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训练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影响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7561014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课改的不断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被教师们重视和运用,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教师将课堂教学放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中去教学,构建一个全新的教学体系,提高我国小学生对基础语言文化的学习能力,充分展现我国语言文化的魅力。虽然小学阶段的学生的理解能力还不够,但是他们的思维非常活跃,富有想象力,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创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可以通过朗读的方式引入教材内容中,使学生更好地与课文进行交流,从而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一、朗读训练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有助于学生扩散思维。朱熹曾说过读书有三到,心到、眼到和口到。朗读时眼要看、心要向、口要动,其中用心是最重要的。要发散学生的扩散性思维和想象力,就必须要朗读,这样学生能更好地在脑海中想象课文中涉及的画面,并且充分发挥其想象力,将自己置身到情景中,从而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样学生很容易进入作者的情感世界。当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时,学生必定会对其进行思考,在思考中学生的思维会得到扩散,其创造性思维也逐步培养起来。朗读时通过不同的语速,学生会感受到心中人物心理变化,如《小珊迪》一文中,很多关于小珊迪内心情感变化的细节描写,学生在阅读中能感受到小珊迪的哀求、无助的处地。这样学生就会将自己的生活与小珊迪的进行对比,发现自己生活中的幸福,从而懂得珍惜,达到教学效果。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朗读是表达的基础,在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关于优美风景和人物细节的描写,学生只有通过不断的朗读,才能掌握和运用文中优美的词汇和句子,在写作和日常交流中就不会缺乏素材。学生积累的知识越来越多,其表达能力就会越来越强,在朗读中既能锻炼学生自信心,还能增强学生语言知识,在实际交流中能更加准确地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不仅如此,朗读是培养学生语感的有效途径,在朗读中,学生逐步形成一种语感,这种语感的形成对写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因此,朗读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的内容,要积极开展朗读训练,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
  二、小学语文教学有效开展朗读训练的方法
  1、制定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教师要分阶段开展朗读训练,一般一篇课文可以分为初读、复读和再读,第一次读的时候不需要带着问题,只需要学生了解一下文章在写什么;复读阶段就需要带着简单的问题去阅读,教师可以让学生思考整篇文章的写作特点和写作手法,掌握文章的大体结构,对文章进行分段;再读就是对文章反复的阅读,这个阶段学生已经掌握文章的基本信息和结构,学生可以通过反复朗读获得新的知识和体会,并且积累优美的字、词和句。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有很多优美的写山写水的句子,很值得学生学习和掌握,如“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样优美又具有排比结构的句子值得积累,学生通过朗读积累,将其运用到写作中,必定能提升其写作水平。
  2、多样化朗读训练形式。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为教师开展朗读训练提供很多教学工具,如视频、录音带以及图片等,这些都是很好的朗读训练形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录音带引入到课本中,录音带中标准的语速和语调对培养学生朗读能力有很重要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可以采取整句跟读的方法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如在《狼牙上五壮士》一文中,有一段“狼牙山上响起了他们壮烈豪迈的口号声:‘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dǎng)万岁!’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壮士们的革命精神,他们对革命的坚定决心,录像带中标准的读法,特别能展现壮士们的精神面貌,让学生感受到他们斗志昂扬的精神,不断激励自己成长。同时还可以采用视频教学方法,尤其是具有画面美感的文章,如《秋天》一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走在秋天,头顶有明丽的阳光照耀;捡一片黄叶悄悄地珍藏,秋天永远会向我们微笑。”,通过视频将一副美丽的秋天展现在学生眼前,既能听到也能看到,这种教学形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朗读训练法。
  教师要合理运用这些教学工具,在课堂上可以使用录音机录音,选取课文中的段落,在学生朗读时用录音机录下来,然后由学生和教师一起点评,比如语速、语调是否能准确表达作者的情感,学生接受教师指导后再读。教师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中的实际情况,让学生想象自己遇到喜欢的东西是什么反应,遇到不喜欢的又是什么反应,这样学生便能更加准确的表达出真情实感。这样的训练方式能促进集体学习,学生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的朗读能力直接关系着整个语文教学实践活动的效果,因此,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小学语文教师要抓住学生心理活动特点,加强对学生朗读能力的训练,在日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教材内容通过录音带或者短片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生还会跟风膜拜着学习录音带中的读法,逐步让学生喜爱朗读,通过大量的朗读训练提升自己的朗读能力,实现小学语文教学的目标,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
