民意识”。2012年中考南京市思想品德非选择题尝试通过公民教育活动的形式,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6题)南京积极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某校在“本地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研究中调查发现,公共自行车租赁很受人民群众欢迎,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颞。
注:黑车主要是指未经国家许可,不具有营运资格,以赢利为目的的机动车辆。
(1)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部分市民行为的认识。
评析:该题第(1)问立意深远,设计巧妙。妙处之一在于其通过“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生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潜移默化地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妙处之二在于该题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围绕“本地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这一调查主题,呈现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公共自行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及时还”、“损坏公共自行车”、“贪图便宜”等问题在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也是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中学生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本题第(1)问考查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据此,同学们在中考复习时应把握以下三点:首先,基于现实生活,学会辨别真善美、假恶丑。通过讨论、专题辩论、主题征文与演讲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调查、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认知。其次,树立先进榜样,弘扬社会正气。将积极的人物形象、正面的新闻素材引入课堂,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信念,进而促进真善美道德行為的形成。再次,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培养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关心公共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衔接高中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考、高考均强调能力立意。如何在初中阶段渗透高考强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四大学科能力呢?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巷第26题)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时,同学们提出了“要使公共自行车租赁工作切实有效,实施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的方案。
(2)根据同学们调查的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方案提出的理由。
评析:该题第(2)问通过探究实践、方案论证的形式,要求学生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从“依法治国”、“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等多个角度简要论证方案提出的理由,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课程标准,突破教材中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回眸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在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能够切实突破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7题)通过三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主动关心时事,能自觉学习并初步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能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制作的宣传板报的部分内容。
(1)请简述上述各地行动是如何落实宣传板报摘录的《决定》中的具体要求的。
(2)请列举一项你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要求:行动应紧扣主题,切实可行)
评析:该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形式,分别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摘要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熟知的相关举措为素材,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生活实际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之间的联系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落实行动。该题基于课程标准,突破考点知识和教材内容,重在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这样的设题导向有利于“以考促教”,促进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课改理念,反思课堂教学;有利于“以考促学”,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树立国家意识,增强学科素养,提高学科能力。
据此,学生在中考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不拘泥于考点。
一、强化价值引领,突出公民意识
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重要内容。《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强调,思想品德学科的本质要求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认识和价值观念”,“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法制观念、公民意识”。2012年中考南京市思想品德非选择题尝试通过公民教育活动的形式,强化思想品德学科的价值引领作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6题)南京积极开展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某校在“本地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研究中调查发现,公共自行车租赁很受人民群众欢迎,但在具体实施中还存在一些问颞。
注:黑车主要是指未经国家许可,不具有营运资格,以赢利为目的的机动车辆。
(1)请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部分市民行为的认识。
评析:该题第(1)问立意深远,设计巧妙。妙处之一在于其通过“公民法制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使学生参与调查研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公共生活,积极参与政治生活,潜移默化地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妙处之二在于该题通过简明扼要的语言,围绕“本地公共自行车租赁问题”这一调查主题,呈现学生在调查研究中发现的问题。在公共自行车使用过程中出现的诸如“不及时还”、“损坏公共自行车”、“贪图便宜”等问题在学生生活中较为常见,也是社会公众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中学生生活中的常见问题,本题第(1)问考查学生的道德认知和价值取向,并引导学生反思自身行为,充分体现了思想品德学科的德育功能。
据此,同学们在中考复习时应把握以下三点:首先,基于现实生活,学会辨别真善美、假恶丑。通过讨论、专题辩论、主题征文与演讲等多种课堂组织形式,以及调查、走访等社会实践活动,内化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认知。其次,树立先进榜样,弘扬社会正气。将积极的人物形象、正面的新闻素材引入课堂,培养自己积极向上的情感与信念,进而促进真善美道德行為的形成。再次,渗透公民意识教育,培养自己作为国家主人翁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权利观和义务观,关心公共生活,关注国家发展,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二、衔接高中教学,注重能力培养
中考、高考均强调能力立意。如何在初中阶段渗透高考强调的“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四大学科能力呢?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此进行了大胆尝试。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巷第26题)在制定问题解决方案时,同学们提出了“要使公共自行车租赁工作切实有效,实施的相关部门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法律法规”的方案。
(2)根据同学们调查的情况,运用所学知识谈谈上述方案提出的理由。
评析:该题第(2)问通过探究实践、方案论证的形式,要求学生针对试题设置的具体情境,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从“依法治国”、“我国法律的本质”、“法律的特征”、“法律的作用”等多个角度简要论证方案提出的理由,不仅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还考查了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论证和探索问题的能力”。
三、基于课程标准,突破教材中心
《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版)》在实施建议中强调“使评价成为促进教师教学、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与提高的有效手段”。回眸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在基于课程标准要求的同时,能够切实突破教材,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例(2012年南京市中考思想品德试卷第27题)通过三年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同学们应该主动关心时事,能自觉学习并初步理解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能在实际生活中付诸行动。
以下是某学习小组在主题探究活动中制作的宣传板报的部分内容。
(1)请简述上述各地行动是如何落实宣传板报摘录的《决定》中的具体要求的。
(2)请列举一项你积极参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具体行动。(要求:行动应紧扣主题,切实可行)
评析:该题通过“主题探究”活动形式,分别以《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内容摘要和学生现实生活中熟知的相关举措为素材,要求学生能够建立生活实际与国家重大方针政策之间的联系并能够结合自身实际,落实行动。该题基于课程标准,突破考点知识和教材内容,重在引导广大学生关心社会生活,关注国家重大政策,提高学科素养,培养学科能力。这样的设题导向有利于“以考促教”,促进教师与时俱进,更新教育观念,坚持课改理念,反思课堂教学;有利于“以考促学”,促进学生终身发展,树立国家意识,增强学科素养,提高学科能力。
据此,学生在中考复习时要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的关系,研读课程标准,把握课标要求,依据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更不拘泥于考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