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板书是师生在学习过程中写在黑板上的文字或其他符号。它是教师对教材分析和理解之后,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在课堂上引领学生学习的一种教学方式;是教材要点和主要学习内容的书面化体现;是教师帮助学生理解学习重点与难点,达成学习目标的辅助手段。作为课堂教学内容的浓缩和结晶,其科学性、艺术性、形象性是被广大教师所认可和关注的,然而,板书在实际应用中更多时候是一种结果性的、总结性的、升华性的展示,从而忽视了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成、创造的过程。对于板书在语文阅读课堂中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细读文本的引领性作用却往往被忽视。以下是笔者在此方面做的一些尝试。
让“板书”说话——教学案例分析
《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也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曲。
师:诗中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有无穷的源泉?
生1:诗中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发源于雪山,一直奔流到大海,说明它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源泉。
师:是啊!长江从雪山走来,一路奔腾到大海,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呢?(这时,我用笔在标题的下方勾画出长江的曲折线条,然后自左至右写下长江流经的每一个省市的名称。)
生:(随着我的板书念出了这些地名)青藏高原—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师:看啊!(手指笔画的地图)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就是这样一往无前地从海拔几千米的青藏高原的雪山上走来,流经十余个省市,日夜不停地奔腾至东海。
生2:(抢答)老师,我知道了,长江自西至东流经了那么多地方,它仍然能够不干涸,源远流长,它的源头是无穷的。
生3:我查了资料,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长度在世界上排第三,诗中说:“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也说明长江很有力且很长,它连接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和我国的东海,流经那么多地方而没有枯竭,说明长江有着无穷的源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其实不止是雪山,还有横断山脉,还有巫峡,还有河流湖泊,一个“挽起”是何等的——
生:气势磅礴呀!(听到此,我十分高兴!)
师:在长江图的上方板书:雪山——东海(另起一行板书)气势磅礴 源远流长。
让“板书”说话——案例教学反思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却喜欢画地图。讲长江时画长江;讲《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我会画一画徐霞客的“九万里”……这些地图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它们颜色丰富,线条准确,但我始终认为,课堂中,从我的笔尖“流淌”出的线条更加“生动”,它没有五颜六色的喧闹,有的是单一线条对视觉的强力冲击;它没有准确的曲曲折折,有的是意象的气概之美;它没有鼠标点击的快速,但带给我们的是动态生成与创造的愉悦。在粉笔画出的线条上圈圈点点,只见学生们的眼球随着我的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我能感觉到他们在倾听、在思考、在体会、在感觉。而我,享受的是“画”的过程,是讲的自豪,更是走入学生心灵与他们共同体会文章、洞悉文本的愉悦。正像《长江之歌》的课堂上,黑板上“流淌”的长江,带领我与学生一起翻越雪山,深入盆地,走过美丽的云南,趟过三峡,随着“江水”来到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共同领略长江之美、长江之势。曾几何时,我的一位几何老师在黑板上挥手画出一个“圆”,这个“圆”是如此的圆,以至于这位老师的身影在我的心中十多年后仍是那么清晰。■
□编辑 郭卿
让“板书”说话——教学案例分析
《长江之歌》是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是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也是家喻户晓的一首歌曲。
师:诗中赞美长江是无穷的源泉,从哪里可以看出长江有无穷的源泉?
生1:诗中说:“你从雪山走来,春潮是你的风采;你向东海奔去,惊涛是你的气概。”长江发源于雪山,一直奔流到大海,说明它有着无穷的力量和源泉。
师:是啊!长江从雪山走来,一路奔腾到大海,这是怎样的一段历程呢?(这时,我用笔在标题的下方勾画出长江的曲折线条,然后自左至右写下长江流经的每一个省市的名称。)
生:(随着我的板书念出了这些地名)青藏高原—青海—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
师:看啊!(手指笔画的地图)我们的母亲河——长江就是这样一往无前地从海拔几千米的青藏高原的雪山上走来,流经十余个省市,日夜不停地奔腾至东海。
生2:(抢答)老师,我知道了,长江自西至东流经了那么多地方,它仍然能够不干涸,源远流长,它的源头是无穷的。
生3:我查了资料,长江是世界第三大河,它的长度在世界上排第三,诗中说:“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也说明长江很有力且很长,它连接了青藏高原的雪山和我国的东海,流经那么多地方而没有枯竭,说明长江有着无穷的源泉。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其实不止是雪山,还有横断山脉,还有巫峡,还有河流湖泊,一个“挽起”是何等的——
生:气势磅礴呀!(听到此,我十分高兴!)
师:在长江图的上方板书:雪山——东海(另起一行板书)气势磅礴 源远流长。
让“板书”说话——案例教学反思
在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应用的今天,我却喜欢画地图。讲长江时画长江;讲《阅读大地的徐霞客》时,我会画一画徐霞客的“九万里”……这些地图在网络上都可以找到,它们颜色丰富,线条准确,但我始终认为,课堂中,从我的笔尖“流淌”出的线条更加“生动”,它没有五颜六色的喧闹,有的是单一线条对视觉的强力冲击;它没有准确的曲曲折折,有的是意象的气概之美;它没有鼠标点击的快速,但带给我们的是动态生成与创造的愉悦。在粉笔画出的线条上圈圈点点,只见学生们的眼球随着我的手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我能感觉到他们在倾听、在思考、在体会、在感觉。而我,享受的是“画”的过程,是讲的自豪,更是走入学生心灵与他们共同体会文章、洞悉文本的愉悦。正像《长江之歌》的课堂上,黑板上“流淌”的长江,带领我与学生一起翻越雪山,深入盆地,走过美丽的云南,趟过三峡,随着“江水”来到肥沃的长江三角洲,共同领略长江之美、长江之势。曾几何时,我的一位几何老师在黑板上挥手画出一个“圆”,这个“圆”是如此的圆,以至于这位老师的身影在我的心中十多年后仍是那么清晰。■
□编辑 郭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