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学生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不足等现象,根据《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在班级文化建设方面,借助劳动教育的开展培养敢于实践、敢于担当的时代真人,教会学生在劳动中学会生活,为创建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做出有益的尝试。
[关键词]班级文化,劳动教育,生活
现如今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家长重知识轻技能,而学校方面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及课时上难以安排,造成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劳动意识逐渐缺失、学生轻视劳动甚至不会劳动的现象。因此,借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契机,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树立学生牢固的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在对劳动者有更高劳动素养要求的新时代下显得尤其急切和重要。
一、现状分析
采取问卷、谈话、家访等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经验、劳动能力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分析,然后根据调查所得进行分析,从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目标定位
让学生热爱劳动,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减轻学生对劳动的畏难情绪,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水平和能力,对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进行目标定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短期目标,指在短期内通过教育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简单有效的劳动技能的目标。如抄煤气表、水表、电表的读数这种比较简单的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远期目标,则是与学生一生相伴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做饭,由简单的早餐,到午餐和晚餐。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选择材料,学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到形成个人特色。
通过目标建立的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之成为伴随学生一生成长的习惯。在目标建立和实现的過程中,学生由认知到参与,由参与到体验,由体验到技能,由技能到创新。把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变成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助推剂。
三、内容筛选
钟村地处岭南核心区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岭南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承岭南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传承甚至发扬光大岭南文化,收一举数得之效。
1.如饮食类。一是利用本地丰富的岭南饮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除掌握日常三餐的技能外,学习掌握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菜肴,如著名的白切鸡等。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姜埋奶、裹蒸粽、油角、煎堆、饺子等传统食物的做法,在学习中了解、传承岭南饮食文化。三是茶艺传承。“饮茶”是岭南人的特殊喜好,当家里有客人到的时候,奉上一杯“靓茶”,再加上一句“请饮茶”,既彰显了孩子的素养,又展现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四是社区劳动,如跳蚤市场、慰问空巢老人、文明养狗倡议等,让学生由家庭走向学校,由学校走向社区,在实践中不断夯实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水平。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和境界。
2.如手工类。结合节日进行创意风筝、创意灯笼、教师节贺卡、元旦贺卡等的制作,把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如民俗类。利用孔子诞、端午节等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狮舞龙是本地少不了的必备节目。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学习打鼓、舞狮等基本功,技能由简单的家庭生活向民俗技能的传承转移,学生的能力和视野得到了拓展和开阔,民间精彩的民俗文化也在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得以传承。
当然,学习的内容远不止以上这些。
四、学习方式
1.课堂上传授。利用班会课、劳动课、综合实践等,把以上筛选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家长入校传授。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进校,家长现身说法,口手相传。
3.g家进校传授。广泛邀请各种名家,利用学校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传授。
