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的理性思考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o_hu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效率。”新课改以来,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因为与多媒本技术的整合与联娴,变得“柳暗花明又一村”。它带着传统语文教学从未有过的超级灵动的视听效果给师生以巨大的冲击力与震撼力,创建了生动逼真的教学情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积极探索的热情,重塑了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体验过程。多媒体技术带来的前所未有的信息革命,大大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对信息的筛选与重组的素养与能力,因而正在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不可缺少的辅助手段。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们的许多语文老师在进行课堂没计时,总是想方设法自觉地运用现代的信息技术于教学中,希望通过多媒体这一高科技平台给学生的学习方式以全新的改变。然而,多媒体技术运用于语文教学,真的就那么完美无瑕、毫无缺憾吗?笔者在一些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发现,滥用、乱用多媒体的现象比较普遍。理性地思考融人了多媒体技术的语文教学,我们的许多语文教师在使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少误区,归结如下:
    一穿着“新鞋”走“老路”
   现代化教学手段同先进的教学思想同步协调,才能产生理想的效果。然而,许多地方出现了用落后的教学观念指导现代化手段使用的情况。一些教师利用现代化设备将原来需要板书的内容甚至大量的练习题转换成图像,拿来进行课堂教学。在这些教师的眼里,现代化就是电脑屏幕代替了黑板、白纸,既省时又省力。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上述做法不但造成了学校电教资源的严重浪费,更重要的是背离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带动整个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至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整体素质更是无从谈起。所以,实现教学的现代化首先要实现教师思想观念的现代化。
  
  二公开课现形,随堂课匿迹
  
  在多媒体教学初步开展起来的学校,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多媒体教学仅仅用于上公开课,而在平时教学中则敬而远之。我认为多媒体课件只是教学过程中的一种手段而不是教学目的。在教学中教者若有意无意地把多媒体作为一种门面和装饰,认为上了几堂多媒体公开课就代表已经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证明了自己的水平,这样一来不但不利于教学的发展,反而在学生的心灵上印上“我的老师在作秀”的烙印。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辅助语文教学,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是日常教学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 宁滥勿缺。谋新求奇
  
  声音和图像是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主要表现形式,也是它们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的优势所在。因此许多教师就以为有课件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每节课必用课件。但就目前的课件看,制作者大多仅仅注意到了一些表面层次的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和对细微区别的把握。比如有一个《春》的教学课件,将文章内容变成了春景照片的大展览,作者的情绪没体现出来,文章的格调更是被彻底地破坏了。再比如,同样是“悲”,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悲与《孔乙己》中的悲就不相同,如果配上《梁祝》乐曲就更不伦不类了。这就要求我们在课文语言内容和课件音像内容之间找到最佳的转换点,使课文的思想内容和感情基调与课件音像内容达到完美的融合。如果不注意这一点,就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情境和质量,对学生感受作品,把握课文的思想感情也会起干扰作用。
  同时,在很多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中,一些教师所采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偏重于形式,过分的去谋新求奇,展示的并非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内容,而是课件本身。另外,语文课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师用自己的有声语言和身体语言去讲授教材的内容,通过生动形象的表达去感染学生。可是,在一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的语文课堂中,却出现了这样的现象:场景被视频代替了,教师所应该说的话被网上下载的声音取代了;教师只顾操作,学生只顾看和记,有时连记都来不及。教师对学生缺乏必要的启发和引导,学生思考的空间几乎为零,这样过分偏重形式化的多媒体教学,是不能真正为语文教学课堂服务的。
  
  四音像内容取代语言品味
  
  语文是一门讲究形象思维的学科,注重形象可感,同时也是最体现思想感情的学科。在语文课上,教师为了让学生形象直观地学习课文内容,会选取许多图形图像制作课件,但是他们却忽略了一个问题:语文不是因图像而形象,教师要做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文章的思想感情以及带来的美的愉悦,也就是说要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的理解产生想象,在大脑中形成相关的具体图景,而不是教师生硬地强加给学生。
  教师用现成的图形图像给学生以形象直观感受的动机是好的,但是也要注意如果我们在语文教学中,简单地以音像手段代替或缩短学生的阅读过程,就使他们失去了阅读再创作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在这方面的才能。因此在制作语文课件时,图形图像资料的应用要遵循只取所需、宁缺勿滥的原则。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利用语言文字的描述,想象和再现有关图景。
  语文课件中的图形图像的作用不同于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学科。在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图解课文中描述的人和实物,而是借助图形图像创设具体情境,引导学生把语言文字还原成生活图景,并加以感受或表达。再好的音像手段,也不能达到阅读语言文字所得到的感悟,所以展示图形图像不能代替阅读主体的想象,就如同观看电视不能取代阅读文学作品一样。比如像《背影》一类的课文,那特有的情昧,不在一字一句的赏读中是无法体会出来的。再如《阿里山纪行》一文,音像手段能把课文的内容像风光介绍片一样直观地展示出来,但散文语言的精彩美妙、作者对阿里山如画风光的感受体验,不通过对语言的品读,是无法深切体会到的。
  一位德国教育家说: “尽管孩子们在电视机前可以看到玫瑰,但却闻不到香味,也不能用手去摸。这样一来,刺激儿童感官、运动机能和语言发育的机会就大大减少了。”这告诉我们,用过多的音像阅读代替语言阅读是有害的,语文课必须始终坚持以语言的阅读品味为主。
  
  五 种了别人的“地”,荒了自己的“田”
  
  语文是一门工具学科。为了体现其工具性及其在各个学科中的运用,语文教材内容选材广泛,天文地理、历史风情都有涉及。学生的知识面显然不足以覆盖这些,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势必要补充相关资料,创设相关情境。特别是一些说明文和具有深远历史背景的文章。为了创设情境或介绍相关知识,语文教师在教学这些课文时,往往会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有关素材,介绍说明对象或有关历史背景,加深学生的认识和了解。但这里就要注意把握尺度,因为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而非让学生掌握课文的说明对象。没有正确处理好边缘知识和语文知识的关系,表现在制作课件的内容上就是:语文学科知识弱化,其他学科知识突出。例如,有教师教学课文《松鼠》时,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大量的松鼠图片,意在使学生对松鼠的模样有一个较为直观的了解,然后就让学生速读课文,说了说大概内容,十五分钟就过去了,接着就开始出示从众多著作中搜集的大量关于松鼠的材料,整个课件就好像是一部松鼠的专题片,足足用了半个小时。一节课下来,从生物学的角度看,学生确实增长了很多的生物知识,却忽略了这篇课文的语言品味,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这种现象在语文教学中比较常见。所以,语文教师要注意避免走人这样的误区。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广大的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过程中,只有把握语文教学的规律,重视教学中各个因素的整合,边实践边总结,才能最大程度地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
其他文献
摘要: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有许多因素影响教学,笔者根据在农村英语教学多年的经历,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影响农村英语教学的因素,它们依次是:学生、教材以及教师  关键词:影响 英语教学 因素    众所周知,英语教学已经从小学开始,它触及学校教育的各个层面,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中西方文化的进一步交流,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和推行落实“三案六环节”的
关于绿色课堂的界定,可以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个人认为:绿色课堂首先是学生们积极学习的课堂,是具有健康向上、富有活力的学习活动,具有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具有自信以及相互尊重的学习氛围,具有让学生充分而自由、主动而生动,全面而独特地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一句话,主动是构建绿色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相信学生有发展的潜力,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让他们得到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