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

来源 :开放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lm1982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一定要把三坊七巷比喻成一个人的话,那么他在我心中就是那种大隐隐于市的名士。他的从容、渊博,比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更加地绵远悠长。
  从东街口拐进吉庇巷,这个世界仿佛被不堪噪音之扰的仙人以南后街为中心施了个法术,一下子音量降到了最低。人们的脚步慢了下来,鸟鸣“声声慢”了,空中的云懒洋洋地伸个懒腰,流连在三坊七巷上空,享受着喧闹城市间难得的宁静。虽然已入初冬。可天气却秉承了秋天的味道——风轻,凉爽。
  走到十字路口——就是吉庇巷和南后街相交的路口,一栋栋有着南国特色的平房在我眼前一列排开。黑瓦,白墙,朱门,青石。凝神细视,马鞍墙两头翘起的飞檐绘着淡雅的花纹,青龙旁飘浮着朵朵祥云,白荷绽开在四周,浓浓的民俗气息扑面而来。我沿着南后街往南走着,路边的房子又有了些许变化。依然还是青砖房,造型简洁颇有西洋味道,大多是两层楼,墙面上镶嵌的蓝色百叶窗户已经很少见了。在第二楼有或方或圆的小露台,让人不禁猜想会不会有小情人在这里模仿罗密欧与朱丽叶上演莎翁的经典戏码。
  走着走着,眼前突然又冒出一座大院,顶着黑檐的红色外墙上刻着关于林则徐生平事迹的浮雕,浮雕里的林则徐看上去真是正气凛然。哦,原来是到了林则徐纪念馆。这座纪念馆是由一座宅院翻修成的,入口的高大朱门上的金色把手几乎和我齐高了。走进展厅,内饰装点着朱红柱子,看上去和外面保持了一致的风格。窗明几净的展厅里陈列了许多文物,墙上的照片像一位沧桑的老人,在历尽千般磨难后,用云淡风轻的语气诉说那百年不息的毒品之战。
  安静。严肃。令人敬仰。这是展厅里的氛围。我慢慢步出展厅,进入古树丛生的庭院,静下心来悠然自得地欣赏美景:一个小小的幽雅的四合院子,院子中央有浮着荷的一池绿水,一座假山矗立其中,假山脚下有红色锦鲤游弋,在墨绿水草间忽隐忽现。水池旁有一个直径足有两米的大铜缸,大概是年代久了,通体是一种墨黄色,裂痕处还生了青苔。有趣的是,游客大概把它当成了东方版的希腊许愿池,缸底静静地躺着面值不一的硬币,闪烁在阳光下。也许是因为三坊七巷出了许多名人志士,有了灵气,所以才把希望寄托给它?
  在林则徐纪念馆游览了一番后,我慢慢往北面走去,准备在三坊七巷的其他坊巷开开眼界。真不巧,每条巷子里的景点都在修复中,没对外开放。我有些沮丧,看到紧闭的木门,真想偷窥一番一睹为快。可门缝间的阵阵凉风让我胆怯地打消了念头,只好心想着那百年前的居民会不会穿着长褂,一甩长辫,坐在天井下的石桌旁赏鱼下棋,顺便再聊聊四书五经,家长里短?
  我悻悻地从巷子里退出来,在南后街上游荡着。身边的游客穿梭如织,脸上大多是安然的神色。三坊七巷里看似普通的店面却来头不小:同利肉燕、永和鱼丸……大多是百年老店,阵阵食物的香味,让人不由停下脚步。街道两旁有反映古时人们生活的雕塑:花灯、当铺、刻书……一组组雕塑形象生动,仿佛铸刻的铜人一不小心就会活过来,捻着胡子说着生涩的文言文。
  天色不觉暗了下来,我该回家了。出了南后街,身旁再次吵闹起来,各种声响不绝于耳。我乘上公交车,坐在位子上,从窗外望去,三坊七巷在我身后渐渐远去。我扭头看向车尾,三坊七巷如一位仙风道骨的隐士,隔着一层玻璃含笑望着我。
  仅一眼,却恍如隔世。
  点评:游三坊七巷要用心去体察,用心去思索,才会从中得到不寻常的感悟——三坊七巷如一位仙风道骨的隐士。作者善于驾驭语言,谋篇结构。文章有游踪,景物、观感。作者在以游踪为线索贯穿全文时,恰当地安排了文章的主次详略,突出三坊七巷“喧闹城市间难得的宁静”及“安静、严肃、令人敬仰”的特点。文章语言流畅,读来生动形象。
其他文献
近日,我们前往王蒙先生的家中拍摄他的书房。我知道写作是需要大量个人时间和空间的,一个一生都能够潜心于写作的人,会很珍惜时间,我也格外地珍惜这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我感觉王蒙先生家中的书房,透着更多的生活气息,书房并不太大,铺着地毯,中间的桌子上放着两台用于写作的电脑,两面摆放着书架。书架上的书分门别类摆放得很整齐很有秩序。王蒙先生指着中间的书柜告诉我们:“我还是比较重视工具书的,所以《词源》、《辞
期刊
