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总体来看,近几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稳中有变,呈现出江苏卷自身的亮色:紧扣考试说明,体现出重视诗词积累,重视文本的细读的鉴赏要求,试题难度不大,但有区分度,有效地起到指导一线教学、发挥选拔的功能。
一、2014年试题回顾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要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抓住体现情绪的词语。比如,第一句“闲”而寻访友人,就体现了“乘兴而往”的情绪;第二句“不遇”只得“空还”体现了怅惘之感;第三、四句较为难一些,要抓住“怪”分析,这里的“怪”有一种惊奇之感,有赞叹之情,揭示出友人诗歌风格独特的原因,表现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赏。
参考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抓住题干的指令进行分析。第一句从“识者稀”说明这里少有人知晓;第二句“哀猿啼处”实际上是以声衬静,突出所处环境的静谧,说明居住人的隐逸身份;第三句“樵渔”说明居住的人与渔樵为伍,身份显然属于隐者;再从“柴扉”“白石”等说明了居室环境的简陋。
参考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技巧的赏析能力。鉴赏表现技巧要首先思考诗句是为了表现什么,再思考为了突出这一点所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比如第一首诗,主要是在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原因,并表达对友人品性的赞美,但是诗句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再比如第二首诗,这是写谁呢?可以理解为诗人,回来被雨打湿,说明他为了访见友人等了好长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友人,作者并没有见到友人,因此这属于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展现友人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二、江苏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比较
年份选诗数量体裁题材作者题量分值考点分布
2011年1唐诗怀亲念友类杜甫310内容、情感、手法、结构
2012年1唐五代词闺怨类温庭筠310内容、形象、手法
2013年1宋诗山水田园类唐庚310内容、情感、语言
2014年2唐诗怀亲念友类韦应物
李商隐311内容、情感、手法
从这张表格的比较可以看出,江苏卷的诗歌鉴赏呈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体裁相对稳定。几年来均为唐宋诗词,篇幅相对较短,12年为小令,只有27字;13年为五言律诗,14年为两首绝句。符合大纲及考试说明要求。文本的材料也趋向于浅易,不为难学生,考查学生在没有资料利用的情况下能否真正读懂。
2.分值有所改变。一直以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均以单独一首诗进行考查,今年进行了突破,改成两首诗,有比较鉴赏的意味;同时,在分值上,由原来的10分增加到11分,这明显是在向全国课标卷的形式转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在研究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省份及全国卷的试题形式。
3.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涉及到的作家有温庭筠、唐庚、韦应物、李商隐,但这些名家的名篇没有涉及,而是考查名家非名篇。这一点在2011年考查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倾向应引起我们备考者的关注。
4.考点综合性强。题目设置,不仅考查“形象”“语言”“手法”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突出了综合方面的考查。比如12年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14年的“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知道从哪里作答,其实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需要从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是考题的新的趋势,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
5.设问角度有暗示性。江苏高考试题,历来在命题的指向上有所暗示,这种暗示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性关怀,也体现出题干表达的严密性。它有效地引导考生养成认真研读题干所指令的范围,明确答题的思维走向,对答题的方法以及答题的分点要求加以限制和暗示。如14年第一问“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很细心的考生就会看出,这道题有如下几点要求:范围为第一首诗,考查角度是作者的情绪,要有情感的词语,要体现情绪变化的过程。
