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的音乐课堂要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具备丰富的教学智慧。
一、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防止出现过度教学
过度教学的一个表现是多数学生大体听懂了的内容,教师却还要反复讲。在教学中过于偏重于某个内容点,而忽视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教学方向发生了偏移,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上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找一些辅助的资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过分地在辅助资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出现了过度教学的现象。有一位老师上了《独特的民族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这节课,在欣赏第一首作品《辽阔的草原》时,他先播放了一个描述草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了一遍《辽阔的草原》,并讲解了蒙古族民歌的一些特点和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蒙古长调歌曲的理解,他又播放了一个课外的长调作品《轻快的走马》,欣赏完后,原以为该进入下一首作品《宗巴朗松》(西藏民歌)的学习了,可是他又把话题转到了蒙古歌手腾格尔身上了,并又播放了《蒙古人》、《天堂》的视频,播放完了,这节课只剩下10分钟了,可还有两首作品(两个民族)还没有欣赏。结果这位老师把两首作品各欣赏了一遍,简单地说了一下就匆匆下课了。这就是明显的过度教学,过于偏重于一个知识点,没有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二、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打破“以教代学”的固化模式
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过多地替代了本应而且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而完成的工作。以教代学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既定的结论。学生基本不用探索、质疑、判断和选择,而主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讲得学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需的体验、感受,以及质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从而不能更深层次地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这节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是自己给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他的音乐创作磨难历程,那么学生当时有印象,下一节课可能就忘了。在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时,只是停留在刚才的简介层面,没有深入了解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就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境,特别是音乐中表现出的和命运抗争的内在力量。但是,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创作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介绍给其他同学,并组织相关的主题讨论,那么再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体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我在教授《醇厚的中原韵》这节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学唱教材上的民歌,然后三个小组进行比赛。一说到要比赛,各组的学生都来精神了,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都在轻声的哼唱,等到我用钢琴伴奏各组进行演唱时,每组学生都很认真、积极,而且第一遍唱的不好的组,还要求唱第二遍,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在歌唱的体验与参与中体会到了不同地方的民歌特色。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作品聆听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模块是以聆听为主进行教学。听什么、怎样听是最关键的,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注、聆听音乐的基本要素。少讲,多听——反复听、分段听、整体听,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下对作品的内涵、效果、诠释手段,有更充分的理解。比如在讲《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认识京剧的南梆子和四平调的唱腔特征,怎样认识?光靠说讲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不能直观的、较深层次的认知。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分析作品,即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与书上的解释有所差异,也不要把书上的既定解释或者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只要是大的方向没问题,就要鼓励,毕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认识。我们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责任编辑 邱 丽
一、把握课堂教学内容的方向,防止出现过度教学
过度教学的一个表现是多数学生大体听懂了的内容,教师却还要反复讲。在教学中过于偏重于某个内容点,而忽视了整节课的教学目标,使整个课堂的教学重心、教学方向发生了偏移,不能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比如,上一节音乐鉴赏课,要找一些辅助的资源来加深学生的理解,但是,如果过分地在辅助资源上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就会出现了过度教学的现象。有一位老师上了《独特的民族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音乐鉴赏(人民音乐出版社)第二单元第三节】这节课,在欣赏第一首作品《辽阔的草原》时,他先播放了一个描述草原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接着播放了一遍《辽阔的草原》,并讲解了蒙古族民歌的一些特点和理论知识,为了进一步加深同学们对蒙古长调歌曲的理解,他又播放了一个课外的长调作品《轻快的走马》,欣赏完后,原以为该进入下一首作品《宗巴朗松》(西藏民歌)的学习了,可是他又把话题转到了蒙古歌手腾格尔身上了,并又播放了《蒙古人》、《天堂》的视频,播放完了,这节课只剩下10分钟了,可还有两首作品(两个民族)还没有欣赏。结果这位老师把两首作品各欣赏了一遍,简单地说了一下就匆匆下课了。这就是明显的过度教学,过于偏重于一个知识点,没有把握整节课的教学要求和目标。
二、创新音乐课堂教学,打破“以教代学”的固化模式
所谓“以教代学”,就是教师用自己的教,过多地替代了本应而且也可以由学生通过自己的学而完成的工作。以教代学使学生的学习局限于接受现成的知识和既定的结论。学生基本不用探索、质疑、判断和选择,而主要是理解、消化和接受。教师讲得头头是道、层次分明、逻辑清楚,讲得学生当堂消化,不给学生留下疑难问题。这样的教学使学生失去了许多必需的体验、感受,以及质疑、分析、判断、选择的机会,从而不能更深层次地对教学内容理解和掌握。
比如在讲划时代的音乐大师——贝多芬这节课时,如果我们在课堂上仅仅是自己给学生讲述贝多芬的生平及他的音乐创作磨难历程,那么学生当时有印象,下一节课可能就忘了。在欣赏他的音乐作品时,只是停留在刚才的简介层面,没有深入了解作者创作这首作品的背景,就不能够完全体会到作品想要表达出来的意境,特别是音乐中表现出的和命运抗争的内在力量。但是,如果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己查找关于贝多芬的生平简介和他的相关创作故事,在课堂上由学生介绍给其他同学,并组织相关的主题讨论,那么再欣赏音乐作品时,学生就会很容易理解并体会到音乐作品想要表达的意境,更容易提高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我在教授《醇厚的中原韵》这节课时,我把全班学生分为三个小组,要求在欣赏的过程中学唱教材上的民歌,然后三个小组进行比赛。一说到要比赛,各组的学生都来精神了,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都在轻声的哼唱,等到我用钢琴伴奏各组进行演唱时,每组学生都很认真、积极,而且第一遍唱的不好的组,还要求唱第二遍,课堂氛围非常活跃,学生在歌唱的体验与参与中体会到了不同地方的民歌特色。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 突出音乐学科的特点,在作品聆听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鉴赏模块是以聆听为主进行教学。听什么、怎样听是最关键的,每一种音乐都有自己的特点,教师要引领学生去关注、聆听音乐的基本要素。少讲,多听——反复听、分段听、整体听,从而引导学生在深层次下对作品的内涵、效果、诠释手段,有更充分的理解。比如在讲《京剧大师梅兰芳》这节课时,按照教学要求让学生初步认识京剧的南梆子和四平调的唱腔特征,怎样认识?光靠说讲一些理论知识是不够的,学生不能直观的、较深层次的认知。
2.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师生关系。在进行音乐作品的欣赏时,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来理解、分析作品,即便学生的理解和感悟与书上的解释有所差异,也不要把书上的既定解释或者自己的认识强加给学生,只要是大的方向没问题,就要鼓励,毕竟对音乐的理解,不同的听众有不同的认识。我们音乐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更不能把自己看成是整个课堂的主导者。在实际的教学中提倡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能。
责任编辑 邱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