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物理学科是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实验可以开发学生智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动手操作的能力。根据苏科版物理课程编排,笔者发现:教材中的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符合调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思维为核心,训练为主线,调节为关键,能力为目标的原则,能有效地提高物理教学质量。通过小实验,既有利于巩固知识,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习惯和实验技能。
一、通过小实验巩固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就是个好办法。例如学生学习了液化一节内容后,观察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两种情景:一是“白气”多,二是“白气”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得到了熄火后一瞬间“白气”更多。小实验可以起到“解惑”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实验应用的都是物理的相关知识。因此,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巧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可分析、理解“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墨水吸进钢笔”、“人的呼吸”等。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使问题得到深化与升华。如小实验“木棍撬石头”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杠杆的省力作用,并对杠杆的五要素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通过对小实验的制作、讨论、改进和提高,还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二、通过小实验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物理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纸锅烧水”,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纸容易燃烧,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课后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使学生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而且还加深了对燃烧的条件之一 ——“着火点”的认识,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你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研究自行车的结构”、“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的安装”、“自制调光灯”、“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小实验反馈可对“症”训练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让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学生当参谋。实验一: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指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通过小实验可很好地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我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再如教材作业中判断哪一根钢棒具有磁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准备两根缝衣针,配合课文后的小实验,让其中一根磁化,然后亲手去摆弄一下,那么解答这个问题就会比教师的启发、分析效果更好。
五、通过小实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不仅可使学生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能帮助学生
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的效果大幅度地提高。
(责任编辑 黄春香)
一、通过小实验巩固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对某些新的物理概念似懂非懂,对某些物理规律将信将疑,有时想不通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影响学习效果。怎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呢?指导学生做小实验就是个好办法。例如学生学习了液化一节内容后,观察冬天在炉子上烧菜的时候,火焰熄灭前后一瞬间会出现两种情景:一是“白气”多,二是“白气”少。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认真观察得到了熄火后一瞬间“白气”更多。小实验可以起到“解惑”作用,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知识,降低学习难度。
小实验应用的都是物理的相关知识。因此,小实验的实施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再学过程,并由此达到升华知识,提高能力的目的。比如学生通过“巧做马德堡半球实验”知道大气压强的存在,进而可分析、理解“塑料挂钩压在墙上”、“墨水吸进钢笔”、“人的呼吸”等。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使问题得到深化与升华。如小实验“木棍撬石头”学生可亲身体会到杠杆的省力作用,并对杠杆的五要素有初步的认识,这样就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
通过对小实验的制作、讨论、改进和提高,还可帮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大幅度地提高。
二、通过小实验加强物理与生活、生产、社会的联系
物理中有的概念、原理比较抽象、枯燥,课后小实验起到了联系物理内容与日常生活的作用,使学生感到生动、有趣。如小实验“纸锅烧水”,在没有做实验之前,有的学生认为纸容易燃烧,用纸锅不可能把水烧开。多数学生出于好奇心的驱使对该实验比较感兴趣,课后都亲自动手做实验。通过实验,不但证明了用纸锅能把水烧开,使学生观察到水沸腾时的现象,理解了液体沸腾的条件,而且还加深了对燃烧的条件之一 ——“着火点”的认识,明白了学习的内容与日常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而增加了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再比如“你对地面的压强有多大”、“研究自行车的结构”、“楼梯电灯开关电路的安装”、“自制调光灯”、“自制弹簧测力计”等小实验,使学生认识到物理知识是有用的,激起他们学好物理的愿望,增强了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小实验反馈可对“症”训练
调节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反馈矫正。只有在教学中及时接受反馈信息,根据反馈信息调节教学内容、进度,改进教学方法,尽快纠正偏差,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到来自生活习惯的“前概念”的干扰,受知识综合难度和抽象思维能力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学习新知识时会有障碍。充分发挥小实验的作用,抓住反馈及时矫正,学生便容易接受。如为了帮助学生区分熔化和溶解两个概念,我让一个学生亲自动手做两个小实验,其他学生当参谋。实验一:把一勺白糖放入盛水的试管中,观察白糖有什么变化?思考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实验二:把一勺海波放入空试管中,用酒精灯均匀加热,观察海波有什么变化?思考试管里有几种物质组成?然后指导学生比较两个实验有什么区别,再用熔化概念去对照分析哪种属于熔化现象,最后让学生讨论交流。可见,借助小实验可以形象、具体、直观地说明问题,使学生能够尽快弥补知识和技能上的欠缺。
四、通过小实验可很好地配合习题,同步训练
对于一些较抽象的推理性习题,可适当配合同步小实验,使抽象习题形象化,推理习题具体化。例如,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为了进一步弄懂教材作业中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和连接方法,我让每两个学生为一组在课后完成“利用铅笔芯制作滑动变阻器控制小灯泡亮度”的小实验,找出定性规律,然后解答两个作业题,结果学生答题轻松、正确,并且还能顺利解释一些有关滑动变阻器的应用性习题。再如教材作业中判断哪一根钢棒具有磁性的问题,如果让学生准备两根缝衣针,配合课文后的小实验,让其中一根磁化,然后亲手去摆弄一下,那么解答这个问题就会比教师的启发、分析效果更好。
五、通过小实验使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逻辑推理能力,将所学知识延伸迁移、进一步深化与升华,就需借助于小实验开阔学生思路。如小实验“巧找重心”不仅可使学生复习了“重心”和“重力方向”等概念,还可使学生学会用吊挂法求不规则物体的重心,搞清楚杂技演员“走钢丝”、“顶碗”等技巧的道理。这样用小实验说明大道理,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充分发挥小实验在物理学科调节教学中的作用,能使调节教学更加生动、具体,使物理教学变化多样,内容丰富充实;能帮助学生
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与学的效果大幅度地提高。
(责任编辑 黄春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