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江泽民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必须把增强民族的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使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目标的深化和发展,在体育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现作如下阐述。
一、学生是体育创新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注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而创新体育教学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增强,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汇多种灵活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于课堂,如:“体育游戏”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自主体育”教学法等等,着眼于融音、体、美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增进初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又能发展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例如,跑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从小到大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才形成的,学生跑的能力并不是先由教师教给儿童“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之类的基本技术才形成。孩子之所以会跑是因为生活中经常得到实践的机会,有的孩子从小就与别人做追捉游戏,有的孩子则从小坐在父母的车上去学校上学,他们对跑的感知不同,想象的空间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标准》新理念引导下,教师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组织更多跑的游戏、设置各种跑的情景、选择各种变化的跑步方法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会如何跑,让他们体验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他们可能会走弯路,但最终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新教育应立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灵活的学习方法是知识巧妙运用的结果,对扎实可靠的基础知识的运用,是营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新的教学内容都能以游戏的形式来传授,特别是基本的要领和技术动作,就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体会才能掌握,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今后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如:对推铅球的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是基础,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它,才能把后面的侧向滑步推铅球以及背向滑步推铅球逐步掌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就必须做到教学上有创新,只有老师不断的创新,不断地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学生才能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活动易引起兴趣,学生对活动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内容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感觉,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又能充分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好处,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总之,体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并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发展的、宽松的、民主的教育,把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教学手段自身因素都运用和调动起来,把创新融于教学改革中,融于日常活动中,这样教育才不再是知识灌输的机器,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新、设想新、设计新,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
一、学生是体育创新教育的主体
传统的体育教学论注重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这样就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积极性的泯灭。而创新体育教学是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独立思考,在充分开发自身潜能的基础上,去掌握对他而言是全新的,从未接触过的知识,这样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就会不断增强,为将来成为“创新型”的人才打下基础。另外,学生从事体育学习的基础、追求目标、个性心理、学习的方式方法等均不相同,教师只有最大限度适应学生的需要,为学生创造条件,提供机会,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引导学生,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着力于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汇多种灵活的、有成效的教学方法于课堂,如:“体育游戏”教学法、“快乐体育”教学法、“自主体育”教学法等等,着眼于融音、体、美于一体,加强学生的多方面素质的发展。
二、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强化创造能力的培养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体育与健康知识、技能和方法为主要学习内容,增进初中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既有助于学生认识能力的提高和科学思维方法的形成,又能发展其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是通过不断实践得到的。例如,跑是一种最基本的活动能力,这种能力是通过从小到大不断在生活实践中得到运用才形成的,学生跑的能力并不是先由教师教给儿童“小步跑”、“高抬腿”、“后蹬跑”之类的基本技术才形成。孩子之所以会跑是因为生活中经常得到实践的机会,有的孩子从小就与别人做追捉游戏,有的孩子则从小坐在父母的车上去学校上学,他们对跑的感知不同,想象的空间也就有所不同,所以在《课程标准》新理念引导下,教师应该把关注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实践活动方面,应给予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如组织更多跑的游戏、设置各种跑的情景、选择各种变化的跑步方法等,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学会如何跑,让他们体验实践中获得一定的经验教训,他们可能会走弯路,但最终学会了学习,提高了创新的意识和能力。
三、创新教育应立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灵活的学习方法是知识巧妙运用的结果,对扎实可靠的基础知识的运用,是营造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可靠保证。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新知识,新的教学内容都能以游戏的形式来传授,特别是基本的要领和技术动作,就必须经过反复的练习体会才能掌握,只有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好地掌握今后所学的新知识,提高运用新知识的能力。如:对推铅球的学习,原地侧向推铅球是基础,只有牢固地掌握了它,才能把后面的侧向滑步推铅球以及背向滑步推铅球逐步掌握。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老师就必须做到教学上有创新,只有老师不断的创新,不断地给学生营造创新的环境,学生才能不断地增强创新意识和能力。
四、创新应立足于活动、兴趣和能力的有机结合
新颖的能引起好奇的活动易引起兴趣,学生对活动感到新颖而又无知时,最能诱发好奇内驱力,激起求知、探究、操作等学习意愿。课堂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年级水平的特点,内容过浅,引不起学生的兴趣,内容过深,会减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力上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在同一活动中,常因能力上的差异而造成不同的结果,致使学生产生兴趣的程度不一。学生对适合能力水平的活动期望大,让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够得到的感觉,获得成功结果的可能性就大。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上球类课时,男生女生对球类运动的兴趣远远超过其它项目,而这项运动又能充分表现出每个学生的个性,对发展学生灵敏、协调、弹跳、速度、力量等各项身体素质都有好处,在对学生进行跑的教学时,可安排“贴膏药”游戏、“报数追逐”和“超越极限”等游戏活动,都可提高学生的奔跑能力;在对学生进行跳跃教学时,可安排“赶鸭子”、“跨越障碍”和“摸高接力”等竞赛活动,来训练学生的弹跳力。在丰富而有较强的组织性、目标明确的活动中,使学生有了极大的参与积极性,也使学生的自我得到充分的展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展现空间,从而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和自主的参与下,各种素质能力不断地得以提高,并在教师不断的鼓励和自我感受成功的喜悦下,完成一个又一个教学任务,且使创新意识和能力不断地得到增强。
总之,体育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实践,并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创造有助于学生全面、主动、多样发展的、宽松的、民主的教育,把能激发学生创新的教学手段自身因素都运用和调动起来,把创新融于教学改革中,融于日常活动中,这样教育才不再是知识灌输的机器,成为开发和释放人的创造潜能的发动机,努力促使学生实现见解新、思路新、方法新、设想新、设计新,从而促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世纪栋梁之才。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头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