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本习作教学:不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来源 :小学语文教学·会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qiudyy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汤瑾老师带领的团队所研制的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二、四、五、六、七单元的习作教学设计,很有借鉴、探究价值。因为从中让我们能比较深刻地感受到:统编本习作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在这里,习作已经告别了传统作文教学以教师命名为中心、随心所欲、难见体系的任意模式,而是有了与儿童认知规律和言语发展相吻合的科学的课程教学结构。因而探究统编本习作教学策略时,我们必须十分关注它的体系性,力避每次习作教学“只見树木,不见森林”的“各自为战”状态。
  从这组单元习作教学的连续设计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同的优点。
  一、设计注重了整体性。这种整体性包括前后单元的联系,和在本单元里与阅读、口语交际、语文园地等之间的沟通呼应。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的教学设计,就密切地关注到了第一单元“把观察到的事物写清楚”、第二单元 “把图画的内容写清楚”的基础,有机地过渡到“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这三个单元前后相连,都集中在“写清楚”上,但“写清楚”的对象各有不同:一是把“事物”写清楚(联系“观察”);二是把“内容”写清楚(看图写话);三是把“过程”写清楚(指向实验)。显然,若能从这样三个方面作相互联系又步步深入的训练,便能最大地发挥其“体系效应”。
  二、“导入”开掘了“激趣点”。统编本的习作训练虽然自成前后呼应的体系,但毕竟每次习作训练各有不同。但不管是“写什么”和“怎么写”,都必须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以“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课标》语)。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开掘“激趣点”,让每次习作活动都能情趣盎然以让学生乐于投入,无疑成了十分重要的教学策略。如汤瑾的第五单元《奇妙的想象》设计,不仅以“闯关游戏”入课,而且提供了多个绘本,以激活儿童的想象力,特别是引导学生去思考绘本的题目与故事之间的联系,并从习作例文中发现“可以反着去想”,然后以奇妙的想象来“自圆其说”。从几个板块的设计中,我们也不难发现隐于其中的激趣链条:“我猜,我猜,猜猜猜”“我选,我选,选选选”“我画,我画,画画画”等。
  三、“支架”注意了多样化。习作虽说是“我手写我口”,但毕竟会难于“言说”。这是因为言说有交际环境,是一句一句慢慢说,不会一口气说上一大篇话。但习作要成文,就有了一个内容的结构逻辑。这往往是学生初学习作时感到为难的地方。要规划好写一篇话,就不能丢三落四,也不可语无伦次。下笔之前,先得把该写什么想清楚才行。为此,本组的五则教学设计,都十分重视引导学生搭建思维支架,并将思维支架图式化,衍化为“思维导图”。如《奇妙的想象》中的“情节梯”,《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中的“思维导图”,《国宝大熊猫》中的“表格梳理”,《我做了一项小实验》中的“板块分割”等。当然,作为“思维支架”的形式有很多,但功能都是相通的:为习作的内容安排进行提示。
  四、展开“隐寓”的“统整式”。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从本质上说,在“展开”时都是对那些相关的信息作整合。“整合”是一种高阶思维活动,也就是要在众多的信息中,针对要解决的问题,选择具有相关性的信息作新的组合,以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洪由纤起,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也要在启蒙阶段入手,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在统编本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能力学习系统中,明确指出习作教学的单元目标是“初步学习整合信息,介绍一种事物”。其实,在本单元正式提出“统整”之前,在各单元的习作训练中都隐含着对统整意识的启迪。如《我做了一项小实验》设计对实验过程的统整(从“准备”到“经过”,再到“结果”);在《奇妙的想象》设计中对可能想到的种种有趣的想象予以统整;《身边那些有特点的人》设计对其成文最有用的特点进行统整;到了《国宝大熊猫》设计时,就更是一次最集中的操演了。
  在习作教学中,我们还必须十分重视发挥好教师的引导价值,使儿童的习作不仅能体现出以自由的“写真”为基础,更要在教学过程中防微杜渐,传递充分的“正能量”。在“写真”的前提下,鼓励“求善”“尚美”。如“写一个身边的人,尝试写出他的特点”,就要紧紧扣住“他的特点”这一要求,特别是要把“写特点”和“起绰号”相区别。要充分关注孩子在群体生活中往往喜欢给小伙伴起绰号,而这些绰号多半是为了搞笑、捉弄别人的现象,如,将别人的缺点放大,甚至以揭露某些生理缺陷取乐。这是一种不良行为。为了防微杜渐,教师在教学中就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讨论“有特点的人”和“起绰号”有什么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另一方面,要紧扣课本中的定义“有特点的人”,引导学生感受课本所列举的“小书虫”“乐天派”“智多星”“运动健将”等,这些特点都是他们的优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发扬和鼓励的。
