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笔者从自己不经意的一项预习设计,受到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实践中进行了思考,发觉课前善待预习,可以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育教学效果会更好。
【关键词】预习 主动 效果
一次教学科普小品文《夜晚的实验》(国标版六年级下第12课),想到学生对熟读课文并质疑一类的预习,完成总不够理想时,我便一改以往的做法,把一张印有实验次数、实验猜想、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空白表格发给了学生,要求学生回家进一步预习课文《夜晚的实验》,并思考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他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呢?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二天,教学得心应手多了。我先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请学生齐读后,让学生思考:产生了这个好奇之后,斯帕拉杰就开始了实验,实验了几次?(四次),接着教师追问:这四次实验地进行情况怎样呢?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昨晚发放的表格(出示表格),结合自己的预习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们积极举手,我分别从好、良好、一般以及一般偏下的学生中各选一人,让他们谈了自己预习所整理完成的表格信息。学生总体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内容,填入表格,于是我进行了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既然是填写表格,那么大家从课文中找出的那些长长的句子是不是该“瘦瘦身”呢?下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对表格所填内容进行浓缩与概括,尝试用一个关键词填进相应的空格,看谁脑子转得快,想得好?一时间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再读再悟中。一会儿就似乎有了答案。先请一个学生说说,他自信满怀地说道:第1次实验的猜想是:靠眼睛飞行,过程是:堵住眼睛,结果:轻盈敏捷。感觉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可是他刚说完,马上有学生举手,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堵住眼睛”我看用“蒙住眼睛”更准确些。我点点头,接着又有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我看两个字“蒙眼”更精辟。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露出惊讶的赞叹,我顺势小结道:恩,看来大家概括一个比一个精辟了,那我们一起看黑板,把刚才概括的关键词“蒙眼”填入空格。接着我鼓励学生说: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呢?把你深思熟虑所精辟概括的词语先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板书,最后集体对照板书评议,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生完成表格,了解了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和结论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四次实验有什么区别吗?学生概括出:有详有略。我说:对的,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能具体说说详细在哪里呢?在学生充分自由讨论、交流和补充后再集体朗读感悟一下。接着我说:其他的三次呢?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像第一次那样选择其他的一次实验写具体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静下心来,认真动笔。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感觉善待预习: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熟读精思,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倒不陌生,经常布置,第一课时的预习,学生有看得见的预习成果如课后生字的描红、生字新词的书写、组词、课文段落的划分等,所以学生预习情况还好,而第二课时的预习它往往侧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与精思,不易有看得见的成果,不少学生甚至家长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口头作业尤其是语文思考题不算作业。这种意识下学生对预习往往马虎应付甚至根本不预习或假预习。而本次预习,我做到了既有明确的要求更有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表格,在要求和表格的引导下,学生必然要有目的、有安排地熟读课文,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表格。这样的预习,学生当然要真正参与了,长期下去,便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有利于落实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情况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自己预习时的探究结果,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相互反驳中明确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写的实践,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足够的时间,所以在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时,更显得如鱼得水,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他们的自主阅读、口头表达、概括整理等等各项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三、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有了预习的落实,整节课,教师只是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来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和引申。