4.搭建尝试的平台。除了把班会课、劳动课、综合实践课、少先队活动等时间交给学生学习外,还设置专门的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劳动的兴趣和提高劳动的技能水平,有效地激发学生长久的劳动热情。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用家校合作的模式解决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一方面与区内各种协会取得联系,由协会派出相关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又组织学生参与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使协会活动的场所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学生在参与中,各种劳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逐步形成特色。由初始阶段的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过渡,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并对劳动教育进行提炼,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化,形成课程丰富,特色多样的格局。
五、注意事项
学生年龄小,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兴趣的持久度也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践,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要组织小组。按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选择,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定人数,定内容。
2.要及时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哪怕是一道菜、一壶茶等)都要及时地评价,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之间互评、指导老师评、家长评、专家评。有评价,学生才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通过评价,又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反思:自己接近某个技能模式了;可否改变自己对某个技能的使用方式。在反思中有了进步,有了创新。
3.要适当奖励。开设一本家校联系本,学生每天在家里、在校里、在社区参与了哪种劳动实践,进行记录,对参与次数多,劳动技能优异的学生,用宣传栏、班报、微信群等阵地进行表彰,适当地进行物质鼓励,哪怕是奖励一张彩纸(手工制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奖品又进行一次劳动实践。
4.要家校联系。不论是现场教学,还是学期末的总结表彰,都可以邀请家长进校,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
5.建展示平台。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利用各种课堂、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身手的平台。食物制作类的,可以组织“小专家”进行评奖,手工类制作的,可以提供一个展览的场所。把活动过程拍照、录像,再制作成班报、宣传栏等,把学生成长过程呈现在各种载体上。等到学生读到六年级毕业前,一本本满载着他们成长足印的本子,一个个记录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欢笑或泪水的视频,成为学生成长最好的见证。
六、实践反思
在生动活泼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参与热情高涨,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自立精神得以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得以养成,社会参与意识得到巩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仅收获了劳动技能,还在劳动过程中,感悟到父母养育自己和在社会上参加工作的诸般艰辛。又进一步内化成他们主动劳动、主动关心、主动学习、珍惜劳动成果等诸多优秀的品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从劳动意识的觉醒,到技术意识的树立,再到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了劳动育人的最终目的,实现了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在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在参与老师、家长为其设计和安排的劳动实践中,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在劳动中体验艰辛,尝试失败,收获成功,在劳动中形成一种驱动力,促使自己不断主动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更新自己的观念,逐步积累生活经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些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学生进一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品德基础和能力基础。
[关键词]班级文化,劳动教育,生活
现如今学生学业负担越来越重,家长重知识轻技能,而学校方面是师资力量的严重不足及课时上难以安排,造成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和时间越来越少、劳动意识逐渐缺失、学生轻视劳动甚至不会劳动的现象。因此,借班级文化建设这个契机,通过适当的劳动教育,树立学生牢固的劳动意识,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在劳动中学会生活,在对劳动者有更高劳动素养要求的新时代下显得尤其急切和重要。
一、现状分析
采取问卷、谈话、家访等方式方法,对学生的劳动意识、劳动经验、劳动能力作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和分析,然后根据调查所得进行分析,从中思考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目标定位
让学生热爱劳动,并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是教育的最终目标。为了减轻学生对劳动的畏难情绪,结合学生的实际劳动水平和能力,对他们的劳动能力培养进行目标定位,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
