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的心理是复杂多样的,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模仿能力强,有极大的可塑性。如果教育及时得法,他们就会在身心各方面迅速成长,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相反,由于他们的活泼好动,认识水平较低,教育若不及时得法,他们也很容易步入歧途。因此,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抓好对这一阶段学生的教育和培养,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为此,我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和实践,对寄宿制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和如何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进行探究。
一、 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 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处于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此时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有其内在动因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其实家长还把他们当做“孩子”对待;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独立”行事了,可社会并不认同他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因此,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自然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2. 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差
现阶段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较差,当他们刚转入一所学习形式不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很大一部分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加上多数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在集体生活中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谦让的美德,容易引发同学间的口角与摩擦,因而产生悔恨、恐惧、自责的心理。
3. 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更是深深的内心创伤。
4.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通跟不上
谈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谈心常受场地、时间、师生双方的心态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会与班主任无所不谈”,只有14%的学生“经常找班主任谈心”,有65%的教师不能在一学期内与所任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谈心,有68%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是他们不能经常找学生谈心的原
因。这样就会导致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因为不能及时有效地疏导而出现许多问题生。
二、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比如,可以开展如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也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还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2. 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对于“放任型”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为他们创造温暖的大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爱出发,从严要求。爱要爱得广阔无私,深如父母,细如雨润,严要严而有格、有恒、有方。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实行“棍棒”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在生活、学习上的关心爱护。
3.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教师应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互通信息。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同家长的及时联系,反馈信息。与家长沟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具体家庭具体对待。要讲究工作艺术,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和家长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如实反映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防止学生家长的“棍棒教育”。这样,既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防止学生重新犯错误或“破罐子破摔”思想的产生。
4. 消除疑惧心理和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心理失调的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同学们存有戒心和敌意,对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教育者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与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地对待他们,真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教育工作,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吻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经常对照教师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尽力使二者一致起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东省交通技术学院)
一、 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1. 青春期的心理困扰
处于青春期前后的中学生,面临生理心理矛盾冲突的急剧发展。此时学生产生一些心理问题是有其内在动因的。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是“大人”了,其实家长还把他们当做“孩子”对待;他们觉得自己可以“独立”行事了,可社会并不认同他们具备了独立的能力。因此,由于学生生理、心理和家庭、社会环境的影响,青少年自然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困扰。
2. 学生的环境适应力差
现阶段学生的家庭经济条件相对优越,学生自理、自立的能力较差,当他们刚转入一所学习形式不同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后,很大一部分学生感到不知所措。生活环境的不适应,引发了许多心理问题。加上多数学生在家里娇生惯养,养成了唯我独尊的思想意识,在集体生活中无法理解他人的感受,缺乏宽容、谦让的美德,容易引发同学间的口角与摩擦,因而产生悔恨、恐惧、自责的心理。
3. 家庭教育环境不良
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更是深深的内心创伤。
4. 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疏通跟不上
谈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常用的一种教育形式,对及时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但谈心常受场地、时间、师生双方的心态等多种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常常会使效果大打折扣。据笔者不完全调查显示:只有10%的学生“会与班主任无所不谈”,只有14%的学生“经常找班主任谈心”,有65%的教师不能在一学期内与所任班级的每一位学生进行一次谈心,有68%的教师认为“没有时间和精力”是他们不能经常找学生谈心的原
因。这样就会导致当学生出现心理问题时,因为不能及时有效地疏导而出现许多问题生。
二、 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对策
1. 学校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要针对学生面临的各种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进行释难解惑,提供调适方法,使他们取得心理平衡,防止产生偏差心理。比如,可以开展如下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让学生从多角度、多场合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辅导课,进行普及心理学常识的教育;也可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打开心灵窗户说“悄悄话”的活动,因为同龄人通过互相倾诉、互相沟通、共同分忧,极易达到心理疏通的目的;还可家校联手开展心理辅导,学校应利用家长会这个渠道作些宣传,让家长也对心理辅导有所了解,并协助学校开展工作。
2. 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对学生充满爱是教育好学生的重要前提,对学生严格要求是教师教育好学生的关键。对于“放任型”的学生,则需要教师对他们施以“母爱”教育来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为他们创造温暖的大家庭氛围,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从爱出发,从严要求。爱要爱得广阔无私,深如父母,细如雨润,严要严而有格、有恒、有方。对学生中出现的不良现象,不能讽刺挖苦,更不能实行“棍棒”教育,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哪怕是一点点成绩也要抓住时机给予肯定和表扬。寄宿制学校的学生远离父母,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在生活、学习上的关心爱护。
3.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教师应该通过定期召开家长会、电话联系、家访等形式,与学生家长沟通情况,互通信息。对于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更应该加强同家长的及时联系,反馈信息。与家长沟通时既要实事求是,又要具体家庭具体对待。要讲究工作艺术,目的不是告状,而是和家长互通信息,了解情况,如实反映学生的优点和缺点,防止学生家长的“棍棒教育”。这样,既能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又能防止学生重新犯错误或“破罐子破摔”思想的产生。
4. 消除疑惧心理和改善师生间的人际关系
心理失调的学生,往往对教师和同学们存有戒心和敌意,对教育采取沉默回避或粗暴的态度。教育者必须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改善师生之间的关系。因此,教育者必须要想方设法找到与他们之间的共同语言,并逐步建立友好感情,获得他们的信任,使他们真正感到教师的真心实意。另一方面,还要教育全体同学正确地对待他们,真心地帮助他们,使他们体会到集体的温暖和友谊,从而愿意在教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改正错误。
教育工作,特别是寄宿制学校的教育工作是一项感化学生心灵的工作。教育内容的确定和教学方法的选择,都必须认真考虑并吻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只有把握学生的心理脉搏,才能有的放矢地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教师要经常对照教师角色应具有的心理和行为模式,主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表现,尽力使二者一致起来以适应工作的需要,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山东省交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