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人们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当下农村小学的阅读现状仍不容乐观:课程资源的结构单一,教材一直是学校教育的主要课程资源,许多学校甚至将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手里可供阅读的书少得可怜,不要说国外的名著了,就连最基本的我国四大名著,读完的也少之又少。由此可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增加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已成为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针对学生实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读书,扩大其阅读量,让他们也沉浸于书香之中?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们作出了一些尝试:
一、营造浓郁书香环境,激起学生读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有道理,它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而在激发兴趣的途径中,我认为环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环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那么如何让学生身处充满书香的环境,从而爱卜读书呢?
1、建立书香家庭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还建议家长在孩子经常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故事、知识类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这样不知不觉,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喜爱看书的习惯。
2、建立书香班级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鼓励孩子借阅。教室的黑板报也可以开辟读书栏目,如“读书之星”“读书成长记录”“好书介绍”等。教室内有围绕读书的个性化布置。如“成语故事”、“读书格言”、“读书天地”,在教室门窗以及墙壁上设置精巧别致的各种“读书卡”。引领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经典阅读,对读书有成效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3、建立书香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开放,图书要定期充实更新。有了图书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书是知识的载体。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读书长廊,让学生随时都能读书。
通过“书香”环境的营造,学生的阅读空间逐渐被开发,阅读领域得到拓宽。处在这样良好的读书氛围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读书,喜欢读书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浓。
二、让学生在引导中学会读书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阅读的书只要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另外,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这些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日之功,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定期督查。
2,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时可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避免不求甚解;读书时要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要写读书笔记,当学生在阅读了一定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让学生相互交流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以此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设立展示平台丰富学生读书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展现阅读的才能。
如我们设置每周一节的“读书课”。上课的内容为阅读经典、指导课外阅读与交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早读”和“午读”活动,每次读书时间大多在半个小时。还组建“文学社”,每周开展一次文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举办手抄报比赛,将他们个人推荐的好书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等做成手抄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像“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走进经典”等活动,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孩子们产生读书成就感,促使学生向着语文学习的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系列活动,既照顾学生的全员参与,又为一批在文学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阅读是人类的一个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动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一定会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我的教学实践“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热爱之情,使书籍成为生活的指路明星。”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江苏223800】
一、营造浓郁书香环境,激起学生读书兴趣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很有道理,它说明兴趣在人的学习生活中非常重要。而在激发兴趣的途径中,我认为环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良好的环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那么如何让学生身处充满书香的环境,从而爱卜读书呢?
1、建立书香家庭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向家长宣传阅读对丰富学生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多带孩子到书店、图书馆,给孩子选择合适的图书。还建议家长在孩子经常走到的地方放个小书柜,里面放些故事、知识类书籍,让孩子随手都能拿到书,这样不知不觉,孩子就会逐渐养成喜爱看书的习惯。
2、建立书香班级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鼓励孩子借阅。教室的黑板报也可以开辟读书栏目,如“读书之星”“读书成长记录”“好书介绍”等。教室内有围绕读书的个性化布置。如“成语故事”、“读书格言”、“读书天地”,在教室门窗以及墙壁上设置精巧别致的各种“读书卡”。引领学生有计划地开展经典阅读,对读书有成效的学生及时表扬、鼓励。
3、建立书香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对于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学校图书室要定期开放,图书要定期充实更新。有了图书就可以组织学生上课外阅读指导课,让学生感受到书是知识的载体。另外有条件的学校还可建立读书长廊,让学生随时都能读书。
通过“书香”环境的营造,学生的阅读空间逐渐被开发,阅读领域得到拓宽。处在这样良好的读书氛围中,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读书,喜欢读书的学生会越来越多,兴趣也越来越浓。
二、让学生在引导中学会读书
1,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长期的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十分重要。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努力做到:一是阅读的书只要选定就一定要读完,千万不可半途而废;二是针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选择读书的时间,不能想读就读,不想读就不读;三是根据自己的阅读能力制定一个读书计划。另外,还要做到保持良好的阅读姿势。这些习惯是在阅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并非一日之功,老师和家长要经常提醒,定期督查。
2,教给学生恰当的阅读方法教会学生运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边阅读边思考,不断提高阅读速度,促进他们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
在阅读过程中要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学会良好的阅读方法:阅读时可圈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利用工具书查阅弄懂了再读,避免不求甚解;读书时要划出文中自己喜欢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争取做到熟读成诵,把它变为重要的语文储备资源;要写读书笔记,当学生在阅读了一定内容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学生对自己所读的书中的一部分或全部的内容,让学生相互交流读后的收获和体会,以此加深对所读内容的理解,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三、设立展示平台丰富学生读书
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验阅读的快乐,展现阅读的才能。
如我们设置每周一节的“读书课”。上课的内容为阅读经典、指导课外阅读与交流。与此同时,积极引导和组织开展“早读”和“午读”活动,每次读书时间大多在半个小时。还组建“文学社”,每周开展一次文学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写作的能力,增强学生道德素养。举办手抄报比赛,将他们个人推荐的好书以及自己的读书心得等做成手抄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像“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走进经典”等活动,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机会,让孩子们产生读书成就感,促使学生向着语文学习的更高层次发展。
总之,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系列活动,既照顾学生的全员参与,又为一批在文学等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崭露头角的机会,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不断地得到提升。 阅读是人类的一个生活领域,是人类发展的一种动力。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一定会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用我的教学实践“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热爱之情,使书籍成为生活的指路明星。”
【作者单位:宿迁市宿豫区关庙中心小学江苏223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