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今天,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给我们教师带来了机遇,同时也让教师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教师必须要用新的理念、新的教法去面对新课程的实施,而不是一如既往地沿用原有的、循规蹈矩的教学方式,那样的话,新课程改革就将是低效的甚至是失败的,基于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去适应新课程的要求,必须用激情去感染学生,因为教师充满激情,师生才能达到最融洽的交流,必须运用一切有利于教学的辅助手段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语文教师,现就体态语如何在语文课堂中运用谈点粗浅的见解。
体态语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语文学科较之其它学科来说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体态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试想教师如果愁眉紧锁,怎么能描述出《春》之如诗如画?如果声音低沉,怎么能表现出《最后一次讲演》之愤激慷慨?如果无精打采,又怎么能表达出《沁园春?雪》之革命豪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充分调动自己的体态(表情、手势、眼神、姿态等)来补充有声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得体地运用好体态语,使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认真的探索研究。
一、使表情语言规范化。脸部表情是心灵的外在反映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无声语汇,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是师生心理接触的外在依据。一个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使自己的内心情绪体验与面部表情相一致。恰到好处地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准确传神,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是教师面部表情的魅力所在。于漪老师只要走进语文课堂,脸上总是带着亲切温和的微笑,学生从她的微笑中感受到鼓励和信任,从而轻松愉快地进入双边活动之中。而有些教师情绪不稳定,面部表情变化不一,教学活动顺利时喜形于色,学生配合不好时又如凶神恶煞,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但课堂教学得不到应有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到师生的情感交流,给教师的教学造成极大的精神障碍。
作为教师,面部表情的最佳状态是微笑,即略带表情、不出声、不显著的笑。用“爱的微笑去征服、激励学生的心灵。”对于“后进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鼓励;对于“中等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肯定;对于“优等生”,教师的微笑给予的是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笑一颦,从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去“导演”自己的表情内容,让表情语言顺应课堂教学的和谐规律,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规范。
教师要恰如其分利用面部表情,传达正确的教学信息,必须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自然,不要装腔作势,忸怩作态,否则,你会令学生讨厌,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二要适度,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端庄而可亲,严肃而温和。教师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与教学无关的个人不良情绪和表情带到课堂上来。三要温和,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就能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四要宽容,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了差错,教师也不能疾言厉色,沉着脸训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让眼睛学会说话
达?芬奇有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师生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效地帮助学习分心或有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拉回注意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进行眼神接触,既能有效地驾御课堂,又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只是教师要掌握好眼神接触的度,如果长时间注视学生,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失去眼神交流的效果。
教师的眼神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能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学生从教师微笑的眼神中能得到温暖,从教师镇定的眼神中会感到安全,从教师信任的眼神中受到鼓舞,从教师不满的眼神中感到内疚。艺术素养高的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于教师的“注意圈”中,教师要眼观六路,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几个机灵的学生身上,而要让目光和每一个学生接触,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变化,并据此进行分析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随时调节教学活动。
