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验的正式启动,为新一轮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教师的发展指明了道路,时代呼唤的是研究型、学者型甚至是专家型的教师,因此,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和现代教学教育理论,深刻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并上升到理性思考,把理论与实践真正结合起来,尽快跟上时代的步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合作;数学探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一轮《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通过学习和探究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专家学术报告及相关报刊、杂志,充分领略到课程内容的转变日趋完善,课程的创新日趋加快,正确认识和学习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改革重点,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本文就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在理解课改精神方面应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掌握问题,还应考虑数学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动手,最后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地位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教学主体。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起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相关性”一课时。书上给出的例子是研究“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我一开始上课。并不是直接给出这些数据和列表,而是举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测量体重时,电子仪器会提示“你很健康”,或者“你偏胖,需要锻炼”等,这样,马上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我又问:电子仪器是如何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情况,对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的呢?这时就有大部分学生投入思考,接下来,我给了提示:电子仪器通常是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的经验公式来作出判断的,这个经验公式反映的就是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这个经验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同学们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大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交流。这一节课大家都很认真参与,当然得到不小的收获,有了兴趣。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了提高,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首先。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照常规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其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道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再次,练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质疑思维就是积极的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恩,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力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台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创设一些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学习方式,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领会课标;创设教学情境;创造性思维;自主探究合作;数学探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国家教育部组织实施新一轮《数学课程教材改革方案》,通过学习和探究国家颁布的《新课程标准》、专家学术报告及相关报刊、杂志,充分领略到课程内容的转变日趋完善,课程的创新日趋加快,正确认识和学习新课程标准、教材的指导思想和改革重点,有利于提高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学改革,本文就新课标下的高中数学教学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认真领会课标、教材的精神
在理解课改精神方面应注意数学教育功能的全面性。不仅要考虑数学知识的掌握问题,还应考虑数学在学生终生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倡导教师“用教材”而不是简单的“教教材”,教师要创造性的用教材,要在使用教材的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科学精神和智慧。要对教材知识进行重组和整合,选取更好的内容对教材深加工,设计出活生生的、丰富多彩的课来,充分有效地将教材的知识激活,形成有教师教学个性的教材知识,既要有能力把问题简明地阐述清楚。同时要有能力引导学生去探索,努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注意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重视教学情境创设。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让学生亲历、感受和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注重数学与现实的联系,强调数学应用,培养创新意识,适当使用信息技术,我们必须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真正做到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变学生被动听课为主动参与,变单纯知识传授为知能并重,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观察、思考、表述、动手,最后得出结论,正确认识自我,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主体性地位
现代教育提倡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材为主线,数学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活的教学主体。教师不能以传统的知识讲授替代主体活动。要给学生以自由活动的空间。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抓住学生心理特点。合理创设情境,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加深印象,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唤起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拓展思维,成为学习的主人,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很多种,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活动情境,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数学的知识。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而且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认识到数学原来就来自我们身边的现实世界,是认识和解决我们生活和工作问题的有力武器,同时也获得进行数学探究的切身体验和能力,例如我在教学“相关性”一课时。书上给出的例子是研究“人的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我一开始上课。并不是直接给出这些数据和列表,而是举出日常生活中,我们在测量体重时,电子仪器会提示“你很健康”,或者“你偏胖,需要锻炼”等,这样,马上有部分学生产生了兴趣,接下来,我又问:电子仪器是如何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情况,对人的健康状况作出判断的呢?这时就有大部分学生投入思考,接下来,我给了提示:电子仪器通常是凭借人的身高与体重的经验公式来作出判断的,这个经验公式反映的就是人的身高与体重之间的依赖关系,那么,这个经验公式是怎样得出来的呢?我相信通过本节课的探索学习,你就能解决这个问题,结果同学们对我所提出的问题很感兴趣,都想知道问题的答案,于是大家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探索、交流。这一节课大家都很认真参与,当然得到不小的收获,有了兴趣。学生的自信心也有了提高,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三、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尤其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尽量鼓励他们探索问题,自己得出结论,支持他们大胆怀疑,勇于创新,首先。注重发展学生的观察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基础,观察的深刻与否,决定着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因此。引导学生明白对一个问题不要急于按照常规的套路求解,而要深刻观察,去伪存真,这不但为最终解决问题奠定了基础,而且也可能有创见性地寻找到解决问题的契机,其次,提高学生的猜想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猜想是由已知原理、事实,对未知现象及其规律所作出的一种假设性的命题,在我们的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进行猜想,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直觉思维,掌握探求知识方法的必要手段,我们要善于启发,积极指导,热情鼓励学生进行猜想,猜想问题的结论,猜想解题的方向,猜想由特殊到一般的可能,猜想知识间的有机联系,让学生把各种各样的想法都讲出来,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推动其思维的主动性,为了启发学生进行猜想,我们还可以创设使学生积极思维,引发猜想的意境。可以提出“怎么发现这一定理的”,“解这道题的方法是如何想到的”,诸如此类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探索,再次,练就学生的质疑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点。质疑思维就是积极的保持和强化自己的好奇心和想象力,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直观。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敢于提出异议与不同看法,尽可能多地向自己提出与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问题,提倡多思独恩,反对人云亦云、书云亦云。
四、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创新实践精神
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探究的方式进行数学学习、主动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力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讨问题的机会,强调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一种崭新的模式,《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就应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以前的课堂上,学生基本上听讲——记忆——练习——再现教师传授的知识,基本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新课程要求与之匹配的学习方式,它不再是单一的,枯燥的,以被动听讲和练习为主的方式,数学教学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生在观察、实践、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中,逐步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我们在课堂上可以采取“小组台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讨论——评价——倾听——激励,在交流中互相启发,在操作中明白算理,在活动中学会合作,教师应该坚持做到三个“不”:学生能自己说出来的,教师不说;学生能自己学会的,教师不讲;学生能自己做到的,教师不教,尽可能地提供多种机会让学生自己去理解,感悟,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情感,促进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在教学环节中可通过创设一些简便易行、直观具体的游戏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去观察、感悟、交流、探讨,突破难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总之,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道路上,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努力按照新的课程标准指导教学,积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采用新型的教学学习方式,只有教的主导与学的主体有机结合、共同进步,才能在课改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