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它揭示了数学与实际生活的本质联系,即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学生的实际生活服务。如何把实际生活同课堂教学相结合?我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尝试。
策略之一——数学问题实际化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将数学问题实际化。
如教学“利息”一课时,我先安排学生预习,了解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带着问题,组织学生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农业银行,请银行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税的知识,还知道了利息与本金的多少、存期的长短、年利率的不同有关。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帮助父母计算存折到期时所得税后的利息,并向父母说明如何储存才能得到最大回报。
通过这样的设计,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了生活中“动态”的数学。学生不仅从中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从内心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这是做多少数学练习也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策略之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材料与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环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通过实验引入新课。教师向同样多的两杯水中放人量不同的糖,问:谁能告诉大家,哪一杯糖水较甜些?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猜测,然后让学生品尝验证。师问:糖水甜不甜,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糖水的甜不甜跟糖的多少和水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环节,利用本班教室前的五星红旗展开教学。
师:教室前面的五星红旗长6分米,宽4分米。要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比宽多几分米?宽比长少几分米?
生:长是宽的几倍?
生: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明白了比的意义后,我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生:我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2比19。
生:数学书的长和宽的比是21比15。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原型,让学生“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理解了“比的意义”,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不断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并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学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策略之三——数学问题动作化
课程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这是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不仅可以“启智”,更可以“明理”。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操作一:每个小组有一个材料袋,里面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附有操作要求:先用一条虚线把所有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沿着虚线把它们剪开,然后再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学生开始观察,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然后开始小组讨论。经过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
生2:我们小组发现,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生3:我们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虚线剪下来,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学生很轻松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操作二:让学生打开材料袋2,袋子里面装有7个标有序号的三角形(有的是完全一样的,有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附有操作要求:利用材料袋中的三角形,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把它们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再小组讨论,找一找拼摆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中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汇报结果。只见第三组一位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发现1号三角形和6号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4:我们组发现2号三角形和5号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你们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5:一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这样的教学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点、难点,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只要我们不断地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以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牵动学生的心灵,以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打造出有效的数学课堂。
策略之一——数学问题实际化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影响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为此,我们可以走出课堂,将数学问题实际化。
如教学“利息”一课时,我先安排学生预习,了解今天所要学习的知识。然后带着问题,组织学生一起去学校附近的农业银行,请银行工作人员向学生介绍本金、利率和利息的关系。这样,不仅使学生了解有关利息税的知识,还知道了利息与本金的多少、存期的长短、年利率的不同有关。这节课的课后作业是帮助父母计算存折到期时所得税后的利息,并向父母说明如何储存才能得到最大回报。
通过这样的设计,文本的“静态”数学变成了生活中“动态”的数学。学生不仅从中深深体会到了数学知识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更从内心感受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实践,这是做多少数学练习也不可能达到的境界。
策略之二——数学问题生活化
新课标指出:“关注学生的经验和兴趣,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素材引入新知,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努力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活泼、生动的材料与环境。”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定的情境、环节,使数学问题生活化,让学生自己去尝试体验,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如教学“比的意义”时,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个环节,通过实验引入新课。教师向同样多的两杯水中放人量不同的糖,问:谁能告诉大家,哪一杯糖水较甜些?
学生结合实际经验猜测,然后让学生品尝验证。师问:糖水甜不甜,跟什么有关呢?
学生讨论,使学生明白糖水的甜不甜跟糖的多少和水的多少有直接关系。
第二个环节,利用本班教室前的五星红旗展开教学。
师:教室前面的五星红旗长6分米,宽4分米。要表示这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可以提出哪些问题呢?
生:长比宽多几分米?宽比长少几分米?
生:长是宽的几倍?
生:宽是长的几分之几?
学生明白了比的意义后,我再引导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例子。
生:我班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22比19。
生:数学书的长和宽的比是21比15。
在这节课中,我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数学原型,让学生“找”数学,“想”数学,“用”数学。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理解了“比的意义”,还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比,使学生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不断亲历“数学化”的过程,并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达到“学有价值数学”的目的。
策略之三——数学问题动作化
课程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课堂上给学生充分动手操作,这是让学生进行知识内化最好的方法,不仅可以“启智”,更可以“明理”。
如“三角形面积的计算”一课,我进行了如下设计:
操作一:每个小组有一个材料袋,里面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并附有操作要求:先用一条虚线把所有图形分成两个三角形,再沿着虚线把它们剪开,然后再小组讨论:发现了什么?怎样发现的?
学生开始观察,动手操作,剪一剪,拼一拼,比一比,然后开始小组讨论。经过几分钟后,学生开始汇报讨论结果:
生1:我们小组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
生2:我们小组发现,沿长方形的对角线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一样,两个三角形的面积等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生3:我们发现沿着平行四边形的一条虚线剪下来,剪下来的两个三角形是完全相同的。所以一个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
学生很轻松地得出:三角形的面积=平行四边形面积÷2。
操作二:让学生打开材料袋2,袋子里面装有7个标有序号的三角形(有的是完全一样的,有的是完全不一样的),同时附有操作要求:利用材料袋中的三角形,通过拼一拼,摆一摆的方法,把它们拼摆成已经学过的几何图形。再小组讨论,找一找拼摆前后两个图形之间的关系,从中推导出三角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讨论一段时间后,学生汇报结果。只见第三组一位学生一边演示一边说,我们发现1号三角形和6号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生4:我们组发现2号三角形和5号三角形也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底就是平行四边形的底,三角形的高就是平行四边形的高。
师:你们可以推导出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
生5:一個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所以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这样的教学不仅突破了知识的重点、难点,更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连。只要我们不断地把鲜活的生活题材引入课堂,以熟悉的生活经验和体验牵动学生的心灵,以生活中的数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以自主探究突出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就一定能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我们就一定能打造出有效的数学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