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学生的顺利就业是各高校的工作重点,很多学生面临着工作难的问题。本文指出,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是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以就业为视角,本文分析了德育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创新的德育观念,确定了德育的内容,提出构建一套三位一体的网络化德育模式。
[关键词] 高校就业 思想道德教育 模式构建 三位一体 四级网络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渐渐建立、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也随之深化。大学生在毕业后就完全进入市场,面对这各种竞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了基本就业法则,这使得大学生既可以在择业方面更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把握更多的机遇,但又必须面对到各种挑战,承受着凸显的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积极顺利的融入社会大熔炉, 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发挥出最大的自身优势,成为人关注的焦点。
二、以就业为视角构建的德育模式的意义
在每年的择业过程中,都凸显了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毕业生规模大,市场经济总量不能及时消化;另一方面,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盲目,没有科学的规划和预测;然而忽视就业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也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增加实效性,摒弃空洞应说教,以就业为视角,做文章, 对传统的德育创新,使之更加具体、职业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后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业者的过渡。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用人单位等对高校的印象,提高高校知名度,也为后续毕业生提供更宽广的道路。如何以就业为视角构建德育模式, 对德育内容及方法进行创新, 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以就业为视角创新德育观念
(1)特色观 在高校的德育建设过程中, 将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作为重点、特色, 培养其职业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在德育的内容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布置; 德育的途径也就业为导向,进行拓展,延伸,创新;新的德育评价体系,也围绕着就业来构建,从而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校德育模式。
(2)人本观 高校德育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应该将把德育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社会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深化其对敬业爱岗的理解,促进其被企业接纳从而实现就业,走向社会。
(3)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道德升华的 方式、动力。再就业视角下,高校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比重相同。通过以如实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等方式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也是践行德育的良好平台。在这一过程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实践观。
(4)开放观 在就业的视角下,高校的德育应该具有开放性。 高校的德育应该杜绝闭门造车,应该积极让学生、家庭、校、工厂(实习基地)、社会都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与这些主体的参与是息息相关的,互相反馈的。树立德育的开放观,使德育建设既能满足学生、企业的要求,也能把握社会、市场机遇,及时的进行变革创新,实现教育的发展、进步,摒弃传统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增加德育的实用性。
四、就业视角下的德育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备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崇高、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对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坚定的理想信念,给学学生也划定了的思想道德准绳,帮助其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就能激发其为国家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斗志,激励其不断的丰富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2)择业观教育 择业观教育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由于受到多个因素如个人、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在大的盲目性,只是单纯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只思考“我想干什么”,而不去去仔细审度客观事实以及招聘单位的选材标准,忽略“我能干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題。为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高校就必须要加强择业观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狠抓、细抓。
(3)诚信教育 健康、合理的诚信道德理念的树立,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诚信教育加强,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着重要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于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将诚信教育切实渗透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教育的内容以就业为视角进行规划、统筹,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达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五、就业视角下的德育模式
高校的德育建设应该将德育、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紧密联系在一起, 构成三者联动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个人品格作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做为明确的最终目标。
(1)以德育课堂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补充
大学生的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他们是统一的,应该紧密结合一起,发挥出联动作用,达到全方位教育目的。高校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以德育课堂为主要战场,在就业的视角下,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德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使其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掌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积极面对现实,与他人积极合作,能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乐观向上,奋斗不止。
(2)在教学过程构建德育网络平台
高校的德育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还应该积极构建起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一级网络应该由两课教师为主体,以德育课堂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网络应该以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 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危机;三级网络应该以朋辈辅导员和学生会的组织为主体,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制。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形成集体的联动,完成助人与自助的,提升个人和集体素质;四级网络平台应该以班级与家长为参与主体,校园,网络为平台,搭建起以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积极深入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建立起这样的一套四级网络体系,充分的在多层次、全方位发挥出教育的力量,改变的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其个人素质,有效的达到了教育目的。
(3)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够有一技之长,通过自己我的不断完善进步,来,服务、贡献社会, 满足时代的需要。所以高校的各种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扮演好学生社会生活起点的角色。作为各高校每年工作的重点,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与德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新的德育模式,以德育、心理健康为基础,再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使学生都能够对社会角色扮演准确的定位,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吗,使其具备自我调节, 自我减压、降躁,消除恐惧的能力,从容的面对步入社会后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德育、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联动的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的修心、修身和就业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避免就业难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其个人素质,为其参与市场竞争增加保障。高校应该注重以就业为视角,创新德育理念,构建德育模式,为其成功就业以及圆满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发挥作用,它还需要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到其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德育建设,需要在教育的多个环节投入精力,进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孔庆桃, 贾银花. 创新与创业教育[ M ].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
[2]王蔚,孔雷.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刘允山.结合就业指导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5]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6]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8.
