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潜质,力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这样教学质量一定会大大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发掘学生潜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可教学效果却完成得不那么理想。在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思想的指导下,面对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开发学生潜力的要求下,我渐渐意识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观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主动学习、快乐语文的要旨即寓教于乐,通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以教学为中心,重知識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统一步调、轻个性发展。在当今知识飞跃、信息畅通的时代,这种教学思想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教材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有在分析研究客体的同时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转变教学观念为“使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而不盲动”“教师主导而不主宰”。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时又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社会、描摹社会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为日后语文课、语文实践练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既与先天遗传有关,更与后天学习锻炼有关。语文教学中,学生参加语文实践,可识别学生的不同个性,如积极主动的,活泼天真的,或胆大合群的,好拼好胜的,也有懦弱孤僻的,少言寡语的等。教师应注意识别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点拨。对不同的个性,不强求统一,而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比如教学“扩句与缩句”“成语接龙”等活动,大多学生都积极投入,有的还一而再地举手发言,表现踊跃;而有的学生却表现低调,不很热情,有点分心的感觉。对于那些能吸引同学且富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善于组织,给予肯定,并注意引导、树立榜样;但在活动中未能积极参与,不能认真投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纠正,加以点拨,使他们参与进课堂来。
三、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有了兴趣,一切好谈。兴趣是行为的内动力,也是学习的先导。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塑造个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看似学习文本,实乃借助文本学习认知、学习品读感受和表达想法、抒发情感。作为语文老师,应将文本联系实际,把学生学情、教学资源及社会信息等联系起来,注意学生已有经验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肯定学生优秀的见解。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在语文课中,既要注意知识的条理性、严谨性,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在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掌握词句、体会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遣词造句,正确书写,运用修辞、大胆想象,多创设一些游戏性教学,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升腾出对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才能使其对语文课保持浓厚的热情,积极不断地学习语文,探索语文。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潜质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课,又是一门逻辑课。语文课,它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更多的,它还融合情感、智慧、逻辑于一体。一个完美的抒情在于它情感的细腻、真实和妥帖。而一堂吸引人的语文课,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智慧、辨析思维,让学生徜徉于其中,辩驳于其中,也受益于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在成长,学生的思维缜密度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在词句训练、文段品读、文字锤炼、情感抒发等方面都应注意这个问题。“班级文化栏”应时时张贴学生们的优美词句: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仿写的,更推崇自己受情境激发而抒写的。“口语交际课”中,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缜密思维,说一些完整的耐人深思的话,注意记录积累,互相学习。“语文综合大课堂”更要注意融合和组织班级学生的耐力、激情和金点子,鼓励锤炼学习意志力,锻炼思维灵变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合作学习。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是有思维深度的。
五、力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语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在语文课教学中,除了应安排听写、练写、诵读、表演、书写等情节外,还应渗透、巧妙安排一些定期性的“交往能力课课练”活动。“课课练”,顾名思义,每课练点什么。“交往能力课课练”,即每堂语文课都应该渗透、安排一些与交往能力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进课堂,融合入课堂,有条件的还应辐射出课堂,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语文课中,有课前交流、导入、新授、巩固小结、拓展延伸等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安排交际交往的活动。一堂课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趣及学生特长情况,在恰当的环节里安排一些“交际交往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分享于其中。比如班级学生活跃的学生,可以在“新授”和“拓展”的环节里安排,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交流,锻炼学生交往,带动班级学生互相学习;而班级学生内敛、善于动笔细思的学生,就应在“课前交流”、“导入”和“巩固小结”时安排一些交往活动,让这些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前助热、受激发,在学习后交流、互相启发。