6.与同学积累有勾连。早在2005年江苏卷考查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就考了这样一道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这很显然是考查学生的古诗积淀。2014年两首诗歌的考查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到《访隐者不遇》,这样,解读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就容易了。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如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记忆,虽然有时仅是稍加点拨,但这种“信手拈来”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三、使用苏教版教材的省份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比较
省份选诗数量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
山东2宋诗陈与义28景象、形象特点
福建1元曲孙周卿26内容、结构、手法
浙江2唐诗宋诗李端、徐照27内容、手法 江苏2唐诗韦应物、李商隐311内容、情感、手法
相比较江苏省的诗歌鉴赏,其他省份有这样的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体裁范围扩大。不局限在唐宋诗词范围,而且涉及到元曲,这说明,在体裁选择上,其他省份自由度更为灵活。
2.注重比较鉴赏。诗歌的数量已经由单篇考查向双篇比较过渡,比较的点在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提示我们要在整体理解各诗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能读出两首诗的异同之处。这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鉴赏要求。
3.打破名家界限。与江苏卷不同的是,福建卷、浙江卷都考查了非名家的篇目。这其实是两种选题的角度,名家非名篇,让考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名家诗歌风貌;非名家但名篇,让考生能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的考查出发点我认为都是很好的。
4.考查点同中有异。其中,三个省份都考查到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说明这些都是诗歌鉴赏必须要考查的方面。而山东卷考查了景象、形象,福建卷考查了结构,而这些前几年江苏也均有涉及,比如2012年考查了人物形象,2010年考查了分析诗歌的结构脉络等。说明这些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均是不能偏废的重要内容。
四、2015年的备考思考
1.重视教材,强化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好的高考题就是要做到由教材有效地引伸拓展。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都能从《唐诗宋词选读》以及必修教材中找到相关的影子,比如《唐诗宋词选读》中就有杜甫专题和李白专题,那么鉴赏《春日忆李白》时就能联系到两人的关系;学过温庭筠的词,知晓闺怨诗的风格特点,鉴赏《梦江南》时就能准确解读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过《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我们解读《醉眠》就能理解诗中“日长如小年”等等。另外,对常见诗歌的类型要进行归纳复习,掌握各种题材的诗歌特点,比如边塞类、山水田园类、思想怀人类、送别类、羁旅类等,掌握常见意象的特点及含义,明确常见表现技巧的特点及作用等等。
2.重视细读,体味情感。由几个省份的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突出“读懂”是诗歌鉴赏的真正目的,因此,要重视从诗歌章法结构入手,整体把握诗歌的层次思路;从诗歌的语言表征入手,抓住诗歌的意象内涵,品味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江苏卷历来重视引导学生实实在在读诗,实实在在作答,题目问得明确,要求具体,因为没有读懂诗歌光是追求技巧的识记,是没有用处的。
3.重视暗示,高效作答。江苏卷诗歌鉴赏往往在注释、题干等部分有相关提示性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比如,2011年《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了相关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这一注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诗句所描写的是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这样,就可以顺利地解答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同时,题干上面也有相关的暗示,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进行一定的暗示,这已经成为江苏卷的一贯风格。比如今年的第二问“第二首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这道题的题干包括以下信息:首先,范围限制,指令限定为第二首诗;其次,内容限制,体现“隐者”身份;表达限制,必须是作概括性说明,不必展开分析。考生如果掌握这些暗示性要求,得分率自然会提高。