发散思维是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思维视野广阔,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去思考,探求多种答案,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本文拟从文本解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作初步探讨。    一、文本多元解读之必需    文本解读是阅读教学甚至是语文教学最主要的方式和途径,对作品主题思想、写作特色、遣词造句的品析等无不通过文本解读来实现。没有文本的解读就
期刊
叮叮当当,小巷悠长……  不用探头看,就知道准是卖豆花的来了。说也奇了。据母亲讲,过去,漳州一带,卖豆花的人,挑着豆花担,走街串巷,不用吆喝,只需一只手的手指夹着瓷碗、瓷匙,一摇晃,一碰撞,就能发出清脆的声音招引顾客,每每这时,楼里就飞出几个快乐的小毛孩,攥着钱,拎着碗,领了大人之命,直奔那担而去……  到我记事时,豆花就设点摆摊了,来了客人,摊主就掀起瓷缸的木盖,拿一把铜勺,将浮在豆花表面的水珠
期刊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那么执著,  那么深情。  白的山,白的屋,  白的山间小路。  小树,我的小树,  让雪尽情拥抱。  堆雪人,干雪仗,  老游戏,代代玩。  忘了忧虑,忘了奇寒,  仰起头,笑迎雪花点点。  南方雪,轻柔,妙曼,  无声地,洒遍故乡。  任雪花抚摸岁月,  悠长忆念,无限家山。
期刊
荧屏上为数不少的止于养眼、一味娱乐的节目,已经令不少观众不太习惯于剔除喧嚣浮躁、静下心来进行不仅养眼、更在养心的文化阅读了。  这种养心的文化阅读,当然不止于经典的书籍文化的阅读。虽非经典却有一定思想内涵、文化意蕴和美学品位的一般书籍,以及各种形式的书画展览、音乐歌舞、戏剧演出、文物博览等等,均应纳入我所呼唤的养心的文化阅读范畴。  在技术化背景下,要真正做到既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丰富审美表现手段
期刊
活着  是一种存在  活着  是一种悲哀  活着  是一种无奈  活着  是一种安排  活着  是为把一些记忆埋汰  活着  是为让一些记忆醒来  活着  是为使一个现时无碍  活着  是为令一个现时躲开  活着  一切都不用见怪  活着  一切将会有交待  相信吧——  生命不是一场竞拍  灵魂不是一种体裁  白云总归要出境  花朵总是会绽开    献给您……    那浅浅的一笑  就像月牙淡漠
期刊
我开始学语文,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全家逃难到乡下。不知为什么日本鬼子和汪伪的军队老在后面追。我才五六岁,常常是一天跑好几个地方。有一次,我们跑到了傍晚,还是被追上了:那是一个打谷场,我筋疲力尽,倚着个草垛软瘫着,望着平原上低垂的星空喘气。“和平军”(汪精卫的汉奸队伍,他们的口号是“和平反共建国”所以叫“和平军”)拿枪对着我们,厉声喊叫:“城里人,跪下来,把口袋翻过来”。人们跪成一排。妈妈、舅妈顾不
期刊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代诗人贺知章,留给后人的杰作可能不算多,但他却是慧眼识李白的伯乐。《咏柳》诗中的“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因为诗人观察细腻,构思独特,描绘生动,便成了脍炙人口,百吟不厌的千古佳句,令后辈着实折服。当然诗的前两句也有许多经典妙处值得品味。  贺知章生活在盛唐,一生为官,经济宽裕,性情闲适,无忧无虑。
期刊
母亲是个童养媳,外祖父那时家里状况很不好,家里孩子又多,我祖母用50公斤的地瓜米就把我母亲背到了现在的家里,那时我母亲刚断奶。  母亲是在她18岁那年结婚的。她从小随祖母长大,祖母一直把她当自己的亲闺女,母亲对祖母就特别亲。从我记事起,她们婆媳从没红过脸,都是有事有商量的好声好气。这种关系在祖母去世前的那一年里,我有了切身体验。在我读初三的那年,祖母在一次滑倒后便偏瘫不起了。从那以后的一年里,母亲
期刊
课程改革赋予了语文学科更为重要的使命和更丰富的内涵。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既是明确的教学要求,又是教学必不可少的手段。从某种程度上讲,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得是否精彩决定了语文课堂演绎得是否精彩、呈现得是否顺利。苏教版语文教材不乏描写人物故事的文章,这一类文本,该如何有效地利用课程资源感悟呢?语文是“时空性”的,有时间与空间的存在就有语文,所以“存在”就是资源。这就要求我们联系古今,感悟文本的内涵与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