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自2014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逐渐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新课程教育改革的课堂教学目标不再是简单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提升,而是关注学生课堂中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维目标的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品德素养教育是一切教育内容的灵魂,如果一个人的品格道德有问题,那么就算他个人能力再强也很难成为对社会有益的栋梁之才。学生时期是品格形成的关键时期,这就要求授课教师特别是处于基础教育第一线的小学教师在常规课堂教学中不仅仅关注学生知识能力层面的发展,更要重视对学生进行品德素养的教育。
关键词:小学课堂;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品德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倡导国家课程标准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作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主阵地,其核心问题就是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国家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放于所有培养目标的首位,足以体现其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成长价值。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所以,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素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学校学科教学的常规课堂中。
新课标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位教師的职责”。然而,现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素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科的德育渗透,未能认识到小学各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个人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德育教育的引导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将可能出现的教学“事故”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资源。
一位成功的教师,成就并不在于他把准备好的教案上得淋漓尽致,而是灵活运用课堂的各种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教学智慧于课堂中,将教学“危机”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教师提升到更高阶段的有利保障。
2.尊重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接受学习转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独立地分析、实践、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尊重学生想法、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之一,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现代化教育理念呼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师生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从“重视认知”转向“重视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特别是活跃好动的小学生,他们往往会由于一些不自控的因素打乱教师的课堂。而此时,执教教师如果一味固执地将学生拉回到常规教学轨道之中,就无法生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将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而面对常规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更需要教师们的聪明才智,把那些看似棘手的“事故”看做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中,教师的心思不应该只是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案步骤上,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并及时进行整合处理,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道德的主要价值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在准则(法律是外在的准则)。”①笔者通过课堂活动中品德素养教育的渗透,旨在引导学生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观念认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肖川教授也指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只‘上过学’的人,不是获得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或文凭的人。”②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德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起着核心导向作用。我们的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品德素养教育,要积极为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创造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教师应该将品德素养教育渗透进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隐性德育素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情感体验认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品格道德素养水平,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增强是非观念,使其在成为一名专业领域人才之前先成为一名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6.
2.肖川.受过教育的人[J].青年教师,2005(4).
关键词:小学课堂;新课程改革;核心素养;品德素养教育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新课程改革倡导国家课程标准要根据各门课程的特点,加强学生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作为推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培养社会各行各业人才的主阵地,其核心问题就是思考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而国家教育方针的培养目标为学校教育指明了方向,即“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而将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放于所有培养目标的首位,足以体现其对学生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意义和成长价值。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智育的目标不仅在于发展和充实智能,而且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优美的品质。”所以,落实学校德育工作、培养学生高尚品德素养不仅仅是一句口号,而应该落实到学校学科教学的常规课堂中。
新课标指出“寓德育于各科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之中,是每一位教師的职责”。然而,现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重知识传授而轻品德素养教育的现象普遍存在,忽视学科的德育渗透,未能认识到小学各学科教学对于学生学习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在教学过程中,个人认为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与德育教育的引导人,应做到以下几点:
1.灵活处理课堂突发情况,将可能出现的教学“事故”转化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资源。
一位成功的教师,成就并不在于他把准备好的教案上得淋漓尽致,而是灵活运用课堂的各种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教育。寓教学智慧于课堂中,将教学“危机”转化为教育资源,使学生从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是教师提升到更高阶段的有利保障。
2.尊重学生好奇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从接受学习转向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应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教学,进行独立地分析、实践、探索实现学习目标,尊重学生想法、意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三. 重视课程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兴趣和经验。
教材是学校用于促进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之一,学生学习教材内容的最终目的不是记住教材的全部内容,而是利用教材材料训练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教学内容,必要时可根据具体情况重组教学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四.现代化教育理念呼吁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新课程改革的教学观,强调教学是一个信息和情感交流、沟通的过程,师生应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学要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变为“教会学生学习”,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从“重视认知”转向“重视发展”。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感生活和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发展和人格养成。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是独立的生命个体,特别是活跃好动的小学生,他们往往会由于一些不自控的因素打乱教师的课堂。而此时,执教教师如果一味固执地将学生拉回到常规教学轨道之中,就无法生成生动、有趣的课堂资源。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转变教育教学观念,并将教育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的教学实践中。而面对常规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更需要教师们的聪明才智,把那些看似棘手的“事故”看做契机并及时将它转化成有效的课堂教学资源。课堂中,教师的心思不应该只是放在教材内容和教案步骤上,更应关注学生在课堂活动中的状态;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并及时进行整合处理,让学生在教师无痕的引导下进行学习和价值判断。
余文森教授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道德的主要价值在于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内在准则(法律是外在的准则)。”①笔者通过课堂活动中品德素养教育的渗透,旨在引导学生品德的形成,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观念认知,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罗曼.罗兰曾说:没有伟大的品格,就没有伟大的人,甚至也没有伟大的艺术家、伟大的行动者。肖川教授也指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是具有某种品质的人,而不是只‘上过学’的人,不是获得某种学位的人、具有某种学历或文凭的人。”②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德育在学校教育发展中起着核心导向作用。我们的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的品德素养教育,要积极为学生的人格、道德、情感等方面的培养创造健康发展的外在条件。教师应该将品德素养教育渗透进常规课堂教学活动之中,深入钻研教材,努力挖掘教材隐性德育素材,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地情感体验认知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品格道德素养水平,树立正确道德价值观,增强是非观念,使其在成为一名专业领域人才之前先成为一名具有高尚人文素养的社会人。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26.
2.肖川.受过教育的人[J].青年教师,20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