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过国家创新实验、大学生竞赛能培养学生实践工程能力,锻炼大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入创新实验计划及竞赛需要有系列管理和组织策略,其中以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学生团队建设、实验室配套、指导教师应发挥作用等因素凸显重要。
关键词:国家创新实验 竞赛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39-01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目前,各高校对创新计划,竞赛投入极大热情,并相继推出国家级创新计划、校级创新计划,组织科技节、机器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2]。
1 项目实施
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国家创新实验计划及各类竞赛,认为有必要协助学生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升学硬素质。对此,如何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教师团队如何建立;以及指导教师在此过程应发挥各种关键指导作用;探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系统运行模式等进行过一些研究,得到些许启示和体会。
2 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竞赛的运行组织模式及特点
(1)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3]。这类国家级竞赛有: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ACM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齐鲁软件大赛等[4]。
(2)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倡导的一个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项目实施为主线,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过程训练和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举办宗旨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民生,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社会[6]。
3 组织实施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的方法及策略
3.1 学生团队是核心
众多创新实验计划、竞赛题目较复杂,仅靠一名学生是行不通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意识强,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否则将是一盘散沙。学生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此时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协调进一步工作要点。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组建好学生团队,才能发挥战斗力,因此,在此项活动中建立强有力的学生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3.2 不间断系列培养
学生仅凭一次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型科学素质难以养成,对于一些可塑较好的学生,必须选择合适的系列创新实验计划、竞赛、科技活动,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系统综合针对性训练,使其成才。例如有一名学生,在大二时让其选做国家大学创新实验计划,先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在大二结束的暑期参加齐鲁软件大赛,锻炼其编程及自学能力;到大三时再系统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大三暑期冲击教育部主办的智能车大赛。经过一系列不间断培养,终被清华大学认可获硕博连读。这其中一系列不间断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
3.3 学科素质培养是关键
大学生还只是学生,从小到大只是学习,几乎没有自己做过真正实用的东西,一些基础的操作能力都十分欠缺,从知识转化到产品更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一系列过程培养转换思维来创新,从而锻炼出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竞赛,大学生与来自全省、全国、全世界各大学的学子进行较量,更能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3.4 做好实验室配套是保障
创新实验计划、竞赛需要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实验室灵活管理。这类活动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往往在节假日,非上课时间来做,因此,实验室是关键一环。为适用大学生科技训练要求,实验室提供必须的实验设备和开放的场地。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
3.5 指导教师团队是灵魂
指导老师在竞赛和创新性实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指导老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研究思路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竞赛或创新性实验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学生会出现放弃的想法,教师耐心积极的鼓励会坚定学生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在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仅凭个别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而且老师也有自身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应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每位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分工。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共同分担在这类活动中的专业指导。
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地给与激励,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常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指导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航标,有了老师的指引,才有了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学生评价说教师是朋友,有了老师的关心,才有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具有教学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认知能力、沟通技能、学科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要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使教师具备高尚的人品魅力和敬业奉献精神,令其在竞赛和创新性实验中发挥主导作用[7]。
4 结语
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R].
[2] 周治瑜.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
[3] 陈天虹.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
[4] 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1):12-13.
[5] 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27-29.
[6] 王祖源,毛骏健,吴於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7] 张玉平,吴益峰.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9):108-110.