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灵活安排“交往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紧密性,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梯性。要讲究教学方法,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相信,做好越完善的教学准备,教学就会越顺当;制定越缜密的教学对策,教学活动也会越精彩。我们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为之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尽情融入我们的教学中。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多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努力发掘学生潜能,组织学生进行各种各样的学习活动,可教学效果却完成得不那么理想。在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思想的指导下,面对新时代培养优秀人才、开发学生潜力的要求下,我渐渐意识到,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讲台让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让学生在宽松、愉悦、和谐、开放的氛围中学习,这样才能把语文教学的教与学紧密结合起来,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反观我的教学实践,我认为教师应做到:
一、树立正确的语文教学观
主动学习、快乐语文的要旨即寓教于乐,通过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形成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多年来语文教学一直受传统教育思想的束缚:教师以教学为中心,重知識传授、轻能力培养,重统一步调、轻个性发展。在当今知识飞跃、信息畅通的时代,这种教学思想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教材是客体,学生是主体。教师只有在分析研究客体的同时考虑学习的主体——学生,转变教学观念为“使学生会学”“让学生主动而不盲动”“教师主导而不主宰”。在传授语文知识、提高学生阅读习作能力时又帮助学生掌握观察社会、描摹社会的方法,注意提高学生的素养和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树立良好的教育观念,为日后语文课、语文实践练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二、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
个性的形成既与先天遗传有关,更与后天学习锻炼有关。语文教学中,学生参加语文实践,可识别学生的不同个性,如积极主动的,活泼天真的,或胆大合群的,好拼好胜的,也有懦弱孤僻的,少言寡语的等。教师应注意识别学生的个性,加以引导点拨。对不同的个性,不强求统一,而是因材施教,区别对待。
比如教学“扩句与缩句”“成语接龙”等活动,大多学生都积极投入,有的还一而再地举手发言,表现踊跃;而有的学生却表现低调,不很热情,有点分心的感觉。对于那些能吸引同学且富有组织能力的学生,教师应善于组织,给予肯定,并注意引导、树立榜样;但在活动中未能积极参与,不能认真投入的学生,教师应及时纠正,加以点拨,使他们参与进课堂来。
三、重视学生兴趣的培养
有了兴趣,一切好谈。兴趣是行为的内动力,也是学习的先导。培养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对于学生学好语文、塑造个体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语文教学中,看似学习文本,实乃借助文本学习认知、学习品读感受和表达想法、抒发情感。作为语文老师,应将文本联系实际,把学生学情、教学资源及社会信息等联系起来,注意学生已有经验与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肯定学生优秀的见解。学生喜欢上语文课,很大程度上与教师的教学方式有关。我们在语文课中,既要注意知识的条理性、严谨性,又要注意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导,激发其学习的热情和激情。在引导学生品析课文、掌握词句、体会情感的同时,又引导学生遣词造句,正确书写,运用修辞、大胆想象,多创设一些游戏性教学,鼓励学生观察生活,升腾出对学习的兴趣。语文教师只有善于抓住学生的兴趣特点,才能使其对语文课保持浓厚的热情,积极不断地学习语文,探索语文。
四、努力提高学生的思维潜质
语文课是一门语言课,又是一门逻辑课。语文课,它集人文性和工具性于一身,更多的,它还融合情感、智慧、逻辑于一体。一个完美的抒情在于它情感的细腻、真实和妥帖。而一堂吸引人的语文课,更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热情、智慧、辨析思维,让学生徜徉于其中,辩驳于其中,也受益于其中。在语文教学中,学生的语言在成长,学生的思维缜密度也在不断提高。我们在词句训练、文段品读、文字锤炼、情感抒发等方面都应注意这个问题。“班级文化栏”应时时张贴学生们的优美词句:可以是摘抄的,也可以是仿写的,更推崇自己受情境激发而抒写的。“口语交际课”中,要更多地鼓励学生缜密思维,说一些完整的耐人深思的话,注意记录积累,互相学习。“语文综合大课堂”更要注意融合和组织班级学生的耐力、激情和金点子,鼓励锤炼学习意志力,锻炼思维灵变力,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合作学习。语文课的学习,应该是有思维深度的。
五、力争培养学生的交往能力
语文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母语文化,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交际能力。在语文课教学中,除了应安排听写、练写、诵读、表演、书写等情节外,还应渗透、巧妙安排一些定期性的“交往能力课课练”活动。“课课练”,顾名思义,每课练点什么。“交往能力课课练”,即每堂语文课都应该渗透、安排一些与交往能力有关的内容,让学生参与进课堂,融合入课堂,有条件的还应辐射出课堂,运用于生活。在我们语文课中,有课前交流、导入、新授、巩固小结、拓展延伸等环节,这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安排交际交往的活动。一堂课时间有限,不能面面俱到。我们应注意结合教学内容、结合学生情趣及学生特长情况,在恰当的环节里安排一些“交际交往的活动”,让学生融入其中、分享于其中。比如班级学生活跃的学生,可以在“新授”和“拓展”的环节里安排,因为这样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交流,锻炼学生交往,带动班级学生互相学习;而班级学生内敛、善于动笔细思的学生,就应在“课前交流”、“导入”和“巩固小结”时安排一些交往活动,让这些班级的学生在学习前助热、受激发,在学习后交流、互相启发。另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也应灵活安排“交往交流活动”。
综上所述,语文是一门学术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知识的紧密性,语言文字的工具性和学生学习的阶梯性。要讲究教学方法,树立正确思想意识,关注学生学习主体。相信,做好越完善的教学准备,教学就会越顺当;制定越缜密的教学对策,教学活动也会越精彩。我们只有站在学生学习的角度,站在学生的主体地位上,为之创设各种行之有效、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才能让学生喜欢我们的课堂,尽情融入我们的教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