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确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学习的舞台上思考、讨论、归纳、质疑、发问、实验,使教学过程成为兴趣培养的过程,成为认识加深的过程,成为能力发展的过程。在新课标下的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是“正确的指导者”、“真理的代言人”,变身为尊重学生主体性,为学生创造民主、平等自由地进行探索学习活动的组织者,以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发挥,优化数学课堂教学。为此,笔者认为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可采取以下做法: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人就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新颖的导言,巧妙的导语,像一支“兴奋剂”,一开课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和水平。笔者认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从两方面体现:
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一种激发动机的外部诱因,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现目标而产生兴趣,就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例如,进行轴对称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1)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2)你能给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起一个名字吗?(3)阅读课本中的“观察”,思考位于虚线两侧的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组讨论并填写研究报告。
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可不失时宜地触发了学生学习心问。使学生主动参考了由感性认识到实践尝试再到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和研究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2 参与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选择。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是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的有效措施。例如:学生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已经熟练掌握用直接开平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交方程。例: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196x-1=0(2)4x+12x+9=0(3)x2-x-9=0(4)2(x-1)+x=1要求几位学生上黑板解答,再由其他学生对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对比选择,找出较佳的解题方法;最终一起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选择顺序。
此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分析和解题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心创造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解题,使学生亲身经历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并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继续前进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二、引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同位二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内容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二人合力。二人合作学习效率高,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轮流检测,避免了讨论是个别同学的“专利”,其他同学是“绿叶”现象的发生。
(2)前后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最适宜,能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充分交流,在“学”的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而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例如,解方程3(x+1)-(x+1)=10,由二个小组代表板演,第一小组解法是先去括号;另一小组则把(x+1)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合并同类项即得2(x+1)=10。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发现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合理选择契机,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当的题目,进行加工、整理、引申、发展,增加发散的成份,改变陈述的方法,或减少问题的条件,由特殊到一般,增加问题变幻不定的因素,可使学生在联想探索中达到思维训练,加强创造力培养的目的。比如在原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类似“在矩形ABcD中,AB=3,BC=1.75,以点B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点A落在BD上时,求边BA所扫过区域的面积”。这样的开放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地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诱导者和协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引发学生实质性的数学思维,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就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
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导人就是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前,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教学行为方式。新颖的导言,巧妙的导语,像一支“兴奋剂”,一开课就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课堂一开始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让学生围绕学习内容,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课堂教学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因此,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的程度主要取决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的程度和水平。笔者认为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过程可以从两方面体现:
1 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目标的确定。学习目标是一种激发动机的外部诱因,学习目标能激发学生学习和实现目标而产生兴趣,就能进入主动学习状态。
例如,进行轴对称教学时,可以设计如下的教学活动:(1)先把一张纸对折,在折好的一侧画出图形,用剪刀剪下来;再把纸打开,看一看能得到什么样的图形?(2)你能给具有这种特点的图形起一个名字吗?(3)阅读课本中的“观察”,思考位于虚线两侧的图案彼此之间有什么关系?(4)小组讨论并填写研究报告。
以上整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情绪高涨,并能主动参与学习,教师及时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就可不失时宜地触发了学生学习心问。使学生主动参考了由感性认识到实践尝试再到小组讨论,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观察和研究理解了轴对称图形和轴对称。
2 参与学习方法与解题方法的选择。良好的学习方法直接决定学生学习的效果,引导学生参与到学习方法的选择与设计,是引导学生由主动学习到学会学习的有效措施。例如:学生学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后,已经熟练掌握用直接开平法、配方法、公式法、因式分解法解一元二次方程,此时可以引导学生如何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一元二交方程。例:选择适当的方法解下列一元二次方程:(1)196x-1=0(2)4x+12x+9=0(3)x2-x-9=0(4)2(x-1)+x=1要求几位学生上黑板解答,再由其他学生对黑板上的解题过程进行评价和分析,通过对比选择,找出较佳的解题方法;最终一起归纳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的选择顺序。
此教学环节通过学生主动参与了一元二次方程的分析和解题过程,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用心创造体验的方法来学习、解题,使学生亲身经历一元二次方程的多种解题方法,从而引导学生深层次地参与并体会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过程,加深了学生对解一元二次方程的理解和运用。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继续前进的信心,形成良性循环。
二、引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机会去发展自己的数学思想,去倾听别人的想法,去学会进行数学交流,以增强整体合作意识。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兴趣特点,设计一些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活动,并通过激励性的评价,使学生体会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每个人的长处都能在集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具体做法如下:
(1)同位二人小组合作学习:设计的内容难度大于个人能力、小于二人合力。二人合作学习效率高,可以通过互问来巩固知识,提高表达能力,轮流检测,避免了讨论是个别同学的“专利”,其他同学是“绿叶”现象的发生。
(2)前后位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种合作学习最适宜,能更好地完成合作学习任务。学生根据学习要求,充分交流,在“学”的活动中,学会提出问题,尊重别人的意见,学会倾听;而教师要深入到小组,发表自己的看法,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和我们在一起,并没有因为自己的介入而受到影响,然后各组确定代表与全班同学交流,最终将问题解决,更好的发挥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效能。
例如,解方程3(x+1)-(x+1)=10,由二个小组代表板演,第一小组解法是先去括号;另一小组则把(x+1)看作一个整体,采用合并同类项即得2(x+1)=10。这种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又培养了学生表达问题、展开交流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精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一定要重视发现诱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使他们进行创造性的学习。因此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注重合理选择契机,精心设计合理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适当的题目,进行加工、整理、引申、发展,增加发散的成份,改变陈述的方法,或减少问题的条件,由特殊到一般,增加问题变幻不定的因素,可使学生在联想探索中达到思维训练,加强创造力培养的目的。比如在原例题的基础上进行引申,有利于学生通过引申题目的解答,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例如,教师可以设计类似“在矩形ABcD中,AB=3,BC=1.75,以点B为旋转中心,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当点A落在BD上时,求边BA所扫过区域的面积”。这样的开放型的练习题,让学生去创造意境,去探索、去研究图形的形状,促使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消除学生被动地记公式、生搬硬套的学习方法,有利于防止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诱导者和协作者。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收到最佳效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开启学生的智慧大门,引发学生实质性的数学思维,在营造充满生机、活力与和谐气氛的教学环境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作用,就能擦出智慧的火花,结出丰硕的果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