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跨时空信箱”问世以来,不少人给古人或未来的人写信,也得到了回复。前不久,我也“赶时髦”,给鲁迅先生去了封信,他也给我回了信。怎么样?羡慕吧。别急,我现在就把这回信拿出来与大家分享。来,接着!马君:
你好,来信已收到,心中感慨万千。广平、秋白等一干人都已收到了后世的许多的信件,只我没有。据广平的后世笔友讲,你们那时候的学生们无不恨我,因为我的作品给了你们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我倒不怕你们青年人会如何批评或攻击甚至诽谤我个人,因为我整天就是浸在这般如此的空气中。鉴于你们是国之希望,我亦不能像对待“求神拜佛”或是“行尸走肉”之流般地讽刺与批骂,只用些柔和言语,是褒是贬我也不想做太多评论。
想说的是你们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死死研究我的作品,国文教育要和时代俱进,我这年代和你们那个是不同的,它把我推上文坛,于是我也就是写了些发泄内心想法和寄托望、怒、嘲的文句。你们那时候进步了、发达了,国文水平也高了,就该把重心放到你们那个当时的作品中去(比如“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般的话你们用起来也许就是不能太方便的)。而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一面说,学学古人是可以且必要的,必是中华千年文化扔不得(注:迷信及八股一类不算在内),但也不需抱着“之乎者也”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不放,不然就与孔乙己无异了。
后有精通时事的,给广平写信说有许多学生因学业负担重而跳楼、溺水。我想你不是的,因为你心平气和地和我谈文章的事,我也就放心了。《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那个什么“日暮里”“水户”是否寄托了那些感情,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的。那文章中有一些爱国情调但主要是思念,赞扬严九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即对我的关心,以及对那些学术有态度的精神,至于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悲哀,自然是没有的,因为我从没有把中国当成一个“弱国”,而你们照这样去讲,照那样去背,应该是有人通过文字揣摩我的当时想法,这种事情在文学史上数不胜数,你们也不必过于指责。
我想这还和你们说的“客观效果大于主观意图”有关吧,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你们所说的“客观”及“主观”,但大概的是明白一点的。譬如《红楼梦》,我看曹先生就是换个说法地记述其家与旁的几个院落的兴衰罢了,我们研究它,最好从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其中体现的处事原则、人事近况入手,至于哪个人物、哪个物件指代什么,什么人是怎么来的,怎么死的,我觉得毫无意义。你讲的“红学”我们是没有的,虽然读并研究《红》的有不少,但没有弄到那么偏去的。你们年轻人须告诉那些迂腐的文人,不要做些个无用功,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公式定理,关于它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那是争论不完的。至究竟《红》为何而作,教他们给曹先生去信就可以了。有研究“秦氏原型的身份与曹家的关系”的时间,我想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都能写出来了。
你大约的确读了许多书,想来也包括我的东西,但我还是希望你读一些先古时期的名作、巨著和你们同一时代的优秀作品,万不可精研我们一时的东西,因为历史的缘由,我们的文章、诗歌及小说,只属于这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期(即你们所说的“近代”)。而你们的东西才属于你们,先人的伟大作品才属于整个历史。同时,你也要读些外国的东西,因为毕竟人家发达,我们要效当年清廷有识之士之“师夷之长以制夷”,或说“自强”。你们那时也许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敢轻了,但我们若想在民族竞争中不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事物,丰富大脑,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才可国富民强,再现盛唐大业。
而除国文,你也要學学外文、理化、史地,从你的信中我觉得你是较喜爱文学的,但搞文学也要有其他领域的东西做基础才行,只凭文字而空写作,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你们提倡的“全面发展”我认为是对的,你也要按其章法学习,来获大绩。但我想此等学法在考试中竞争会无比之大,对学生脑力与体力的挑战也是空前的,所以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学力若有达不到的,不必勉强,莫要到“亢龙有悔”之时才回头,其时也许就晚了。
我不知你的信在开头“您好”后为什么又起一段来写,也许是你们那时的格式,也有可能是你们先生教的必须这么写,在生活中就不必如此了,何必如此呆板、格式化呢?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在考试中一个样,出了考题就变了。在用对、用准、对方明白的基础上应是放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拘于应试的形式,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造成思想僵化,成为下一个的闰土,及孔乙己。所以,以后再来信,要打破形式,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我尽量的说话让你明白,于是用了许多没用过的词、句之法,但愿能看懂。在此祝健康,学业有成,为国效力。
