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对和解法在治疗心脏病术后发热中的护理应用效果进行探讨与分析。方法:本研究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病患者在术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发热症状,因此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不明显,而和解法护理在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通过对机体失调进行调节来达到去除热邪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
关键词:和解法;心脏病术后发热;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心脏病手术通常是在非生理状态下实施的,如体外循环、全麻以及低温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生理功能,并且会影响其全身内环境,以此引发发热等合并症,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发热持续不退的还是屡见不鲜[1]。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中24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51—86岁,平均年龄是(63.4±5.1)岁,心脏病病程在2.4—19.8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7±2.5)年,在术后6—15d出现发热症状;B组患者中26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9—83岁,平均年龄是(61.4±6.3)岁,心脏病病程在2.2—20.3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3±2.2)年,在术后6—13d出现发热症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热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具体如下:(1)调和降温。心脏病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的主要因素为低温麻醉所造成的反跳性高热;体外循环的低压灌注收缩了骨骼肌以及外周血管,外周血管在手术之后的短时间中仍处于收缩状态,若在大血管部位(如腹股沟)实施降温达不到理想效果。通过背部体表降温可起到有效散热的作用,并且不会出现由于酒精擦浴、冰水灌肠以及头部冰敷而引发的皮肤损伤和腹泻等副作用,能够起到调和降温的作用[2]。 (2)平卧位降温。对于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来说,采取平卧位降温能够防止长时间侧卧位裸露背部而对胸骨伤口愈合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有效护理多条管道。(3)监测肛温。肛温最接近内脏器温度,心脏病术后12h当中,肛温若达到38℃要实施冷敷降温[3]。对肛温测量的时间为30-60min/次。此类患者有着较高的体温中枢调定点,再加上低温体外循环的影响,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绀、触之冰凉的症状,而定时监测肛温,并通过胸内心脏按摩以及冰生理盐水冲洗心脏外表,可取得显著效果。
1.3 疗效评判标准 非常满意:经过我院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存在复发的情况,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明显,超过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不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低于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式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对本次所抽取的我院治疗的40例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和温度反跳率对比 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在心脏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是发热,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术后3—5d即能自行消退,有的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持续1—2周,严重的可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4]中最为常见。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淤血吸收、免疫反应性心包切开综合征、损伤以及外感等,反而感染引发的发热数量较少。
在心脏病术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是临床主要表现,同时也有发热,汗出恶风以及精神乏力者。而引发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就是机体处于多系统不协调状态[5]。体内水分大量缺乏是心脏病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在20岁以内的患者中较高,主要因素为:年幼患者手术之前在全麻之前要禁食水4-6h,进食水的时间要在清醒之后进行;年幼患者有着较长的术程以及较多的失血失液;手术之后难以配合,对床上排便不习惯而拒绝饮水。以上因素就造成患者体内缺乏大量水分,以此引发发热情况。通过和解法中的调和降温、平卧位降温以及检测肛温等护理,可显著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以此使病程进展得到了延缓,另外,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除了表现出阴虚火旺之外,还能够探寻到某些兼证,要随症辩证护理[6],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病患者在术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发热症状,因此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不明显,而和解法护理在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通过对机体失调进行调节来达到去除热邪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大沩,许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52例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5(02):273-274.
[2] 汶晓东,许峰.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发热的原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37-1039.
[3] 朱黎红,张卫华.和解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三则[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4):285-287.
[4] 张丽萍,张曼,陈友友,等.情志病治法方药的古医案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04):508-510.
[5]鲁昕,翁习生,金今,林进,钱文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特点及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13(06):501-504.
[6]罗虎.脾切除术后发热与肝脏功能的关系(附52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9,20(1):173-174.