具体做法是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制定适合学生发展的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如短期目标,指在短期内通过教育和实践,学生可以掌握简单有效的劳动技能的目标。如抄煤气表、水表、电表的读数这种比较简单的却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技能。远期目标,则是与学生一生相伴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如做饭,由简单的早餐,到午餐和晚餐。教会学生在实践中学会选择材料,学会对材料进行加工,到形成个人特色。
通过目标建立的方法,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劳动意识,并强化了学生的劳动意识,使之成为伴随学生一生成长的习惯。在目标建立和实现的過程中,学生由认知到参与,由参与到体验,由体验到技能,由技能到创新。把一次又一次的成功,变成固化学生劳动意识和劳动习惯的助推剂。
三、内容筛选
钟村地处岭南核心区域,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岭南文化,引导学生通过劳动的方式,来学习和传承岭南文化,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又可以传承甚至发扬光大岭南文化,收一举数得之效。
1.如饮食类。一是利用本地丰富的岭南饮食文化资源,引导学生学习除掌握日常三餐的技能外,学习掌握一些具有岭南特色的菜肴,如著名的白切鸡等。二是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姜埋奶、裹蒸粽、油角、煎堆、饺子等传统食物的做法,在学习中了解、传承岭南饮食文化。三是茶艺传承。“饮茶”是岭南人的特殊喜好,当家里有客人到的时候,奉上一杯“靓茶”,再加上一句“请饮茶”,既彰显了孩子的素养,又展现了孩子的劳动技能。四是社区劳动,如跳蚤市场、慰问空巢老人、文明养狗倡议等,让学生由家庭走向学校,由学校走向社区,在实践中不断夯实劳动意识,提升劳动水平。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切实提高劳动教育的实效和境界。
2.如手工类。结合节日进行创意风筝、创意灯笼、教师节贺卡、元旦贺卡等的制作,把道德教育与劳动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3.如民俗类。利用孔子诞、端午节等富有纪念意义的节日,舞狮舞龙是本地少不了的必备节目。引导学生参与到其中,学习打鼓、舞狮等基本功,技能由简单的家庭生活向民俗技能的传承转移,学生的能力和视野得到了拓展和开阔,民间精彩的民俗文化也在学生的学习参与过程得以传承。
当然,学习的内容远不止以上这些。
四、学习方式
1.课堂上传授。利用班会课、劳动课、综合实践等,把以上筛选的内容用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学生。
2.家长入校传授。通过家委会邀请家长进校,家长现身说法,口手相传。
3.g家进校传授。广泛邀请各种名家,利用学校少先队活动、社团活动等时间,对学生进行专门的传授。
4.搭建尝试的平台。除了把班会课、劳动课、综合实践课、少先队活动等时间交给学生学习外,还设置专门的比赛,鼓励学生通过比赛的方式,进一步提高对劳动的兴趣和提高劳动的技能水平,有效地激发学生长久的劳动热情。学校一方面充分发挥家委会的作用,用家校合作的模式解决开展劳动教育中存在的各种困难。一方面与区内各种协会取得联系,由协会派出相关人员到校对学生进行现场教学。另一方面又组织学生参与协会举办的各种活动,使协会活动的场所成为学生劳动实践的基地,学生在参与中,各种劳动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
5.逐步形成特色。由初始阶段的粗放型,逐步向精细化过渡,在实践过程中注意总结经验,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及时调整劳动教育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并对劳动教育进行提炼,形成富有地域文化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随着劳动教育的深化,形成课程丰富,特色多样的格局。
五、注意事项
学生年龄小,在劳动实践过程中容易分散注意力,兴趣的持久度也不足。针对这些问题,结合实践,有几点是需要注意的。
1.要组织小组。按学生不同的兴趣和选择,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定人数,定内容。
2.要及时评价。对学生完成的作品(哪怕是一道菜、一壶茶等)都要及时地评价,该肯定的肯定,该表扬的表扬。评价的方式可以是学生之间互评、指导老师评、家长评、专家评。有评价,学生才知道自己是进步了还是退步了。通过评价,又促进了学生对自己的劳动过程进行反思:自己接近某个技能模式了;可否改变自己对某个技能的使用方式。在反思中有了进步,有了创新。
3.要适当奖励。开设一本家校联系本,学生每天在家里、在校里、在社区参与了哪种劳动实践,进行记录,对参与次数多,劳动技能优异的学生,用宣传栏、班报、微信群等阵地进行表彰,适当地进行物质鼓励,哪怕是奖励一张彩纸(手工制作用),鼓励学生利用奖品又进行一次劳动实践。
4.要家校联系。不论是现场教学,还是学期末的总结表彰,都可以邀请家长进校,让家长见证孩子的成长,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对家长对孩子都是一种激励。
5.建展示平台。学生喜欢表现自我,利用各种课堂、活动等,为学生提供展示身手的平台。食物制作类的,可以组织“小专家”进行评奖,手工类制作的,可以提供一个展览的场所。把活动过程拍照、录像,再制作成班报、宣传栏等,把学生成长过程呈现在各种载体上。等到学生读到六年级毕业前,一本本满载着他们成长足印的本子,一个个记录着他们成长过程中的欢笑或泪水的视频,成为学生成长最好的见证。
六、实践反思
在生动活泼的劳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调动,参与热情高涨,生活自理能力得到锻炼,自立精神得以培养,热爱生活的态度得以养成,社会参与意识得到巩固。通过劳动教育,学生不仅仅收获了劳动技能,还在劳动过程中,感悟到父母养育自己和在社会上参加工作的诸般艰辛。又进一步内化成他们主动劳动、主动关心、主动学习、珍惜劳动成果等诸多优秀的品质。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实现了从劳动意识的觉醒,到技术意识的树立,再到实践创新精神的培养,达到了劳动育人的最终目的,实现了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目标。
在以劳动教育为特色的班级文化建设过程中,学生在参与老师、家长为其设计和安排的劳动实践中,从被动劳动到主动劳动,在劳动中体验艰辛,尝试失败,收获成功,在劳动中形成一种驱动力,促使自己不断主动去观察、体验、感悟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和技能,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更新自己的观念,逐步积累生活经验,并逐步形成良好的品德。这些劳动教育的开展,为学生进一步的成长打下了坚实的品德基础和能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