关键词:国家创新实验 竞赛 实践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11(b)-0039-01教育部在2010年度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引导高校人才培养主动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
目前,各高校对创新计划,竞赛投入极大热情,并相继推出国家级创新计划、校级创新计划,组织科技节、机器人大赛等,这些活动的开展极大促进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及创新能力的提高[2]。
1 项目实施
作为指导老师参与国家创新实验计划及各类竞赛,认为有必要协助学生通过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就业、升学硬素质。对此,如何广泛调动学生积极性;指导教师团队如何建立;以及指导教师在此过程应发挥各种关键指导作用;探讨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系统运行模式等进行过一些研究,得到些许启示和体会。
2 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竞赛的运行组织模式及特点
(1)科技竞赛是指在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之外开展的与课程有密切关系的各类科技竞赛活动,是综合运用一门或几门课程的知识去设计解决实际问题或特定问题的大学生竞赛活动[3]。这类国家级竞赛有:国内外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竞赛、全国大学生智能车大赛、ACM全国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齐鲁软件大赛等[4]。
(2)国家创新性实验计划是教育部倡导的一个综合性的课外教学活动,它以学生为主体,以创新项目实施为主线,在导师的指导下以学生特长、兴趣为出发点,注重过程训练和自主设计,激发学生科学研究兴趣,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以及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5]。
科技竞赛和创新性实验计划举办宗旨都是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研究能力,引导学生关注世界、了解民生,以亲身的实践经历融入社会[6]。
3 组织实施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的方法及策略
3.1 学生团队是核心
众多创新实验计划、竞赛题目较复杂,仅靠一名学生是行不通的,而现在的大学生个性意识强,教师必须加以引导,否则将是一盘散沙。学生常会出现意见不统一,此时教师应做好思想工作,协调进一步工作要点。所以指导教师必须组建好学生团队,才能发挥战斗力,因此,在此项活动中建立强有力的学生团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3.2 不间断系列培养
学生仅凭一次课外科技活动,创新型科学素质难以养成,对于一些可塑较好的学生,必须选择合适的系列创新实验计划、竞赛、科技活动,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系统综合针对性训练,使其成才。例如有一名学生,在大二时让其选做国家大学创新实验计划,先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在大二结束的暑期参加齐鲁软件大赛,锻炼其编程及自学能力;到大三时再系统的深入学习专业知识,大三暑期冲击教育部主办的智能车大赛。经过一系列不间断培养,终被清华大学认可获硕博连读。这其中一系列不间断培养起到至关重要的工作。
3.3 学科素质培养是关键
大学生还只是学生,从小到大只是学习,几乎没有自己做过真正实用的东西,一些基础的操作能力都十分欠缺,从知识转化到产品更无从下手,此时,就需要一系列过程培养转换思维来创新,从而锻炼出学生独立思维的意识和发散创新思维的能力,并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而且通过竞赛,大学生与来自全省、全国、全世界各大学的学子进行较量,更能激发学生追求科学、追求真理的创新精神。
3.4 做好实验室配套是保障
创新实验计划、竞赛需要专门的实验室。需要实验室灵活管理。这类活动不同于一般课程实验,课程实验有固定的上课时间和计划,课外科技活动学生往往在节假日,非上课时间来做,因此,实验室是关键一环。为适用大学生科技训练要求,实验室提供必须的实验设备和开放的场地。学生可以随时利用自己的时间进入实验室,真正实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实验模式。
3.5 指导教师团队是灵魂
指导老师在竞赛和创新性实验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指导老师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及研究思路方面给学生以启发。学生在竞赛或创新性实验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一些学生会出现放弃的想法,教师耐心积极的鼓励会坚定学生继续做下去的信心。在不断解决困难的过程中,学生的心理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但仅凭个别老师是不太现实的,而且老师也有自身繁重的教学科研任务,应组建指导教师团队,每位指导老师都有自己的分工。需要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来共同分担在这类活动中的专业指导。
指导教师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及时地给与激励,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在此期间,指导教师常同学生们一起探讨问题、解决问题,此时指导教师真正成为学生的导航标,有了老师的指引,才有了学生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学生评价说教师是朋友,有了老师的关心,才有了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建立一支具有创新教育能力的指导教师队伍队伍具有教学能力、科研实践能力、认知能力、沟通技能、学科研究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还要进行师德、师风的教育,使教师具备高尚的人品魅力和敬业奉献精神,令其在竞赛和创新性实验中发挥主导作用[7]。
4 结语
创新实验计划、国家级竞赛具有个性化和多样化的特点,是提高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2010年度工作会议报告[R].
[2] 周治瑜.学科竞赛是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载体[J].现代农业科学,2008(12).
[3] 陈天虹.依托学科竞赛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8(20).
[4] 陈曦,冯希平.对国家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实践的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 2009,17(1):12-13.
[5] 冯林,张崴.质量工程视角下的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8,27(6):27-29.
[6] 王祖源,毛骏健,吴於人.实施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的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9):26-28.
[7] 张玉平,吴益峰.开创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新局面[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09,28(9):108-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