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语篇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有效途径。采用语篇教学法可使学生摆脱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使学生从词汇和句子中走出来,转为根据文章体裁、课文信息来分析、判断、综合语篇大意;采用问题教学模式能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提升英语阅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达到提高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准确之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 传统教学 语篇教学 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9-01
《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对《英语课程标准》中八级目标中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部分进行读的目标描述是: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教学要求》对八级目标中读的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运用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在运用中阅读策略推理判断、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正确评价所读文章。
《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就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法,他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点的分析而忽视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注重阅读的结果而
忽视对阅读过程的指导,其结果导致学生的阅读速度上不去,理解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技巧等进行相应的指导。以阅读速度的训练为例,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的方式,每次5到10分钟左右,不宜太长。因为在记时阅读过程中,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录下开始的时间,阅读完毕再记录时间,即可测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长期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采用语篇教学法
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使
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注意力主要在“篇”而不在“句”,在文章的“意”而不在文章的语法点。即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开始,然后研究段落,从而改变传统的先从单词开始,然后学习句子段落的教学顺序。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所以,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的阅读,实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篇教学的方法就是以语篇分析为主,先从表达完整而确切的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再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语篇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法词汇衔接关系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通过分析句际与段际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可以掌握句子篇章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语篇分析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推断能力。语篇分析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如语法、词汇的衔接手段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训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思,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
三、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过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
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章,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促使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去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提问这四种类型。前两类问题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阅读技巧,后两类问题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阅读技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要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
【关键词】英语阅读 传统教学 语篇教学 问题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4)03-0049-01
《江苏省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教学要求》(以下简称《教学要求》)对《英语课程标准》中八级目标中的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部分进行读的目标描述是:能识别不同文体的特征;能
通过分析句子结构理解难句和长句;能理解阅读材料中不同的观点和态度;能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从多种媒体中获取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能在教师的帮助下欣赏浅显的英语文学作品;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0万词以上。《教学要求》对八级目标中读的教学建议是: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并运用阅读策略,在阅读过程中培养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语言知识理解长句、难句的能力,提高其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掌握在运用中阅读策略推理判断、猜测词义、理解文章结构、理解图表信息、理解逻辑关系、理解作者意图等方法。引导学生欣赏英语文学作品,正确评价所读文章。
《教学要求》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学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本文中,笔者就英语阅读课有效教学策略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转变观念,确立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和指导。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许多英语教师采用的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学法,他们往往过多地强调对知识点的分析而忽视对语篇的整体理解;注重阅读的结果而
忽视对阅读过程的指导,其结果导致学生的阅读速度上不去,理解能力也得不到相应的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教师应避免“满堂灌”,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的阅读速度、技巧等进行相应的指导。以阅读速度的训练为例,可引导学生进行泛读、速读、略读、寻读等。这里讲的泛读是指广泛阅读大量涉及不同领域的书籍;速读可采用记时的方式,每次5到10分钟左右,不宜太长。因为在记时阅读过程中,学生精力高度集中,时间一长,容易疲劳,精力分散,反而乏味。阅读时,先记录下开始的时间,阅读完毕再记录时间,即可测算出本次阅读的速度。长期这样坚持下去,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二、采用语篇教学法
语篇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意图,使
学生具有通览全篇的能力,注意力主要在“篇”而不在“句”,在文章的“意”而不在文章的语法点。即首先从文章的总体开始,然后研究段落,从而改变传统的先从单词开始,然后学习句子段落的教学顺序。篇章是具有内在逻辑相关性的结构系统。所以,阅读课的教学过程应该从整体到局部,再由局部到整体,即按“整体——局部——整体”的方法指导学生进行整体阅读和训练。为此,我们可以采用语篇教学法,通过整句、整段的阅读,实现学生对整篇文章的理解。语篇教学的方法就是以语篇分析为主,先从表达完整而确切的意义和思想内容的语段篇章的结构形式入手,再分析句子之间、段落之间的衔接和相关意义及逻辑思维的连贯,使学生从中理解和掌握基础语言现象所表现的交际功能,并从语言交际的动态环境中掌握基础语言现象。语篇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语法词汇衔接关系掌握句与句、段与段之间联系。通过分析句际与段际之间的意义上的联系,把握全文的篇章主题和中心思想,同时可以掌握句子篇章在表达语篇整体意义上所起的作用。语篇分析还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归纳、综合的推断能力。语篇分析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语言技能的训练(如语法、词汇的衔接手段分析),而不是单纯的语言知识训练,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各种语言知识和阅读技巧。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借助上下文等来揣测词义,理解句子的隐含意思,弄清全文的中心思想、层次结构、行文线索,以及作者对文中人物的态度和写作意图。
三、采用问题教学模式
在阅读中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各类问题,采用问题教学模式。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课本是教学的重要资源,同时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阅读并非被动的解码过程,而是一个语言心理的猜测过程。读者在过语言层次的词语进行解码的同时,也在运用自己的知识对文章的下文进行预测,检验自己的预测、修订自己的预测、进行新的预
测……整个阅读过程实际上就是读者与文章的交互过程。从这个角度说,提问无疑是引导学生进行“预测—检验预测—再预测”的最佳方式。实际上,教学始于提问,并以进一步的提问来推进:提问可以唤起学生的注章,鼓励学生参与:检查对阅读任务的准备情况,促使学生运用有关知识去理解文章;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确定学生对文章基本事实的理解;降低难度,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发展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等等。但是,教师的提问并非无的放矢、随意发问,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根据阅读教学的目标,问题可分为对背景知识的提问、对字面理解的提问、对文章内涵的提问和开放式提问这四种类型。前两类问题需要学生掌握基础的阅读技巧,后两类问题则要求学生具有较高层次的阅读技巧。“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充分体现出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提高学生挖掘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对学生“提出问题”,既有利于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兴趣,又有利于教师适当调整教学节奏、授课重点、难点,既能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发挥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独创之见,又能促进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总之,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和质量,还要加强学生课外阅读活动的组织和辅导。教师有了好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要提高阅读课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对学生阅读技能的训练,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能力之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