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应用于生活。数学教师教学时应贴近学生的生活,使数学教学返璞归真,让数学教学回归生活。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求学生从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亲身经历将一些简单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加以解决和应用。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将教学的目的与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
一、新课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严重缺陷就是把数学设计成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传授式”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我是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的。故事中的乌鸦因为水位不够高瓶口太小喝不到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通过将石子放入瓶子使得水位逐渐升高就喝到了水。这个故事中“随着瓶内石子体积的增大,水位逐渐升高”就蕴涵了函数关系,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创设这样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故事,学生情绪高昂,很快投入这节课的学习中来。而且让学生重温这个故事能增强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志力。但是不管怎样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数学知识充满联系,因为只有联系的,才是有活力的。
二、灵活加工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堂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虽然每个学生手头都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众的。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即使最新的版本,所选用的题材也不会完全切合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而且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材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对教材加工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灵活运用教材,对课本的例题、习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改编;其次是将教材中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拓展加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活动化、形式化、具体化;最后是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类比教材内容,自己从生活中找出相关的事例或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习数学关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内容时,涉及图形的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图形的变换想象起来常常会有较大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演示或模型展示变“空想”为现实。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这样能点燃学生进取的火花。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折纸使两腰重合,自己观察折痕两边的角或线段相等,自己得出不同的辅助线作法。
三、课外走进生活,促进数学学以致用
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应用意识是强调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更应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挖掘与数学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原材料,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研究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肯钻研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学习有关储蓄的问题时,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请学生进行以下几项实践活动:①查看银行利率表;②把自己的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家的存款;③请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有关知识。通过走访、调查、实践,自己从生活中探究新课所需的有关知识,带着收获走进课堂,积极研究、讨论、解决教材中给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相互交流。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大大拓展了知识面,掌握的内容远远多于教材的要求。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邳城中学)
一、新课导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数学教学的严重缺陷就是把数学设计成严密抽象的演绎体系,它的教学模式主要是“灌输式”“传授式”的,只注重知识的传授、技能的训练,以知识记忆和再现为基本学习目标,很少站在学生生活的角度来审视教学活动。
教师要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尤其是在新课导入时要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学生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示给学生。
例如在学习函数概念时,我是用“乌鸦喝水”的故事引入的。故事中的乌鸦因为水位不够高瓶口太小喝不到水,想出了一个好办法。通过将石子放入瓶子使得水位逐渐升高就喝到了水。这个故事中“随着瓶内石子体积的增大,水位逐渐升高”就蕴涵了函数关系,由此引入新课内容。
创设这样一个学生非常熟悉的生活故事,学生情绪高昂,很快投入这节课的学习中来。而且让学生重温这个故事能增强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的意志力。但是不管怎样把生活中的问题引入课堂,我们都应该明白,我们不能只关心学生学习了哪些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数学知识充满联系,因为只有联系的,才是有活力的。
二、灵活加工教材,使教学内容生活化
数学课堂要大胆地向生活开放。虽然每个学生手头都有精心编辑的教材,但它是面向大众的。尊重教材并非唯教材,即使最新的版本,所选用的题材也不会完全切合每一个学生。所以教师在课堂上要不拘一格,选取最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而且提倡教师在深入钻研教材的基础上,发掘教材中所蕴涵的创新原理,精心构建教材体系,围绕“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个主题,把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作为数学教学的根本目的。
对教材加工处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是灵活运用教材,对课本的例题、习题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适当改编;其次是将教材中好的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行拓展加工,把抽象的、难于理解的知识活动化、形式化、具体化;最后是留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类比教材内容,自己从生活中找出相关的事例或问题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
学习数学关于平面图形、立体图形的内容时,涉及图形的概念、性质、定理的理解、应用,往往需要学生进行空间想象。而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是有限的,对于图形的变换想象起来常常会有较大的难度。我们可以通过操作、演示或模型展示变“空想”为现实。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使教学内容生活化、趣味化,这样能点燃学生进取的火花。例如学习等腰三角形三线合一的性质时,可以让学生用剪刀剪一个等腰三角形纸片,通过折纸使两腰重合,自己观察折痕两边的角或线段相等,自己得出不同的辅助线作法。
三、课外走进生活,促进数学学以致用
学习是为了应用。数学应用意识是强调学生能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因此,数学教师更应重视联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数学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让学生在课外走进生活,体验生活,充分挖掘与数学学习内容有关的生活素材,将自己在生活中获取的知识和经验作为数学课堂学习的原材料,不仅能促使学生主动研究数学、应用数学,培养学生肯钻研的精神和提高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例如学习有关储蓄的问题时,在课堂教学之前我请学生进行以下几项实践活动:①查看银行利率表;②把自己的零花钱存入银行或提取自家的存款;③请家长或银行工作人员讲解存款单和利息清单上的有关内容,了解利率的有关知识。通过走访、调查、实践,自己从生活中探究新课所需的有关知识,带着收获走进课堂,积极研究、讨论、解决教材中给出的问题,并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和产生的疑惑,相互交流。学生通过这种方式的学习,大大拓展了知识面,掌握的内容远远多于教材的要求。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实际,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自己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一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邳州市邳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