关键词:和解法;心脏病术后发热;应用效果
一般而言,心脏病手术通常是在非生理状态下实施的,如体外循环、全麻以及低温等,会在一定程度上干扰患者的生理功能,并且会影响其全身内环境,以此引发发热等合并症,若处理不及时会造成严重后果。临床上的常规护理尽管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发热持续不退的还是屡见不鲜[1]。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资料源自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74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A组患者中24例男性,13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51—86岁,平均年龄是(63.4±5.1)岁,心脏病病程在2.4—19.8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7±2.5)年,在术后6—15d出现发热症状;B组患者中26例男性,11例女性,患者年龄段是49—83岁,平均年龄是(61.4±6.3)岁,心脏病病程在2.2—20.3年之间,平均病程是(9.3±2.2)年,在术后6—13d出现发热症状。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发热时间等一般资料进行对比与分析,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具备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具体如下:(1)调和降温。心脏病患者在术后出现发热的主要因素为低温麻醉所造成的反跳性高热;体外循环的低压灌注收缩了骨骼肌以及外周血管,外周血管在手术之后的短时间中仍处于收缩状态,若在大血管部位(如腹股沟)实施降温达不到理想效果。通过背部体表降温可起到有效散热的作用,并且不会出现由于酒精擦浴、冰水灌肠以及头部冰敷而引发的皮肤损伤和腹泻等副作用,能够起到调和降温的作用[2]。 (2)平卧位降温。对于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来说,采取平卧位降温能够防止长时间侧卧位裸露背部而对胸骨伤口愈合造成影响,同时又可以有效护理多条管道。(3)监测肛温。肛温最接近内脏器温度,心脏病术后12h当中,肛温若达到38℃要实施冷敷降温[3]。对肛温测量的时间为30-60min/次。此类患者有着较高的体温中枢调定点,再加上低温体外循环的影响,通常会出现皮肤发绀、触之冰凉的症状,而定时监测肛温,并通过胸内心脏按摩以及冰生理盐水冲洗心脏外表,可取得显著效果。
1.3 疗效评判标准 非常满意:经过我院治疗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且不存在复发的情况,患者主要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明显,超过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得到明显减轻;不满意:患者经过治疗后,体温下降低于1℃,且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无变化。
1.4 统计学方式 对本次分析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资料进行统计时需要使用到SPSS16.0软件,计量资料使用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进行检验,存在明显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效果对比 对本次所抽取的我院治疗的40例复发翼状胬肉患者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和温度反跳率对比 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细情况见表2:
3 讨论
在心脏病术后,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是发热,一般情况下,在患者术后3—5d即能自行消退,有的患者的发热症状可持续1—2周,严重的可持续更长的一段时间,尤其是风湿性心脏病瓣膜替换术[4]中最为常见。对发热的病因进行探究,主要有以下几种:淤血吸收、免疫反应性心包切开综合征、损伤以及外感等,反而感染引发的发热数量较少。
在心脏病术后非常容易出现发热症状,寒热往来,口苦咽干是临床主要表现,同时也有发热,汗出恶风以及精神乏力者。而引发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就是机体处于多系统不协调状态[5]。体内水分大量缺乏是心脏病术后发热的主要因素,其发生率在20岁以内的患者中较高,主要因素为:年幼患者手术之前在全麻之前要禁食水4-6h,进食水的时间要在清醒之后进行;年幼患者有着较长的术程以及较多的失血失液;手术之后难以配合,对床上排便不习惯而拒绝饮水。以上因素就造成患者体内缺乏大量水分,以此引发发热情况。通过和解法中的调和降温、平卧位降温以及检测肛温等护理,可显著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的作用,以此使病程进展得到了延缓,另外,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除了表现出阴虚火旺之外,还能够探寻到某些兼证,要随症辩证护理[6],有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相应护理。
在本次探究过程中,笔者共纳入研究对象74例,均为我院在2013年1月到2014年1月收治的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在患者自愿的基础上依照双色球的方式随机分为两组:A组与B组,其中B组使用常规护理方法进行护理,A组使用和解法进行护理,对两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观察与对比。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经过护理后,A组患者的满意度为97.3%,B组患者的满意度为73%,存在较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和温度反跳率上,A组分别为2.7%和8.1%,B组分别是18.9%和21.6%,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心脏病患者在术后会不可避免的出现术后发热症状,因此常规护理方法的效果不明显,而和解法护理在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不仅有效提高了心脏病术后发热患者的护理效果,而且能够通过对机体失调进行调节来达到去除热邪和促进康复的目的,有着重要的临床护理价值,值得在临床护理中进行大范围的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吕大沩,许滔.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发热52例的回顾性分析[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15(02):273-274.
[2] 汶晓东,许峰.体外循环下心脏术后发热的原因[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26(13):1037-1039.
[3] 朱黎红,张卫华.和解法治疗复发性口腔溃疡验案三则[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3,(04):285-287.
[4] 张丽萍,张曼,陈友友,等.情志病治法方药的古医案研究[J].中医学报,2011,26(04):508-510.
[5]鲁昕,翁习生,金今,林进,钱文伟.人工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热特点及趋势的相关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外科,2013,13(06):501-504.
[6]罗虎.脾切除术后发热与肝脏功能的关系(附52例报告)[J].海南医学,2009,20(1):173-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