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述出来。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教师要引导学生接触社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
作文来源于生活,需要学生不断的从生活中去发现并挖掘素材,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有很多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我认为要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意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观察的:
1、观察要有序。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就不同。如学完《早》这篇课文,对于三味书屋陈设的描写,是按方位的顺序写的。我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教室,也运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写得很好。
2、观察要发挥想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众多的观察方法中,想象观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能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3、观察要进行比较。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如写《我的妈妈》,我布置学生观察,妈妈开心时脸上的表情怎样,所做的动作如何,说话时的语气等等。妈妈生气时又是怎样。通过两次的对比,学生体会得到,同写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描写方法。
4、观察要抓住时机。有些素材的获得可遇而不可求,如地震、洪水、雨雪、海市蜃楼等自然景观,这种观察就不能按计划进行,而是遇到机会,及时观察。在2012年九月的时候,我们学校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发生了水灾,使得道东河的水漫过桥面,淹没农田,摧毁了很多房子。于是我指导学生观察洪水情况,回来后写了作文,洪水翻腾咆哮的情景跃然纸上。
二、重视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优美的文章,必须大量地阅读。
(一)课内阅读积累。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二)课外阅读积累。《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写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背诵积累。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就像蜜蜂采集花粉,虽一时一点一滴,但却能积少成多,酿出香甜的蜜。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教科书的好词佳句,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也背诵。这样会不断吸收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储存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于脑际,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笔生花。
三、注重体验,积累作文素材。
1.从集体活动中挖掘素材。一些集体活动,仅靠观察和阅读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活动的经过、活动的细节以及活动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平时我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如“扳手腕比赛”、“蜗牛爬行比赛”、“单脚跳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2.在生活中创造作文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深入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习作的素材,充实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经常布置一些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家庭作业,如农忙时可以布置学生亲自做上一道拿手的好菜,让妈妈品尝,然后把做菜的经过、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如实记叙。学生由于亲手实践、亲自体验、真实感受,写起作文来就会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写出的作文则生动逼真,情感丰富,有血有肉。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
作文来源于生活,需要学生不断的从生活中去发现并挖掘素材,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做到人有我有,人有我新。那多彩如画的校园生活,幸福欢乐的家庭生活和广阔丰富的社会生活,有很多闪光的内容值得我们去描绘、去歌颂。我认为要丰富学生的素材积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注意观察,积累作文素材。
叶圣陶说过:“写作材料的来源普遍于整个生活里。”观察是人们摄取客观事物的第一扇窗口,观察与写作的关系很密切,它可以获取第一手材料,是人们获得写作材料的主要途径。我是这样指导学生的观察的:
1、观察要有序。观察是有意识的活动,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观察,或从上到下、或由近及远、或由点到面、由表及里……观察的顺序、方位不同,所观察到的情状也就不同。如学完《早》这篇课文,对于三味书屋陈设的描写,是按方位的顺序写的。我要求学生写自己的教室,也运用方位观察,这样学生写得很好。
2、观察要发挥想象。这种观察方法就是要启发学生积极动脑,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众多的观察方法中,想象观察作为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它能从实际自然所提供的材料中,创造出第二自然。
3、观察要进行比较。要观察到一个人物或一个事物的本质特征,往往需要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才能掌握人物或事物的特征。如写《我的妈妈》,我布置学生观察,妈妈开心时脸上的表情怎样,所做的动作如何,说话时的语气等等。妈妈生气时又是怎样。通过两次的对比,学生体会得到,同写一个人,会有不同的描写方法。
4、观察要抓住时机。有些素材的获得可遇而不可求,如地震、洪水、雨雪、海市蜃楼等自然景观,这种观察就不能按计划进行,而是遇到机会,及时观察。在2012年九月的时候,我们学校连续下了两天两夜的大雨,发生了水灾,使得道东河的水漫过桥面,淹没农田,摧毁了很多房子。于是我指导学生观察洪水情况,回来后写了作文,洪水翻腾咆哮的情景跃然纸上。
二、重视阅读,积累作文素材。
俗话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由此可见,要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写出优美的文章,必须大量地阅读。
(一)课内阅读积累。教科书是学习语文的载体,小学语文课本选取的文章文质兼美,内容丰富,贴近儿童的生活,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有介绍风土民情的;有介绍英雄故事的;有童话寓言故事,还有科普知识介绍……教师可充分利用它们引导学生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课文,让学生充分地读、精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熏陶,在读中完成积累。
(二)课外阅读积累。《全日制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广泛的课外阅读不仅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且对写作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三)背诵积累。背诵是一种储蓄式的积累,就像蜜蜂采集花粉,虽一时一点一滴,但却能积少成多,酿出香甜的蜜。青少年时期,精力充沛、记忆力强。教科书的好词佳句,我都要求学生背诵。一些名篇佳作也背诵。这样会不断吸收大量的词汇聚于脑中,储存许多布局谋篇的章法于脑际,下笔时,一旦触发灵感,就会意到笔随,妙笔生花。
三、注重体验,积累作文素材。
1.从集体活动中挖掘素材。一些集体活动,仅靠观察和阅读资料是远远不够的。学生只有亲自去实践,才能掌握第一手资料,才能把活动的经过、活动的细节以及活动的感受描写得淋漓尽致,才能表达真情实感。因此,平时我尽可能地组织学生进行集体活动,如“扳手腕比赛”、“蜗牛爬行比赛”、“单脚跳比赛”、“演讲比赛”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为学生开启了鲜活的、永不枯竭的写作源泉。
2.在生活中创造作文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这句话精辟地道出了作文和生活的密切关系。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深入社会、接触自然的机会毕竟有限,这就要求我们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造习作的素材,充实他们的生活。在生活中要经常布置一些与教材紧密结合的家庭作业,如农忙时可以布置学生亲自做上一道拿手的好菜,让妈妈品尝,然后把做菜的经过、妈妈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受如实记叙。学生由于亲手实践、亲自体验、真实感受,写起作文来就会信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写出的作文则生动逼真,情感丰富,有血有肉。
教学的实践告诉我们: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要强化学生写作基本功外,特别要鼓励学生广泛地接触社会,细心观察和分析新事物,博览群书,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写作中“无话可说”的困难,逐步提高写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