此致
敬礼
周树人
××年××月××日
评委点评
构思一封鲁迅先生给自己的回信,有一定新意,但真正让文章从众多参赛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是文章的内容。作者在文中通过鲁迅先生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如今的中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建议和看法,颇有深度,并发人深省。此外,作者对鲁迅先生各方面的了解也非一般中学生所能及,特别是将鲁迅先生回信的口气模仿得惟妙惟肖,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
你好,来信已收到,心中感慨万千。广平、秋白等一干人都已收到了后世的许多的信件,只我没有。据广平的后世笔友讲,你们那时候的学生们无不恨我,因为我的作品给了你们许多不必要的负担,我倒不怕你们青年人会如何批评或攻击甚至诽谤我个人,因为我整天就是浸在这般如此的空气中。鉴于你们是国之希望,我亦不能像对待“求神拜佛”或是“行尸走肉”之流般地讽刺与批骂,只用些柔和言语,是褒是贬我也不想做太多评论。
想说的是你们实在没有太大的必要去死死研究我的作品,国文教育要和时代俱进,我这年代和你们那个是不同的,它把我推上文坛,于是我也就是写了些发泄内心想法和寄托望、怒、嘲的文句。你们那时候进步了、发达了,国文水平也高了,就该把重心放到你们那个当时的作品中去(比如“孔乙己大约的确是死了”这般的话你们用起来也许就是不能太方便的)。而就陶冶情操、净化心灵一面说,学学古人是可以且必要的,必是中华千年文化扔不得(注:迷信及八股一类不算在内),但也不需抱着“之乎者也”和“良心发现”“增加勇气”不放,不然就与孔乙己无异了。
后有精通时事的,给广平写信说有许多学生因学业负担重而跳楼、溺水。我想你不是的,因为你心平气和地和我谈文章的事,我也就放心了。《藤野先生》中的“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与那个什么“日暮里”“水户”是否寄托了那些感情,我可以告诉你是没有的。那文章中有一些爱国情调但主要是思念,赞扬严九郎先生没有民族偏见,即对我的关心,以及对那些学术有态度的精神,至于作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和悲哀,自然是没有的,因为我从没有把中国当成一个“弱国”,而你们照这样去讲,照那样去背,应该是有人通过文字揣摩我的当时想法,这种事情在文学史上数不胜数,你们也不必过于指责。
我想这还和你们说的“客观效果大于主观意图”有关吧,虽然我现在还不能理解什么是你们所说的“客观”及“主观”,但大概的是明白一点的。譬如《红楼梦》,我看曹先生就是换个说法地记述其家与旁的几个院落的兴衰罢了,我们研究它,最好从文学价值、思想内涵和其中体现的处事原则、人事近况入手,至于哪个人物、哪个物件指代什么,什么人是怎么来的,怎么死的,我觉得毫无意义。你讲的“红学”我们是没有的,虽然读并研究《红》的有不少,但没有弄到那么偏去的。你们年轻人须告诉那些迂腐的文人,不要做些个无用功,因为文学作品不像公式定理,关于它的问题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看法,那是争论不完的。至究竟《红》为何而作,教他们给曹先生去信就可以了。有研究“秦氏原型的身份与曹家的关系”的时间,我想一篇优秀的长篇小说都能写出来了。
你大约的确读了许多书,想来也包括我的东西,但我还是希望你读一些先古时期的名作、巨著和你们同一时代的优秀作品,万不可精研我们一时的东西,因为历史的缘由,我们的文章、诗歌及小说,只属于这一风起云涌、变幻莫测的时期(即你们所说的“近代”)。而你们的东西才属于你们,先人的伟大作品才属于整个历史。同时,你也要读些外国的东西,因为毕竟人家发达,我们要效当年清廷有识之士之“师夷之长以制夷”,或说“自强”。你们那时也许中国强大了,外国人不敢轻了,但我们若想在民族竞争中不败,就必须接受外来的事物,丰富大脑,开阔视野,不断创新,才可国富民强,再现盛唐大业。
而除国文,你也要學学外文、理化、史地,从你的信中我觉得你是较喜爱文学的,但搞文学也要有其他领域的东西做基础才行,只凭文字而空写作,是成不了大业的,所以,你们提倡的“全面发展”我认为是对的,你也要按其章法学习,来获大绩。但我想此等学法在考试中竞争会无比之大,对学生脑力与体力的挑战也是空前的,所以在学习好的同时,也要注意身体,学力若有达不到的,不必勉强,莫要到“亢龙有悔”之时才回头,其时也许就晚了。
我不知你的信在开头“您好”后为什么又起一段来写,也许是你们那时的格式,也有可能是你们先生教的必须这么写,在生活中就不必如此了,何必如此呆板、格式化呢?语言是在不断发展的,所以在考试中一个样,出了考题就变了。在用对、用准、对方明白的基础上应是放开胆子,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能拘于应试的形式,否则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也会造成思想僵化,成为下一个的闰土,及孔乙己。所以,以后再来信,要打破形式,写出自己的风格来。
我尽量的说话让你明白,于是用了许多没用过的词、句之法,但愿能看懂。在此祝健康,学业有成,为国效力。
此致
敬礼
周树人
××年××月××日
评委点评
构思一封鲁迅先生给自己的回信,有一定新意,但真正让文章从众多参赛作文中脱颖而出的是文章的内容。作者在文中通过鲁迅先生的口吻,表达了自己对如今的中学生在学习上,特别是语文学习上的一些建议和看法,颇有深度,并发人深省。此外,作者对鲁迅先生各方面的了解也非一般中学生所能及,特别是将鲁迅先生回信的口气模仿得惟妙惟肖,足见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