[7]元伟军.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
[关键词] 高校就业 思想道德教育 模式构建 三位一体 四级网络
一、引言
现阶段,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也渐渐建立、完善,教育体制改革也随之深化。大学生在毕业后就完全进入市场,面对这各种竞争。“双向选择,自主择业”成为了基本就业法则,这使得大学生既可以在择业方面更加的自主性和灵活性,把握更多的机遇,但又必须面对到各种挑战,承受着凸显的就业压力。我国高校招生规模仍在不断扩大,每年都有大量的毕业生加入到求职大军的行列。大学生在毕业后能否积极顺利的融入社会大熔炉, 给自己准确的定位,发挥出最大的自身优势,成为人关注的焦点。
二、以就业为视角构建的德育模式的意义
在每年的择业过程中,都凸显了就业难,就业不理想等问题。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一方面,毕业生规模大,市场经济总量不能及时消化;另一方面,高校对专业课程的设置比较盲目,没有科学的规划和预测;然而忽视就业前的思想道德教育,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不高,也成为影响就业的重要因素。因此, 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增加实效性,摒弃空洞应说教,以就业为视角,做文章, 对传统的德育创新,使之更加具体、职业化,使学生在毕业后能后给自己准确定位,确立职业目标,顺利的完成由学生到职业者的过渡。通过提升学生的道德素质,增加用人单位等对高校的印象,提高高校知名度,也为后续毕业生提供更宽广的道路。如何以就业为视角构建德育模式, 对德育内容及方法进行创新, 已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命题。
三、以就业为视角创新德育观念
(1)特色观 在高校的德育建设过程中, 将学生的职业观教育作为重点、特色, 培养其职业精神,提高其职业道德;在德育的内容方面,以就业为导向进行设计,布置; 德育的途径也就业为导向,进行拓展,延伸,创新;新的德育评价体系,也围绕着就业来构建,从而构建起特色鲜明的高校德育模式。
(2)人本观 高校德育应该以人才培养为核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更应该将把德育渗透到教育各个环节。提高学生思想道德水平,增强其社会沟通及人际交往能力,深化其对敬业爱岗的理解,促进其被企业接纳从而实现就业,走向社会。
(3)实践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道德升华的 方式、动力。再就业视角下,高校的教育更应该注重实践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实现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二者比重相同。通过以如实验、毕业设计、企业实习等方式的学习,是学生掌握一定的职业技能, 也是践行德育的良好平台。在这一过程积极渗透德育教育,形成良好的实践观。
(4)开放观 在就业的视角下,高校的德育应该具有开放性。 高校的德育应该杜绝闭门造车,应该积极让学生、家庭、校、工厂(实习基地)、社会都参与到其中来,因为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与这些主体的参与是息息相关的,互相反馈的。树立德育的开放观,使德育建设既能满足学生、企业的要求,也能把握社会、市场机遇,及时的进行变革创新,实现教育的发展、进步,摒弃传统一成不变的德育模式,增加德育的实用性。
四、就业视角下的德育内容
(1)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必备素质,是其综合素质的核心。崇高、正确的理想信念的树立,对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坚定的理想信念,给学学生也划定了的思想道德准绳,帮助其建立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具有科学、远大的人生理想,就能激发其为国家繁荣富强、为民族复兴作出贡献的斗志,激励其不断的丰富完善自我,从而提高其社会适应能力,生存能力。
(2)择业观教育 择业观教育是职业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它决定了学生就业过程中的择业心态和择业行为。由于受到多个因素如个人、家庭、社会等的影响,学生择业时普遍存在在大的盲目性,只是单纯的追求实现自我价值,只思考“我想干什么”,而不去去仔细审度客观事实以及招聘单位的选材标准,忽略“我能干什么”,这很大程度上,引发了大学生“就业难”等一系列问題。为使学生能够顺利的就业,高校就必须要加强择业观教育,将就业指导工作狠抓、细抓。
(3)诚信教育 健康、合理的诚信道德理念的树立,是实现学生顺利就业的关键。诚信教育加强,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着重要作用。高校的德育工作应该注重于学生诚信品德的培养,将诚信教育切实渗透到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各个环节,并对教育的内容以就业为视角进行规划、统筹,有效地开展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帮助学生在职业生涯当中达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五、就业视角下的德育模式
高校的德育建设应该将德育、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紧密联系在一起, 构成三者联动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学生的个人品格作为基础,学生的身心健康作为保障,学生的顺利就业做为明确的最终目标。