4.关注变化,加强研究。由于山东、福建、浙江等都使用了苏教版,相互之间的比较更能体现出异同点。要注意体裁的多样化趋势,既要把重点放在唐宋诗词上,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元曲。同时,要加强比较鉴赏的研究,善于发现比较的点,注意考点的覆盖面,关注内容、情感、结构、语言、技巧等综合性的考查等。2014年江苏卷第一次采用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比较鉴赏阅读量增大,需要考生捕捉的信息较多,综合检测性较强。纵观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已经有单篇向多篇过渡的趋势,在考点上多关注相同的诗歌意象分析、共同描写对象的鉴赏,或比较相同的诗歌主题,考查的重点主要是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异同,要求考生进行“求同存异、析同辨异”。比如,2014年江苏卷就是对两首相同的寻访友人主题的诗歌进行结句表达效果的比较。
总之,201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已经作了一些“变脸”,我们要准确解读其变化,对试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既要找寻规律,又要注意变化,以策应高三诗歌鉴赏的复习。
(作者:宋东辉,启东市建新中学)
一、2014年试题回顾
休暇日访王侍御不遇
韦应物
九日驱驰一日闲,寻君不遇又空还。
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樵渔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1.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3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领悟能力。要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抓住体现情绪的词语。比如,第一句“闲”而寻访友人,就体现了“乘兴而往”的情绪;第二句“不遇”只得“空还”体现了怅惘之感;第三、四句较为难一些,要抓住“怪”分析,这里的“怪”有一种惊奇之感,有赞叹之情,揭示出友人诗歌风格独特的原因,表现了对友人品性的赞赏。
参考答案:乘兴而往——怅惘不遇——欣赏叹慕。
2.第二首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3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要抓住题干的指令进行分析。第一句从“识者稀”说明这里少有人知晓;第二句“哀猿啼处”实际上是以声衬静,突出所处环境的静谧,说明居住人的隐逸身份;第三句“樵渔”说明居住的人与渔樵为伍,身份显然属于隐者;再从“柴扉”“白石”等说明了居室环境的简陋。
参考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与渔樵为伍;居室简陋。
3.请分别赏析两首诗结句的表达效果。(5分)
答题解析:此题考查诗歌表现技巧的赏析能力。鉴赏表现技巧要首先思考诗句是为了表现什么,再思考为了突出这一点所运用了什么样的手法。比如第一首诗,主要是在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原因,并表达对友人品性的赞美,但是诗句并没有直接说出,而是通过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再比如第二首诗,这是写谁呢?可以理解为诗人,回来被雨打湿,说明他为了访见友人等了好长时间;也可以理解为友人,作者并没有见到友人,因此这属于想象的手法,通过想象展现友人的生活情趣。
参考答案:第一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友人住处环境,揭示其诗歌独特风格的成因,并暗寓对友人品性的赞颂。第二首诗的结句,通过描写诗人不遇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突出访人的执着和情怀的深挚(或:通过想象隐者日暮归来而雨湿衣衫的情景,展示其生活情趣)。
二、江苏近几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比较
年份选诗数量体裁题材作者题量分值考点分布
2011年1唐诗怀亲念友类杜甫310内容、情感、手法、结构
2012年1唐五代词闺怨类温庭筠310内容、形象、手法
2013年1宋诗山水田园类唐庚310内容、情感、语言
2014年2唐诗怀亲念友类韦应物
李商隐311内容、情感、手法
从这张表格的比较可以看出,江苏卷的诗歌鉴赏呈现出以下的几个特点:
1.体裁相对稳定。几年来均为唐宋诗词,篇幅相对较短,12年为小令,只有27字;13年为五言律诗,14年为两首绝句。符合大纲及考试说明要求。文本的材料也趋向于浅易,不为难学生,考查学生在没有资料利用的情况下能否真正读懂。
2.分值有所改变。一直以来,江苏高考诗歌鉴赏均以单独一首诗进行考查,今年进行了突破,改成两首诗,有比较鉴赏的意味;同时,在分值上,由原来的10分增加到11分,这明显是在向全国课标卷的形式转变,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在研究近几年江苏高考试题的同时,还要看到其他省份及全国卷的试题形式。
3.名家作品备受关注。三年内涉及到的作家有温庭筠、唐庚、韦应物、李商隐,但这些名家的名篇没有涉及,而是考查名家非名篇。这一点在2011年考查的杜甫的《春日忆李白》也证明了这一点,这一倾向应引起我们备考者的关注。
4.考点综合性强。题目设置,不仅考查“形象”“语言”“手法”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情感”,还突出了综合方面的考查。比如12年第三问“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结句”,14年的“赏析结句的表达效果”,很多同学不知道从哪里作答,其实是考查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需要从表现手法、内容、情感等进行综合分析。这是考题的新的趋势,需要引起密切关注和认真研究。
5.设问角度有暗示性。江苏高考试题,历来在命题的指向上有所暗示,这种暗示体现了命题人的人文性关怀,也体现出题干表达的严密性。它有效地引导考生养成认真研读题干所指令的范围,明确答题的思维走向,对答题的方法以及答题的分点要求加以限制和暗示。如14年第一问“请简要分析第一首诗中作者情绪的变化过程?”很细心的考生就会看出,这道题有如下几点要求:范围为第一首诗,考查角度是作者的情绪,要有情感的词语,要体现情绪变化的过程。
