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语文实践活动的理论依据
新课标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下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我校学生在学习完《花的话》后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鲜花零距离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查找鲜花的种类、地域特征、季节特征、鲜花的培育知识、统计各种数据、设计表格、记录花期、向全班宣讲等,小组成员全体参与了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如学生在“与鲜花零距离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采访学校领导和咨询生物教师,探讨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就是“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最好锻炼。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学习成果,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三、语文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材上和课程标准中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与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是在课堂上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答案或模式,导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更应该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
2、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课本作参照,学起来很少走弯路,很容易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语文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犯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
四、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方式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验学习”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
2).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一种狭义的体验学习,一般主要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性活动。这种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和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过程,因此:
1).探索学习是从抽象的科学结论和知识的接受转向通过具体的探讨,获得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而不是以获得或证实某个结果为目的的。
2).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个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即伴随着失败,因此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依据。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使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以学习和研究某个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主要可应用这一方法。
1).解决问题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例如学生对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调查活动就是如此。
2).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接受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采用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的活动。
3).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
五、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论文、演讲……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创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语文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种评价内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成果是较差的,或者是失败的,但过程对他们却是成功的,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因而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也可能有的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非常精彩,但他们的收获未必最大。
“生活处处有语文”,利用语文实践这一契机,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回生活中去,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师提出挑战,呼唤综合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即自觉更新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一起“享受语文教学,快乐教学工作”。
新课标第一部分课程的基本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下有这样一段话:“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不能整天把青少年禁锢在书本上和屋子里,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野、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认真贯彻执行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新课程标准》
二、语文实践活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恩格斯说过“从事实践活动是能力发展的基本途径”。语文实践活动提供的舞台要比语文课堂空间广阔的多,失败的经验与成功的经验,尝试的机会和探索的机会要丰富的多。它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1、养成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
无论是采取个人活动还是小组活动的形式,在活动中每个人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为了履行责任,必须要依靠自己的头脑和身体,自主地思考和行动。例如我校学生在学习完《花的话》后进行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鲜花零距离对话”中,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查找鲜花的种类、地域特征、季节特征、鲜花的培育知识、统计各种数据、设计表格、记录花期、向全班宣讲等,小组成员全体参与了实践活动。
2、人际交往能力
活动以小组或集体的形式进行,人际交往的机会要比课堂上充分,即使是个人活动,也需要学生不断同他人进行交流,这些交往是多方面的又是多层次的,学生在其中可以学习如何与他人进行思想交流,例如接受别人意见、坚持自己观点、吸收他人思想中合理成分以修正自己的思想,学习与人合作;如请人帮助、给人帮助、相互帮助与共同合作等,如学生在“与鲜花零距离对话”的语文实践活动中,采访学校领导和咨询生物教师,探讨校园绿化、美化工作,就是“使学生具有文明和谐地进行人际交流的素养”的最好锻炼。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在把自己的思想用语言表达出来之前,还没有把它潜在的学习变为可同自己或别人交流的思维活动。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向全班同学宣讲自己的或本组的学习成果,就使自己的思维活动得到发展,并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
三、语文实践活动对教师的要求
1、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经常探索的过程
语文实践活动的题目是开放性的,在教材上和课程标准中目前还没有现成的模式与评价标准。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任务的完成、学习成果的展示,都要靠学生自己的努力才能达到。在整个过程中,教师只是顾问、指导者,而不是操作者。学生可能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不断的设想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的探索是在课堂上很少见的。教师不要事先准备出答案或模式,导致禁锢了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更应该关注“过程与方法”这个维度。
2、语文实践活动是一个反复尝试的过程
与课堂教学不同的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有一个共同的课本作参照,学起来很少走弯路,很容易达到学习目标,完成学习任务。而语文实践活动却不同,科学真理、正确结论要靠学生自己去获得,因此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为进行反复的尝试。语文实践活动不仅允许学生走弯路,允许犯错误,而且必定要走弯路,必定要犯错误,学生只有经过一次次的失败才能得到成功。
四、语文实践活动的四种方式
1、体验学习
“体验学习”是一种基于学习者自身的活动体验,获得感性认识的学习过程。“体验学习”作为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学校教育中越来越受到重视。“体验学习”的特点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1).体验是对某些具体事物或情境的体验。
2).体验不是仅仅停留在活动的过程中,它必须伴随着某种活动结果。
2、探索学习
探索学习是一种狭义的体验学习,一般主要指学科领域内的探索性活动。这种学习重要的不是学习和记忆科学的结论,而是探讨和把握获得科学结果的方法和过程,因此:
1).探索学习是从抽象的科学结论和知识的接受转向通过具体的探讨,获得体验科学研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的学习,而不是以获得或证实某个结果为目的的。
2).探索学习的本质在于探索,而不是某个固定过程、方式的重复和再现。探索即伴随着失败,因此探索学习也是体验失败的学习。最终结果的有无,正确与否,不是评价活动是否成功的依据。
3、解决问题学习
解决问题学习使学生直接面临实际问题,以学习和研究某个问题为中心的活动方式。对社会问题的研究和学习主要可应用这一方法。
1).解决问题学习,其目的在于使学生在寻求解决或解释某个具体的社会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综合地、关联地、切合实际地分析和思考问题,掌握一般方法,形成关心社会的态度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行为方式。例如学生对垃圾与我们的生活环境的调查活动就是如此。
2).解决问题学习不是按照某种固有的体系、顺序、接受和记忆知识的学习,而是针对社会生活中的某种现象或事实,通过提出问题、采用查找资料、访问调查、自行探讨解决和解释问题的方式和途径进行的活动。
3).解决问题学习的基础是每个人对社会生活的观察和体验,个人的生活经历及体验的多样性即构成了对于问题分析的角度和所寻求的解决方式的不同。
五、语文实践活动的评价
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是完成报告、论文、演讲……为形式的作品。尽管完成这些任务所涉及的事物和所需要的知识绝大多数是在人类历史上已知知识经验的范畴之内,但是却需要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获得,他们要直接与活动对象接触、打交道,要自己寻找、发现结论,要自己动手去设计、创作……通向最终结果的道路要靠自己一步步地走过,在这样的过程中丰富知识、积累经验,增长才干、提高智慧。所以将评价、总结学生实践活动的标准局限在“作品”上,就完全背离了语文实践活动的特征和目的。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所体验、感受、经历、收获的一切,应该是我们所关注的。但是,成果也是重要的一种评价内容。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个人或一个小组的成果是较差的,或者是失败的,但过程对他们却是成功的,锻炼了能力、积累了经验、增长了见识,因而教师要认真对学生加以观察。也可能有的个人或小组的成果非常精彩,但他们的收获未必最大。
“生活处处有语文”,利用语文实践这一契机,使学生从生活中学习语文,然后将语文运用回生活中去,这也就达到了学生学习语文的最根本目标。因此,语文实践活动对语文教师提出挑战,呼唤综合型教师、创新型教师,即自觉更新知识结构,逐步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对课程的整合能力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这样,教师和学生就可以在语文实践活动中,一起“享受语文教学,快乐教学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