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文精神是人本位理论的重要内容,是一种人类自我关怀的情感。它表现为对人类尊严、权利和命运的关注,是现代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精神世界的塑造作用甚大。我国现行的中小学教材虽然版本多样却无不富含人文精神,人文思想,特别是语文学科尤为突出。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情感的熏陶、感染作用,重视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以纲領性的高度,决定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和特点,体现了国家教育对人的精神的重视和决心。鄂教版七年级语文教材选编的《捅马蜂窝》正是这样一篇有丰富人文内涵的文章。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本文时,对其中的人文内涵进行深入全面的解读,这对培养学生人文情怀的意义肯定是巨大的。
《捅马蜂窝》是当代名作家冯骥才描述儿时经历的散文,情节单纯,语言生动,教育意义深刻,处处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其一、人的自我意识的流露
自我意识其实就是人本位意识,是对自我情感的认识,对自己与他物关系的一种评价。文中说到,爷爷后园是我的乐园,但屋檐下挂了一只壮观的马蜂窝,搞得爷爷不敢开窗,奶奶生气。我由于好奇,作出了捅下来的冒失之事。这里我对爷爷后院的喜欢,奶奶对马蜂的讨厌,我为满足自己的好奇而产生“捅”它下来的欲望并作出冒失行为,无不流露出一种人本位意识,即尊重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
其二、是亲情的伴随
奶奶想我捅掉马蜂窝,爷爷坚决反对。理由是“会蛰死人的”,这是对人之生命安全的关注。我被蛰后,家人忙前忙后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爷爷在死去的马蜂前与我做了一番谈话,使我对马蜂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情感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过程与其说是我受到了教育,不如说是一次祖孙情的生动演绎。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爱”的重要组成。本文对“亲情”与“爱”的追求和展现,不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吗。
其三、责任的反思
责任意识也许在动物身上同样存在着,但人类的责任意识更富于自觉的理性。因为人们在行为前会进行准备,行为后能进行总结与反思。《捅马蜂窝》中写到:我被马蜂蛰伤后倍感痛楚和后怕。爷爷说马蜂并不会故意攻击人的,只因为我们毁了它的家,所以才会不惜拼命。这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一种罪孽感,总想找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一个顽童好奇而冒失,却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纠正,本身就是责任感的体现。这种责任感,正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四、对生命的尊重。
作家通过叙写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深刻教训,让读者懂得;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是付出很大的代价。伤害他人的同时往往也会伤害自己。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培养起一种善待生命的意识,不自伤也不互伤。我想这应该是作者创作的真意。也正是因为有这真意,本文的人文精神才得以如此深刻。
其五、对生存和谐的倡导
人是社会中的人,但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历来是人类不止息追求的幸福指标。这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被称为“天人合一”之境。《捅马蜂窝》一文,叙经历、说教训、发启迪,无不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环境和谐共存的倡导,这是对人类该如何存在的方式方法的思考,是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
冯骥才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学科的老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特色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这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时极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二、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三、周国平:《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作者:重庆市酉阳县渤海初级中学校 黄兴树 杨成万
《捅马蜂窝》是当代名作家冯骥才描述儿时经历的散文,情节单纯,语言生动,教育意义深刻,处处体现了作家的人文情怀。
其一、人的自我意识的流露
自我意识其实就是人本位意识,是对自我情感的认识,对自己与他物关系的一种评价。文中说到,爷爷后园是我的乐园,但屋檐下挂了一只壮观的马蜂窝,搞得爷爷不敢开窗,奶奶生气。我由于好奇,作出了捅下来的冒失之事。这里我对爷爷后院的喜欢,奶奶对马蜂的讨厌,我为满足自己的好奇而产生“捅”它下来的欲望并作出冒失行为,无不流露出一种人本位意识,即尊重自我、维护自我、表现自我的意识。
其二、是亲情的伴随
奶奶想我捅掉马蜂窝,爷爷坚决反对。理由是“会蛰死人的”,这是对人之生命安全的关注。我被蛰后,家人忙前忙后关切之情溢于言表。爷爷在死去的马蜂前与我做了一番谈话,使我对马蜂有了一个重新的认识,情感态度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这一过程与其说是我受到了教育,不如说是一次祖孙情的生动演绎。亲情是世界上最美好的情感之一,是“爱”的重要组成。本文对“亲情”与“爱”的追求和展现,不正是人文精神的体现吗。
其三、责任的反思
责任意识也许在动物身上同样存在着,但人类的责任意识更富于自觉的理性。因为人们在行为前会进行准备,行为后能进行总结与反思。《捅马蜂窝》中写到:我被马蜂蛰伤后倍感痛楚和后怕。爷爷说马蜂并不会故意攻击人的,只因为我们毁了它的家,所以才会不惜拼命。这让我对马蜂有了新的认识,并产生一种罪孽感,总想找机会弥补自己的过失。一个顽童好奇而冒失,却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评价,反思纠正,本身就是责任感的体现。这种责任感,正是人文思想的具体体现。
其四、对生命的尊重。
作家通过叙写成长过程中的一次深刻教训,让读者懂得;每个人都得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甚至是付出很大的代价。伤害他人的同时往往也会伤害自己。自然中的任何生命个体都有受尊重的权利,每个人都应培养起一种善待生命的意识,不自伤也不互伤。我想这应该是作者创作的真意。也正是因为有这真意,本文的人文精神才得以如此深刻。
其五、对生存和谐的倡导
人是社会中的人,但首先是自然界中的人。人与自然与社会关系的和谐统一历来是人类不止息追求的幸福指标。这在我国古代文学中被称为“天人合一”之境。《捅马蜂窝》一文,叙经历、说教训、发启迪,无不体现作者对生命和环境和谐共存的倡导,这是对人类该如何存在的方式方法的思考,是一种伟大的人文关怀。
冯骥才认为:“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没有人文精神的教育是残缺的无灵魂的教育”。作为一线教育工作者,特别是语文学科的老师,在教学中努力体现学科特色的同时,深入挖掘教材选文的人文思想因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文素养教育,这对德育教育目标的实现时极有意义的。
参考文献
一、2011年版:《语文课程标准》
二、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三、周国平:《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作者:重庆市酉阳县渤海初级中学校 黄兴树 杨成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