眼神不仅在维护课堂纪律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其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时,教师自始至终都要以自信、豪迈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此来表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远瞩高瞻。朗读“望长城内外”句时应配以手势尽情专注凝视,读“欲与天公试比高”时应豪迈昂视,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时应深情扫视,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让学生真切地获得了课文读解的具体方式、手段。听一位教师上课,他在分析《有的人》一文时,结合课文的对比手法,运用感情对比的眼神,使体态语言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在示范背诵“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时,他的目光略微低斜,充满鄙夷之情,背“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他则昂首挺胸,把目光深情地送向远方,饱含赞美与崇敬之情。学生在教师双重“语言”的“征服”下,很自然地理解与接受了课文的对比写法,并在朗读中融入了歌颂与鞭挞的情感。
三、以举止激活学生思维
举止是姿态和风度,教师的举止语汇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的身体姿态,如手姿、头姿、身姿等。举止语汇从容、自然、到位,不仅能使教学情境更趋完美,而且其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所以一些语文教育名家,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其富于形象和饱含情感的举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长效记忆。钱梦龙老师在讲读中用一种亲切的微笑、翘首的动作,以等待学生的回答,这个简练的动作就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表明老师正翘首等待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只能强制自己专注思考问题并随时作答。再如九年级上语文的课文《心声》中写到“老师一摆手”让林蓉坐下,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赵小桢,提醒她站起来朗读,程老师“严厉地咳嗽了一声”暗示要赵小桢站起来接着朗读,这些都是指点暗示的体态语言。教师恰当的手势、动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看课外书籍,某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停止讲课去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向他那儿走去,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赶紧停止看书,装做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已近旁边的老师又暗暗地伸过来一个大拇指,意在夸奖他改得对,学生暗自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于是兴致勃勃听起课来,不好意思继续看课外书了。
在课堂上,对有些知识点的教学,我们也完全可以借用某些体态语言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东施效颦》一文中,对“其里之丑人亦捧心而频其里”一句的理解,重点应落实“捧”、“颦”两个词语的教学,对这两个词语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辅以动作表情,充分表现东施效颦的丑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教授十分重视体态语言的特殊作用,有一回,他给学生解释《触龙说赵太后》中“徐趋”这个词,自己放低了身子,双脚快步移动,认真地做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姿态,在大家的笑声中,他问:为什么“徐”?(腿疼)。为什么“趋”?(表敬意)。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类似“徐趋”这样言难尽意而可以体态充分诠释的词句有很多很多,我们不妨学习教育名家的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彩的体态模拟,让无声的体态去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教学效应。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总是有限制的,而体态语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在开课前的眼神巡视,讲课时的一笑一颦,提问启发时的微笑等待……都在用体态语跟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或全神贯注、凝神思索,或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等等,也在不自觉地用体态向教师传递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教师若能得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相机诱导,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就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五横初中246135)
体态语是一种运用动作、姿态、表情等来传递信息的教学艺术,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语文学科较之其它学科来说更具形象性和情感性,它的这一特点,决定了体态语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特殊作用,试想教师如果愁眉紧锁,怎么能描述出《春》之如诗如画?如果声音低沉,怎么能表现出《最后一次讲演》之愤激慷慨?如果无精打采,又怎么能表达出《沁园春?雪》之革命豪情?因此,语文教师在运用有声语言进行教学的同时,还需充分调动自己的体态(表情、手势、眼神、姿态等)来补充有声语言,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如何得体地运用好体态语,使其与有声语言有机结合,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作认真的探索研究。
一、使表情语言规范化。脸部表情是心灵的外在反映
教师的面部表情是一种无声语汇,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是师生心理接触的外在依据。一个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使自己的内心情绪体验与面部表情相一致。恰到好处地情动于中而形于色,不仅使教学生动活泼、准确传神,而且能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注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正是教师面部表情的魅力所在。于漪老师只要走进语文课堂,脸上总是带着亲切温和的微笑,学生从她的微笑中感受到鼓励和信任,从而轻松愉快地进入双边活动之中。而有些教师情绪不稳定,面部表情变化不一,教学活动顺利时喜形于色,学生配合不好时又如凶神恶煞,给学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不但课堂教学得不到应有效果,而且严重影响到师生的情感交流,给教师的教学造成极大的精神障碍。