这样课文内容学习透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能力训练也达到了,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天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想想之前总为学生课前不能好好预习而烦恼,总为他们不能好好围绕课文去熟读精思而烦恼,总为课堂上中等生后进生参与面不广或参与效果不理想烦恼,总为课堂上学生静心练笔时间不够而写得仓促烦恼……而这节课却让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方向。
(作者单位: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编辑/游嘉宜
【关键词】预习 主动 效果
一次教学科普小品文《夜晚的实验》(国标版六年级下第12课),想到学生对熟读课文并质疑一类的预习,完成总不够理想时,我便一改以往的做法,把一张印有实验次数、实验猜想、实验过程、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的空白表格发给了学生,要求学生回家进一步预习课文《夜晚的实验》,并思考斯帕拉捷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结论分别是什么?他为什么能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呢?完成表格的填写。
第二天,教学得心应手多了。我先出示:“蝙蝠凭什么特殊的本领在夜空中自由自在地飞行呢?”请学生齐读后,让学生思考:产生了这个好奇之后,斯帕拉杰就开始了实验,实验了几次?(四次),接着教师追问:这四次实验地进行情况怎样呢?结果如何?下面请同学们打开昨晚发放的表格(出示表格),结合自己的预习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学生们积极举手,我分别从好、良好、一般以及一般偏下的学生中各选一人,让他们谈了自己预习所整理完成的表格信息。学生总体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内容,填入表格,于是我进行了总结:刚才同学们都谈得很好,既然是填写表格,那么大家从课文中找出的那些长长的句子是不是该“瘦瘦身”呢?下面请你结合课文内容,对表格所填内容进行浓缩与概括,尝试用一个关键词填进相应的空格,看谁脑子转得快,想得好?一时间学生们纷纷投入到再读再悟中。一会儿就似乎有了答案。先请一个学生说说,他自信满怀地说道:第1次实验的猜想是:靠眼睛飞行,过程是:堵住眼睛,结果:轻盈敏捷。感觉学生已经有了思考,可是他刚说完,马上有学生举手,另一个学生补充道:“堵住眼睛”我看用“蒙住眼睛”更准确些。我点点头,接着又有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我看两个字“蒙眼”更精辟。当时其他学生都纷纷露出惊讶的赞叹,我顺势小结道:恩,看来大家概括一个比一个精辟了,那我们一起看黑板,把刚才概括的关键词“蒙眼”填入空格。接着我鼓励学生说:第二次、第三次以及第四次呢?把你深思熟虑所精辟概括的词语先和同桌先交流一下吧。在学生自由交流、讨论的基础上再请一学生到黑板上完成板书,最后集体对照板书评议,完善自己的预习成果。
在学生完成表格,了解了四次实验的猜想、过程、结果和结论后,我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这四次实验有什么区别吗?学生概括出:有详有略。我说:对的,哪一次写得最详细呢?请你读读(课文的第3自然段)能具体说说详细在哪里呢?在学生充分自由讨论、交流和补充后再集体朗读感悟一下。接着我说:其他的三次呢?你能不能展开想象,像第一次那样选择其他的一次实验写具体呢?学生个个兴致勃勃,静下心来,认真动笔。
课后我认真进行了思考,感觉善待预习:
一、有利于引导学生真正熟读精思,养成预习习惯
预习倒不陌生,经常布置,第一课时的预习,学生有看得见的预习成果如课后生字的描红、生字新词的书写、组词、课文段落的划分等,所以学生预习情况还好,而第二课时的预习它往往侧重于学生对课文的熟读与精思,不易有看得见的成果,不少学生甚至家长都普遍存在这样一个认识误区:认为口头作业尤其是语文思考题不算作业。这种意识下学生对预习往往马虎应付甚至根本不预习或假预习。而本次预习,我做到了既有明确的要求更有让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表格,在要求和表格的引导下,学生必然要有目的、有安排地熟读课文,并进一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完成表格。这样的预习,学生当然要真正参与了,长期下去,便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有利于落实语言训练,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
从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情况看,课堂上大部分时间是我和孩子们在交流他们自己预习时的探究结果,因为有了充足的准备,大家纷纷各抒己见,在相互补充中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相互反驳中明确自己的观点。特别是写的实践,学生因为有了充分的阅读和足够的时间,所以在凭借教材这个例子来进行恰当的、巧妙的语言实践时,更显得如鱼得水,他们在实践中内化语言、运用语言,与此同时,他们的自主阅读、口头表达、概括整理等等各项语文能力都得到了实实在在的训练。
三、有利教师主导、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真正实现自主学习
有了预习的落实,整节课,教师只是根据学生交流、讨论的情况来及时进行总结、点拨和引申。这样课文内容学习透彻了、课堂气氛也活跃了、能力训练也达到了,课堂真的成了学生的天下,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教育教学的效果可想而知。
想想之前总为学生课前不能好好预习而烦恼,总为他们不能好好围绕课文去熟读精思而烦恼,总为课堂上中等生后进生参与面不广或参与效果不理想烦恼,总为课堂上学生静心练笔时间不够而写得仓促烦恼……而这节课却让我似乎找到了一些方向。
(作者单位:姜堰市里华中心小学)
编辑/游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