(1)以德育课堂为主,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重要补充
大学生的德育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他们是统一的,应该紧密结合一起,发挥出联动作用,达到全方位教育目的。高校的德育不能仅仅停留在空洞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的发挥出德育的实效性。应该以德育课堂为主要战场,在就业的视角下,辅以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面对就业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以及就业、创业能力。通过德育与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合,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使其学生能够满足社会需求,能够掌握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的能力,能够积极面对现实,与他人积极合作,能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乐观向上,奋斗不止。
(2)在教学过程构建德育网络平台
高校的德育的开展,不仅仅局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知识传授,还应该积极构建起道德教育的立体网络:一级网络应该由两课教师为主体,以德育课堂为平台,对学生进行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二级网络应该以心理咨询老师为主体,以心理咨询室为平台, 帮助学生摆脱心理问题,干预心理危机;三级网络应该以朋辈辅导员和学生会的组织为主体,以校园网络为平台,构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机制。通过宣传教育,鼓励、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形成集体的联动,完成助人与自助的,提升个人和集体素质;四级网络平台应该以班级与家长为参与主体,校园,网络为平台,搭建起以老师、学生、家长之间的桥梁,积极深入的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过建立起这样的一套四级网络体系,充分的在多层次、全方位发挥出教育的力量,改变的学生的行为、习惯,提升其个人素质,有效的达到了教育目的。
(3)紧密结合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
高等教育应该培养人的专业能力,是学生能够有一技之长,通过自己我的不断完善进步,来,服务、贡献社会, 满足时代的需要。所以高校的各种教育,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充分扮演好学生社会生活起点的角色。作为各高校每年工作的重点,学生的就业问题,应该与德育紧密的结合起来。新的德育模式,以德育、心理健康为基础,再融入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教,使学生都能够对社会角色扮演准确的定位,为自己的职业目标有个清晰的认识吗,使其具备自我调节, 自我减压、降躁,消除恐惧的能力,从容的面对步入社会后职业生涯中面临的各种问题。
德育、健康教育、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三者紧密结合,构成了联动的三位一体的网络教育模式。该模式下,学生在校期间的修心、修身和就业都能够得到有效保障,为实现学生从学校到社会的顺利过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高校作为学生步入社会的起点,应该重视学生的就业问题,为避免就业难问题,加强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提升其个人素质,为其参与市场竞争增加保障。高校应该注重以就业为视角,创新德育理念,构建德育模式,为其成功就业以及圆满的职业生涯提供保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高校学生的就业工作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解决就业难的问题不能仅仅局限于高校发挥作用,它还需要国家,社会,企业,个人积极参与到其中;也不仅仅局限于德育建设,需要在教育的多个环节投入精力,进行改革创新。
参考文献:
[1]孔庆桃, 贾银花. 创新与创业教育[ M ]. 北京: 中国商业出版社, 2000.
[2]王蔚,孔雷.论德育教育与就业指导的相互结合[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6.
[3]刘允山.结合就业指导教学,加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09,1.
[4]杨宜勇,朱小玉.大学生就业问题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高等教育,2007,23.
[5]王玉坤.大学生就业道德素质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1.
[6]赖德胜,孟大虎.中国大学毕业生失业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 社,2008.
[7]元伟军.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