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能力立意”是高考试题命制恒定不变的原则。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告诉我们,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已不可能取得高分,新课程视野下的高考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和落实四种能力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符合新课程高考的考试观,而不能仍以传统的考试观看待现在的高考,导致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内容和所有考试说明内的知识点,只是落实考查四种能力的载体,我们关注的点是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而非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现实常常矛盾,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过分地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更要关注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能力立意”的重要性
历年历史高考都非常重视能力的考查。根据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备课前要充分学习近几年的《考试说明》。今年福建历史高考题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指导思想与命题的发展方向,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驾驭、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2011年福建历史高考第16题《唐律疏议》:“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就是考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能力立意”应如何进行才会有效
具体做法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在依据《考试说明》、紧扣《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预习。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理解,特别是对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教材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为阅读是一个有目的的知识梳理、有意识的内化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阅读需要科学、高效的方法。总之,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在每一课的阅读中应该侧重完整、准确、合理地理解、整合课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历史概念、知识结构,要求准确、正确地理解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
另外,要善于把历史知识进行横纵对比、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正确掌握结合具体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和分析历史知识,以及在特定背景下分析历史(特别是一定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有效的材料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历史探究式学习,把传统接受式学习和当前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而学生历史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的。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为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它不仅克服了接受式学习“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引导”的弊端,而且也满足了高中学生求知欲强,要求对事物进行“发现”和“探究”的本能,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抓“能力立意”这个主题,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
近年来,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传统考试过分关注学习结果而忽视学习过程,孤立地考查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脱离日常生活实际。近年来的高考试题特点告诉我们,死记硬背书本知识已不可能取得高分,新课程视野下的高考强调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重视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查和落实四种能力要求。为此,教师必须有清醒的认识,要有符合新课程高考的考试观,而不能仍以传统的考试观看待现在的高考,导致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必修与选修的教材内容和所有考试说明内的知识点,只是落实考查四种能力的载体,我们关注的点是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而非片面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但考试说明的要求和现实常常矛盾,学生在初中学习阶段过分地关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而忽视了历史学科。所以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不仅要强调历史知识的记忆,更要关注四种能力的调动与运用。
一、教师要充分认识“能力立意”的重要性
历年历史高考都非常重视能力的考查。根据高考历史命题的主要特点,教师在备课前要充分学习近几年的《考试说明》。今年福建历史高考题整套试题较好地体现了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目标立意”的指导思想与命题的发展方向,基础知识与能力考查并重。试题对考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比较、归纳和对已有的知识的驾驭、迁移和运用能力要求较高。2011年福建历史高考第16题《唐律疏议》:“德礼和刑罚对政教皆不可缺”,就是考查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二、“能力立意”应如何进行才会有效
具体做法分为以下步骤:
第一,教师应该改变教学理念,重视引导学生在依据《考试说明》、紧扣《教学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安排学生预习。对教材进行全面、系统地整理和理解,特别是对学生进行高效阅读教材的方法指导,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因为阅读是一个有目的的知识梳理、有意识的内化知识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阅读需要科学、高效的方法。总之,教师必须向学生强调在每一课的阅读中应该侧重完整、准确、合理地理解、整合课本知识,特别是主干知识、历史概念、知识结构,要求准确、正确地理解知识并能熟练应用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学生各种学习历史的能力。
另外,要善于把历史知识进行横纵对比、中外对比、古今对比,正确掌握结合具体史实多角度、多层次地去理解和分析历史知识,以及在特定背景下分析历史(特别是一定要把中国近现代史放在世界背景下进行分析)的基本方法。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上的知识进行简单有效的材料练习。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能力。
只有这样,学生在学习中才能融会贯通,更好地培养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加强历史探究式学习,把传统接受式学习和当前倡导的探究式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历史新课程突出强调学生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其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通过历史学习,要“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而学生历史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通过学生的具体的探究活动来实现的。施瓦布认为:“探究学习指这样一种学习活动:儿童通过自主地参与知识的获得过程,掌握研究自然所必需的探究能力;同时,形成认为自然的基础——科学概念;进而培养探索世界的积极态度。”可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对学生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对学生的发展非常重要。
这种学习方法,有助于学生把学习过程与自身的生活和社会实践联系起来,充分激发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和体验。它不仅克服了接受式学习“重继承,轻创新,重灌输,轻引导”的弊端,而且也满足了高中学生求知欲强,要求对事物进行“发现”和“探究”的本能,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它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情感和体验,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正确学习态度和学习目的,从而促进学生的历史素养、人文素养的提升以及学生能力的提升和发展。
总之,在历史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紧抓“能力立意”这个主题,才能在高考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Z].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钟启泉.现代教学论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