  (作者系全国著名特级教师)
  责任编辑 郭艳红
其他文献
教学目标:  1.有序观察漫画,把漫画的内容写清楚。  2.能借助人物、现象、故事等把启示写具体。  3.尝试用新鲜有趣的语言进行表达。  教学重点:  准确选择生活中的事例,借助事例把启示写具体。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漫画配文猜一猜  同学们喜欢看漫画吗?那我们来玩个关于漫画的游戏吧。这个游戏是为漫画配上合适的文字。(出示漫画,隐去文字。)  第一幅漫画:别样师爱  第二幅漫画:真假努力 
一、单篇(课文)阅读“基于核心目标的分步任务单设计”研究背景  传统的单篇(课文)阅读教学,质量和效率普遍比较低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目标的设定缺少课程意识  单篇(课文)阅读的教学是相对独立的,篇与篇、单元与单元、年段与年段之间缺乏系统性的现象比较明显。因此,很多传统的单篇(课文)阅读课堂中,教学目标中最核心的往往只针对与本篇课文相关联的知识、技能、价值观,而缺少课程意识。 
没有一个冬天不能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四月,江南的杏花春雨里,新学期,终于姗姗而来。  窗外,飘着淅淅沥沥的小雨,草木历经春雨的洗涤越发绿得逼眼。学生已经在线上学习了3个单元的微课。复学之初的语文课,我们一边回顾梳理知识,一边讲评已经完成的练习。第10课是艾青的一首现代诗《绿》,课堂作业本中有一个练习,让学生仿写第三小节:  刮的风是绿的,  下的雨是绿的,  流的水是绿的,  阳光也是绿的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彩色的梦》,你还认识这些词语宝宝吗?同桌相互读读。(出示词语:森林 草坪 葱郁 苹果 烟囱 叮咛 彩色 精灵 梦境)  师:学习了第1小节,我们知道了——  生:彩色的铅笔在铅笔盒里活蹦乱跳。  师:多么可爱的彩色铅笔,诗人把它叫作——  生:大森林的精灵。  (师出示:我的彩色铅笔,是大森林的精灵。)  师:在你眼里,精灵是—— 
教学目标:  1.能针对图书馆借阅的问题,主动发表自己的意见,有理有序表达。  2.耐心倾听,听清别人的发言,尊重不同看法。  3.交流时,能做到等别人说完,再发表自己的意见。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走进学校图书馆。  1.由教师带领,走进学校图书馆,采访图书管理员,了解学校图书馆的借阅情况。  2.关注学校图书馆借阅公约栏,读一读。  采访:(1)学生借阅图书,有哪些常见问
2014年的秋天,我永远也忘不了。  刚结束澳门的工作,带着对同事的依依不舍之情,我拖着两大箱子的书和少量的生活用品来到珠海。没人了解我过去的成绩,一切都要从头  开始。  那是我在珠海工作的第一间学校。二年级本来没有八班,班级学生是从其他七个班调过来的。  开学那天,不大的教室被吵闹的孩子和怨气十足的家长们填得满满当当。最后一个进教室的小男孩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他咬着嘴唇,满脸泪水。  他的妈妈
行业协会换届以来近四个月的工作情况,秘书长已在会上向大家做了汇报。秘书处的同志们努力工作,克服困难,换届时我设想的争取领导、理顺关系、加强建设等32字工作思路,在制定财务管理制度、展会管理办法、研究落实2007年工作要点等几个方面已取得突出成效。总体上说困难不少,进展顺利。下面我就相关议题和工作讲几点体会和意见。    一、深入学习胡锦涛总书记两次重要讲话精神    近一段时间以来,大家都在认真学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单韵母ɑ、o、e,读准音,认清形。  2.知道汉语拼音有4个声调,认识声调符号,正确认读ɑ、o、e的四声。  3.认识四线格,能在四线格里正确书写ɑ、o、e。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儿歌激趣  1.小朋友,欢迎来到奇妙的拼音王国!从今天起,我们将开始汉语拼音的快乐学习之旅。  2.出示儿歌:汉语拼音用处大,读书识字需要它。教我说好普通话,看谁学得顶呱呱!  3.今
古诗词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里的奇葩。统编本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古诗词130余篇,与以往教材相比,篇目大幅增加,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古诗词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韵律优美,值得我们深入字里行间,细心品味、虚心涵泳、耐心琢磨、用心迁移,发现古诗词的独特美感。  细心品味,感受语言凝练之美。《暮江吟》是白居易的一首清新绮丽的小诗,选编在统编本四年级上册。教学中,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诗中描写的景象,
一、彰显文体特征,实现以读促写  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为小说单元,选取了《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这些小说都以现实生活为题材,刻画了普通人物在面临困境时所闪烁的人性光辉。单元语文要素为“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习作要求是“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  在落实此单元“双线”目标时,我将《桥》一文的研读重点放在体会环境描写和情节推进对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巨大作用上。如,通过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