6.与同学积累有勾连。早在2005年江苏卷考查的《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就考了这样一道题: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这很显然是考查学生的古诗积淀。2014年两首诗歌的考查其实有意识地让学生联想到《访隐者不遇》,这样,解读这两首诗的内容情感就容易了。这说明,在平时的教学中,如何让学生做到知识的前后勾连,如何有意识地唤醒学生的记忆,虽然有时仅是稍加点拨,但这种“信手拈来”的复习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三、使用苏教版教材的省份高考诗歌鉴赏命题特点比较
省份选诗数量体裁作者出题量分值考点分布
山东2宋诗陈与义28景象、形象特点
福建1元曲孙周卿26内容、结构、手法
浙江2唐诗宋诗李端、徐照27内容、手法 江苏2唐诗韦应物、李商隐311内容、情感、手法
相比较江苏省的诗歌鉴赏,其他省份有这样的几个特点值得关注:
1.体裁范围扩大。不局限在唐宋诗词范围,而且涉及到元曲,这说明,在体裁选择上,其他省份自由度更为灵活。
2.注重比较鉴赏。诗歌的数量已经由单篇考查向双篇比较过渡,比较的点在内容、情感、表现技巧等,提示我们要在整体理解各诗的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比较,能读出两首诗的异同之处。这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鉴赏要求。
3.打破名家界限。与江苏卷不同的是,福建卷、浙江卷都考查了非名家的篇目。这其实是两种选题的角度,名家非名篇,让考生更为全面地认识名家诗歌风貌;非名家但名篇,让考生能感受不同作家的不同风格的作品。这样的考查出发点我认为都是很好的。
4.考查点同中有异。其中,三个省份都考查到诗歌的内容、情感、手法,说明这些都是诗歌鉴赏必须要考查的方面。而山东卷考查了景象、形象,福建卷考查了结构,而这些前几年江苏也均有涉及,比如2012年考查了人物形象,2010年考查了分析诗歌的结构脉络等。说明这些在平时的诗歌鉴赏中均是不能偏废的重要内容。
四、2015年的备考思考
1.重视教材,强化积累。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而好的高考题就是要做到由教材有效地引伸拓展。近几年来,江苏高考的诗歌鉴赏都能从《唐诗宋词选读》以及必修教材中找到相关的影子,比如《唐诗宋词选读》中就有杜甫专题和李白专题,那么鉴赏《春日忆李白》时就能联系到两人的关系;学过温庭筠的词,知晓闺怨诗的风格特点,鉴赏《梦江南》时就能准确解读词中主人公的形象特点;学过《逍遥游》中“小年不及大年”,我们解读《醉眠》就能理解诗中“日长如小年”等等。另外,对常见诗歌的类型要进行归纳复习,掌握各种题材的诗歌特点,比如边塞类、山水田园类、思想怀人类、送别类、羁旅类等,掌握常见意象的特点及含义,明确常见表现技巧的特点及作用等等。
2.重视细读,体味情感。由几个省份的诗歌鉴赏题的考查,我们可以看到,命题人越来越注重文本内容的解读,突出“读懂”是诗歌鉴赏的真正目的,因此,要重视从诗歌章法结构入手,整体把握诗歌的层次思路;从诗歌的语言表征入手,抓住诗歌的意象内涵,品味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的表现技巧。江苏卷历来重视引导学生实实在在读诗,实实在在作答,题目问得明确,要求具体,因为没有读懂诗歌光是追求技巧的识记,是没有用处的。
3.重视暗示,高效作答。江苏卷诗歌鉴赏往往在注释、题干等部分有相关提示性信息,这些往往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比如,2011年《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一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命题者提供了相关注释: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这一注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一诗句所描写的是作者和李白各自所在之景。这样,就可以顺利地解答出“表达了双方翘首遥望的思念之情”。同时,题干上面也有相关的暗示,高考命题者往往通过题干给考生的答题方向进行一定的暗示,这已经成为江苏卷的一贯风格。比如今年的第二问“第二首诗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这道题的题干包括以下信息:首先,范围限制,指令限定为第二首诗;其次,内容限制,体现“隐者”身份;表达限制,必须是作概括性说明,不必展开分析。考生如果掌握这些暗示性要求,得分率自然会提高。
4.关注变化,加强研究。由于山东、福建、浙江等都使用了苏教版,相互之间的比较更能体现出异同点。要注意体裁的多样化趋势,既要把重点放在唐宋诗词上,同时也要适当关注元曲。同时,要加强比较鉴赏的研究,善于发现比较的点,注意考点的覆盖面,关注内容、情感、结构、语言、技巧等综合性的考查等。2014年江苏卷第一次采用了两首诗的比较鉴赏,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比较鉴赏阅读量增大,需要考生捕捉的信息较多,综合检测性较强。纵观近十年全国各地高考诗歌鉴赏题,已经有单篇向多篇过渡的趋势,在考点上多关注相同的诗歌意象分析、共同描写对象的鉴赏,或比较相同的诗歌主题,考查的重点主要是表现手法和思想感情的异同,要求考生进行“求同存异、析同辨异”。比如,2014年江苏卷就是对两首相同的寻访友人主题的诗歌进行结句表达效果的比较。
总之,2014年江苏卷诗歌鉴赏已经作了一些“变脸”,我们要准确解读其变化,对试题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分析,既要找寻规律,又要注意变化,以策应高三诗歌鉴赏的复习。
(作者:宋东辉,启东市建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