其他文献
纵观整个吴江的一些学校,目前很多学生小学临毕业还是“二指禅”,更何况是一些刚接触计算机的小朋友了,为了实现“盲打”,必须要练就正确快速的键盘指法,这对小学生而肓并非易事,那么我们老师作为引路人如何来提高小学生的中英文键盘输入速度呢?而且是建立在让他们乐学易学的基础上,我想这个问题值得所有的信息技术老师深思。我根据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觉得主要是以下几点原因造成的:  一、缺少喜欢打字的兴趣和动机。 
强调个性发展,注重个性教育是当代世界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学生的习作过程是学生个性学习和创造活动的过程,是极具个性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从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看,习作是学生最直接的个性化创造实践活动。一篇习作就是极具个性特征的精神产品。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作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发展健康的个性,尊重作文的本质特征,采取个性化习作训练的教学策略,是作文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必由之路。  一、以人为本,循
既然学生来到了学校,他们的学习就已经开始了。于是教师对孩子的影响也随之产生了。这学习显然不仅仅在学科课堂,课间、晨会、出操、升旗仪式等等,都可以成为孩子的课堂,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也都可以成为课堂。学生走进校园,就已经徜徉在美丽的课堂里了。作为班主任,更要有效利用这些没有固定时间、没有固定地点,没有预设授课内容的课堂,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在这些特别的课堂里,作为班主任:该告诉学生什么呢?  一、要告诉学
一、现象  一次阅卷时的困惑  一次期末测试,教师进行统一阅卷,在批阅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估算时,大家出现了一点争议,即如460÷6≈有教师认为75也对。这个答案是否合理,也许很难单凭这个数据来下定论。  一次练习题的争论  “实验小学的阶梯教室共有32排,每排有28个座位。如果有750名教师参加听课活动,能坐得下吗?请用算式说明。”在解答这题时,学生只学过二位数乘二位数的口算与估算,但题目没有明确
一、问题的提出  良好的科学教育是为培养科技人才和提高民族科学素质,幼儿阶段的科学教育则是科学素质的启蒙教师。也就是说,幼儿科学教育的实质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或为幼儿创设条件提供物质材料和机会,以不同的组织形式,在不同的场合给予不同程度的指导。幼儿在有目的有计划的学科学和自由探究活动中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掌握学科学的方法、探究的能力,发展幼儿的智力技能,培养良好的科学态度的过
在执教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最后一课“用纸造一座桥”时,全班48名学生分8组,在规定的时间内7个组完成了任务,有的造成了拉索桥,有的造成了拱桥,有的造成了平板桥,分别运用到了瓦楞形、圆形、三角形、拱形等结构。在小结时,有个孩子说:“老师,我们这儿竹子这么多,用竹子代替报纸造桥一定更牢固。”我一愣,是啊,何不利用身边的资源,让孩子去尝试去创作呢?  【活动描述】  我把参加活动的学生分成两组,一组负
陶行知先生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在近几年的英语教学过程中我也努力尝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下是我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认真预习,培养学生自学的习惯  (一)以旧带新预习单词,让学生找到预习最简单的方式  小学英语课本简单的说就是学习单词和课文两部分。例如四年级,单词通常有六至八个,其中一半是在三年级的书中出现过的二会单词。看到这个特点,我就在学生预习之前给学生
春节里的一天,我和爸爸妈妈在小区通告牌上看见一则通知:明天晚上6点到9点停电停水。于是,爸爸妈妈未雨绸缪(chóu móu),各自准备起来:妈妈负责储(chǔ)水,一共储了两桶;爸爸找出所有充电宝充电,保证停电的时候要用的电子设备电量够用。我想:“组织一个小派对一定很好玩。”因此,我也悄悄准备了起来。  小区其他人家有些也行动起来了,還有一些人无动于衷(zhōng),我真想提醒他们啊!  时间过得
未成年人面临着学习上的巨大压力,高空拓展项目不仅能让他们释放压力,更能通过活动使心理变得强大,激发个人潜能,学会正确面对困境,积极处理危机,面对挑战不言放弃、勇于开拓;可以训练学生的挑战自我、克服心理障碍,学会用平常心对待新的、严峻的挑战,树立“我必行”的观念,让他们学会突破,经历内心的冲击,可以完成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解自己的能力和存在的价值,使学生重新认识自我。同时体会同伴的鼓励与激励并认
如何让孩子想学、会学、乐学,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能力,一直是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近年,我们数学教研组开展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我们认为,“要想教得好,学得好,就必须做得好。”具体地说就是要引导学生观察、模仿、实验、操作,用心去体验数学,在参与学习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和积极的认知态度,提高数学的综合素养。  一、“做”数学——数学课洋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