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实施素质教育,充分发挥主渠道的功能,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在构成教学过程的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方法等诸多要素中,如何认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尤其是教师对于学生的基本看法,不仅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出发点,调节师生关系的思想基础,更是小学教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对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有助于课堂教学行为的系统改善,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促进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发展的教育理念,是探索课堂教学策略的行动指南。
传统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容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培养的是“听话”的儿童。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既重视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又不唯知识教学;把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建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意味着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意味着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体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转化成数学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力。尽管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有所选择、有所弃舍的能力还处于启蒙与培养阶段,但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形成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仍然是一个能动加工过程。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课前,让学生主动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到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明白了什么,更在于自己不明白、不太理解的是哪些,以便来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课堂上,要会听,对老师讲的要听得出过程,听得出重点,听得出结论。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做起,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2、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动机与目的、习惯与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学生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起着激发、导向、选择与调节的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心智活动。例如,得当的动机强度能激发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有益的数学游戏与趣题,几何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有趣数字的排列,自然数的有限与无限,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求知欲,留给学生美妙的想象空间,渗透着数学美的熏陶,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班,是把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组织成群体学习活动的方式。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成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与那部分知识,这段时间与那段时间,学习的效果也有高低快慢之别。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需要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状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照顾各个水平的创新,不断鼓励他们进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不是不要教师的作用了,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加强。这首先是因为:生长发育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弱,应该说还只是一个潜在的主体、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是“引路人”。其次,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所以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策略
1、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教师要发挥对教学过程的作用与影响,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促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即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内源性的学习动机,这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和谐的氛围以及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有关问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数学教学应该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3、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充分思维过程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急于当“评判”、“接话”。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也使信息不断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发展。感觉的通道越多,思维的联系就越快。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顺利发展。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最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有实效,就必须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出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动起来,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秩序;以改善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追求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的学生发展的最大化。
传统应试教育把学生当成容器,我讲你听,我问你答,培养的是“听话”的儿童。要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的角色,由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主动活动的指导者和组织者。既重视小学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又不唯知识教学;把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建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根本保证,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
一、“以学生发展为本”,意味着课堂教学着眼于“学生”的发展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是指包括全体学生的发展,各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在适应社会发展总需求的前提下的个性发展和不同学生在各自原有不同基础上的有所发展。“以人为核心的发展观意味着我们对人的发展的特点有了新的认识:发展的主体性、整体性和差异性,是人的发展的基本特点。”
1、学生发展的主体性
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学生要在教学活动中获取数学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转化成数学能力,发展自己的智力。尽管由于学生的年龄小,他们的有所选择、有所弃舍的能力还处于启蒙与培养阶段,但是,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定律等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形成也不是消极被动的,仍然是一个能动加工过程。学生对于课堂上各种信息的接收,并不是照相一样复印下来,而是一个主动构建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习方法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也应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例如在课前,让学生主动复习本节课的知识,做到提前预习;预习的目的不仅在于自己明白了什么,更在于自己不明白、不太理解的是哪些,以便来日在老师的引导下学习。在课堂上,要会听,对老师讲的要听得出过程,听得出重点,听得出结论。对于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需要从学生入学做起,坚持不懈,抓紧抓好。
2、学生发展的整体性
随学生认知活动的发生与发展,学生的需要与兴趣、动机与目的、习惯与意志等各种非智力心理因素,与学生活动中的智力活动相互联系与作用,起着激发、导向、选择与调节的作用,构成了复杂的心智活动。例如,得当的动机强度能激发思维处于积极状态;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有益的数学游戏与趣题,几何简单图形与组合图形之间的组合与分解,有趣数字的排列,自然数的有限与无限,也在发展着学生的求知欲,留给学生美妙的想象空间,渗透着数学美的熏陶,从而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结合教学内容适时适度的思想品德教育,促使学生调整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状态。
3、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以班级为基本组织形式的教学班,是把学生个人的学习活动组织成群体学习活动的方式。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同时承认知识的学习与能力的形成有快有慢,水平有高有低;就一个学生来说,学习这部分与那部分知识,这段时间与那段时间,学习的效果也有高低快慢之别。要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有所提高,需要了解不同水平的学生理解与运用知识的状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运用得当的教学方法。
在学生的创新活动中,也要照顾各个水平的创新,不断鼓励他们进取。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所以从低年级开始,就应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行为,这已成为课堂教学的迫切任务。
以学生为本,让学生动起来,不是不要教师的作用了,相反,教师的主导作用应该加强。这首先是因为:生长发育中的儿童,他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主动作用于客体的能力弱,应该说还只是一个潜在的主体、发展中的主体、待开发的主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是组织者也是指导者,是“引路人”。其次,人是社会的人,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发展从根本上说又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所以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也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策略
1、教师创造性地“教”
学生在课堂中与教师平等对话、互动生成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作为课堂的引领者、组织者和合作者的主要作用应该是促使学生更好地主动建构。教师要发挥对教学过程的作用与影响,创设和谐氛围,激发并保持学生的求知欲,促成学生的学习是一个主动获取、主动发展的过程。
在成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体验到了自我价值,即增强了自我效能感和内源性的学习动机,这也是体现教师创造性地“教”。
2、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过程
教学中,要通过创设和谐的氛围以及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学生引入有关问题的情境之中,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迫切需要。数学教学应该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的理念。
3、开展学习探究活动,引导、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教师应创设让学生充分思维过程的情境,放手让学生说,充分展示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不能急于当“评判”、“接话”。应多问几个“你是怎样想的?”“有没有不同想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使学生的不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同时多给学生一些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机会,让学生摆脱思维定势的束缚,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使学生得到充分发展。
学生只有调动多种感官参与活动,才便于储存和提取信息,也使信息不断刺激脑细胞,促使思维发展。感觉的通道越多,思维的联系就越快。切断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顺利发展。动手操作和观察活动最易于激发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习惯。
总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使课堂教学开放而有实效,就必须从“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出发,让每个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都动起来,构建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新秩序;以改善课堂上教与学的方式为抓手,追求课堂教学有限时间内的学生发展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