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同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是不好体现的,这就是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数学课改课程理念教学思考
数学课程三维目标,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也是各学科提出的共性目标,但从课堂教学的现实来看,能准确把握“三维目标”内涵,有效落实数学课改理念的课堂仍然鲜见。教师依然多是重知识与技能“双基”目标的落实,而“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难以有效落实。这除了教师对落实数学课程“三维目标”缺乏深刻认识、作为高考对“双基”的考察是实实在在的,同时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察是不好体现的,这就是对“三维目标”内涵没能准确把握的重要原因。
就数学“三维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传统课程和教学以知识为本,突出学科本位,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造成人与课程的割裂,创新与传承的分离,也造成学生从起初喜欢数学到恐惧数学最后讨厌放弃数学的可悲局面。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这正是数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我的教学中,对数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总存在这样哪样的问题,如:课时紧张怎么办?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1与必修2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课标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要2周,国庆节放假1周,共要21周。一个学期才22周,还有单元考,学校有时会临时安排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有些课内容需要补充,有时还要作业讲评,这样算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的,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教如何求反函数,但像原教材,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大家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似乎都不尽一致。又如课本上思考运用题、探究拓展题要不要全讲,阅读、链接内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说法不一。这些问题都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三维目标”中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知识的依托,“过程与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体现和研究的根基。而知识与技能和获得同样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在建立数学概念和认识数学规律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环境或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条件研究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再引领激励学生分析探究现象或处理探究信息,概括总结并陈述探究结论,这个过程不能缺失,否则数学概念和规律只能是生吞活剥,学生难以理解也失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价值。在整个过程中自然伴有实践层面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层面的思想方法,如合作探究,思维层面的计划制定、数学模型法、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等;正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了提供丰富的数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自然深刻全面,也记忆牢固运用自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身边的数学,这既是数学课程的本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和形成高分低能。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很实惠的课?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处理得太少。我困惑与思考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对“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实惠的课?
总之,要有效落实数学课程理念,确保数学教学服务学生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和在学习数学之后,要面对生活踏入社会,能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本质的东西有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它。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值得思考。
就数学“三维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是基础目标,“过程与方法”是核心目标,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目标。传统课程和教学以知识为本,突出学科本位,忽视课程与人的联系,忽视人的情感需要,造成人与课程的割裂,创新与传承的分离,也造成学生从起初喜欢数学到恐惧数学最后讨厌放弃数学的可悲局面。新课改在重视传统“双基”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教学和培养,它不仅能促使学生“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达成并提升智能,也能使学生感到数学学习的轻松与快乐,更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增进科学情感、学习科学方法、丰富科学思维、开启科学智慧、具有科学精神;这正是数学的本质和灵魂,也是数学教学的价值追求。
在我的教学中,对数学“三维目标”的落实,总存在这样哪样的问题,如:课时紧张怎么办?以高一本学期的课程为例,学习内容有必修1与必修2两本书,均是36课时,共72课时。按课标每周4课时,要18周才能完成任务,还有期中期末考试要2周,国庆节放假1周,共要21周。一个学期才22周,还有单元考,学校有时会临时安排活动也会冲掉一些课,有些课内容需要补充,有时还要作业讲评,这样算来,一学期课时安排相当紧张。另一方面,新教材内容很多,尽管在难度上可能低于旧教材,但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和以前相比,教学内容增加了许多,每节课课堂容量都较大,每周改为5节后仍然觉得时间紧。
如何理解新教材的编写意图和使用好新教材?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在广度上远远多于旧教材,受惯于使用旧教材的思维定势的影响,哪些内容要舍,哪些内容要降低难度,降到什么难度还搞不清楚。如必修I中,增加了整整一章的内容,像“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函数模型的应用”如何把握难度?又如在第二章中,教材中的反函数处理是从对数函数与指数引出的,概念一带而过,教材也没有教如何求反函数,但像原教材,反函数的概念是相当重要的,现在是不是要补充?到时高考会怎样出题?求定义域时,常会碰到解一元二次不等式,但教材对这方面的内容安排在以后的教学中,是不是要重新安排教学次序?大家心里都没底,各校教师处理似乎都不尽一致。又如课本上思考运用题、探究拓展题要不要全讲,阅读、链接内容作不作要求,大家说法不一。这些问题都给三维目标的落实带来了一定的问题。
“三维目标”中各目标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有机统一体。“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没有知识的依托,“过程与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体现和研究的根基。而知识与技能和获得同样离不开“过程与方法”。在建立数学概念和认识数学规律时,首先应给学生提供丰富生动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认真观察思考,激励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给学生提供研究问题的环境或鼓励学生自主创设条件研究并组织学生对问题,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在探究的基础上,再引领激励学生分析探究现象或处理探究信息,概括总结并陈述探究结论,这个过程不能缺失,否则数学概念和规律只能是生吞活剥,学生难以理解也失去产生和存在的基础,没有价值。在整个过程中自然伴有实践层面的探究方法和思维层面的思想方法,如合作探究,思维层面的计划制定、数学模型法、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等等;正是在教学中给学生了提供丰富的数学过程,才能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过程有了明晰的认识,对数学概念、规律的理解自然深刻全面,也记忆牢固运用自如。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从生活走向数学,从数学走向社会;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注意学科渗透,关心身边的数学,这既是数学课程的本真,是数学课程改革的精神要求,也是培养学生优秀品质和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传统的重知识、轻过程,重结论、轻方法,重理论、轻能力的结果必然造成学生学习数学困难和形成高分低能。
如何落实“三维目标”,上好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很实惠的课?新课改以来,听了一些专家有关新课改的专题报告和高级别的新课程观摩课。专家的报告很精彩,观摩课也精彩纷呈,各有千秋,但总觉得这些新课堂里体现“新”的地方仍不多,仅仅是多一些提问、换一些术语而已,有些课堂上依然容量过大,抽象难懂,有些课堂虽有新课程的味道,但例习题处理得太少。我困惑与思考的是:新课程中的“新”到底体现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会出现理论(专家所讲)与实践(教师上课)不相吻合的情况?对“三维目标”落实不到位!是否是因为高考制度的客观存在使得人们只有这样做才最现实呢?我们到底应如何进行新课程的教学?以什么标准来上既能体现新课改理念又高质量、实惠的课?
总之,要有效落实数学课程理念,确保数学教学服务学生发展需要,在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和在学习数学之后,要面对生活踏入社会,能对生活中的一些数学本质的东西有更准确的把握,更深刻的认识,而且能够更正确的理解和运用它。这是我们一线数学教师值得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