作为教师,面部表情的最佳状态是微笑,即略带表情、不出声、不显著的笑。用“爱的微笑去征服、激励学生的心灵。”对于“后进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鼓励;对于“中等生”,教师的一次微笑给予的是肯定;对于“优等生”,教师的微笑给予的是信心。所以教师必须时刻“检点”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一笑一颦,从着眼于学生主体发展的角度去“导演”自己的表情内容,让表情语言顺应课堂教学的和谐规律,不断创新,不断走向规范。
教师要恰如其分利用面部表情,传达正确的教学信息,必须努力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要求:一要自然,不要装腔作势,忸怩作态,否则,你会令学生讨厌,得不到学生的信任。二要适度,要恰如其分,恰到好处,端庄而可亲,严肃而温和。教师要学会驾驭自己的情绪,不能把与教学无关的个人不良情绪和表情带到课堂上来。三要温和,教师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学生就能在和谐愉快的情境下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会大大提高。四要宽容,即使学生在课堂上出了差错,教师也不能疾言厉色,沉着脸训人,这样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积极性。
二、让眼睛学会说话
达?芬奇有句名言:“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师生直接的眼神接触,可以改变学生的行为,有效地帮助学习分心或有不良学习行为的学生拉回注意力。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经常扫视整个教室,并与每个学生进行眼神接触,既能有效地驾御课堂,又能及时获取必要的信息,只是教师要掌握好眼神接触的度,如果长时间注视学生,学生可能会心生警惕,失去眼神交流的效果。
教师的眼神能表达许多言语所不能表达的复杂而微妙的信息和情感,学生从教师微笑的眼神中能得到温暖,从教师镇定的眼神中会感到安全,从教师信任的眼神中受到鼓舞,从教师不满的眼神中感到内疚。艺术素养高的教师要使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处于教师的“注意圈”中,教师要眼观六路,不要把目光只停留在几个机灵的学生身上,而要让目光和每一个学生接触,注意每一个学生的表情和眼神变化,并据此进行分析判断,采取相应的措施,随时调节教学活动。
眼神不仅在维护课堂纪律上起到积极的作用,作为有声语言的一种辅助手段,只要运用恰当,其教学效果也是十分明显的。如教学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时,教师自始至终都要以自信、豪迈的目光注视学生,以此来表现一代伟人的博大胸襟和远瞩高瞻。朗读“望长城内外”句时应配以手势尽情专注凝视,读“欲与天公试比高”时应豪迈昂视,读“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句时应深情扫视,这样不仅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让学生真切地获得了课文读解的具体方式、手段。听一位教师上课,他在分析《有的人》一文时,结合课文的对比手法,运用感情对比的眼神,使体态语言发挥出巨大的潜能,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他在示范背诵“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时,他的目光略微低斜,充满鄙夷之情,背“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时,他则昂首挺胸,把目光深情地送向远方,饱含赞美与崇敬之情。学生在教师双重“语言”的“征服”下,很自然地理解与接受了课文的对比写法,并在朗读中融入了歌颂与鞭挞的情感。
三、以举止激活学生思维
举止是姿态和风度,教师的举止语汇主要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动态的身体姿态,如手姿、头姿、身姿等。举止语汇从容、自然、到位,不仅能使教学情境更趋完美,而且其教学效果也十分理想。所以一些语文教育名家,在课堂教学中,往往以其富于形象和饱含情感的举止,来引起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思维,巩固学生的长效记忆。钱梦龙老师在讲读中用一种亲切的微笑、翘首的动作,以等待学生的回答,这个简练的动作就起到引起学生注意力的作用,表明老师正翘首等待学生回答。因此,学生只能强制自己专注思考问题并随时作答。再如九年级上语文的课文《心声》中写到“老师一摆手”让林蓉坐下,旁边的同学“拿手拐子捅”赵小桢,提醒她站起来朗读,程老师“严厉地咳嗽了一声”暗示要赵小桢站起来接着朗读,这些都是指点暗示的体态语言。教师恰当的手势、动作在课堂教学中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例如一个学生在课堂中看课外书籍,某老师发现后并没有停止讲课去批评他,而是不动声色地边讲边向他那儿走去,学生听到老师的声音离自己越来越近,赶紧停止看书,装做认真听讲的样子,这时,已近旁边的老师又暗暗地伸过来一个大拇指,意在夸奖他改得对,学生暗自庆幸自己的行为没有被揭露,于是兴致勃勃听起课来,不好意思继续看课外书了。
在课堂上,对有些知识点的教学,我们也完全可以借用某些体态语言来获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东施效颦》一文中,对“其里之丑人亦捧心而频其里”一句的理解,重点应落实“捧”、“颦”两个词语的教学,对这两个词语意义的理解,教师可以辅以动作表情,充分表现东施效颦的丑态,从而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这则寓言的寓意。著名语言学家张世禄教授十分重视体态语言的特殊作用,有一回,他给学生解释《触龙说赵太后》中“徐趋”这个词,自己放低了身子,双脚快步移动,认真地做了一个老态龙钟的姿态,在大家的笑声中,他问:为什么“徐”?(腿疼)。为什么“趋”?(表敬意)。我们在教学中碰到类似“徐趋”这样言难尽意而可以体态充分诠释的词句有很多很多,我们不妨学习教育名家的这种高超的教学艺术,精彩的体态模拟,让无声的体态去弥补有声语言的不足,充分发挥它应有的教学效应。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有声语言总是有限制的,而体态语却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教师在开课前的眼神巡视,讲课时的一笑一颦,提问启发时的微笑等待……都在用体态语跟学生进行信息交流:学生或全神贯注、凝神思索,或无精打采、心不在焉等等,也在不自觉地用体态向教师传递课堂教学的有关信息。教师若能得体地运用好体态语言,相机诱导,把有声语言和无声语言协调一致,整体配合,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就必能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和谐课堂,提高教学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省安庆市五横初中246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