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个人的经验和反思为主线,以实践为检验方式的独特的价值教育模式,对我国德育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价值澄清;德育;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最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为进步主义教育采用,在60年代逐渐形成一个德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思斯,马萨诸塞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悉尼·西蒙和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梅里尔·哈明。三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于1966年出版,标志着价值澄清理论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正式产生。而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在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一学说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价值澄清理论主要从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在批判只注重灌输和规劝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杜威的生活经验论等思想,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价值澄清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赞赏,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列成为当时美国的两种最主要的道德理论。
针对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价值澄清理论,有着它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查赞·巴里曾经对价值澄清理论作过如下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价值澄清比许多本世纪其他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有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它简直是价值教育领域兴衰的晴雨表。它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急剧变化作了特别充分的论述,对过去的学校价值教育方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且相信,价值教育乃是学校至关重要的职能。此外,它强调课堂、教师和学生在价值教育中的重要性。价值澄清方法强调,实践乃是检驗价值教育方法的惟一可靠的标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也许理所当然地是当代价值教育方法的最典型的代表。”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个人的经验和反思为主线,以实践为检验方式的独特的价值教育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思想多元化社会正逐渐形成,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反对生硬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德育注重灌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控制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表面言行等方面起一定作用,但这些方法都含有说服对方的意思,无非是企图将预先确定下来的正确价值观推销,塞给或强加给青少年。所有这些方法的实质都是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反主体性与反道德性造成了德育对象的人格分裂与言行不一,并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断弱化。因此,价值澄清学派主张采用价值澄清策略。价值澄清策略最大的特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或灌输,不是让学生背诵一套概念体系,而是尽可能地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积极思考形成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具有主体人格和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的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借助于各种有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注重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是针对当时美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提出的,他们认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复杂性使人日益困惑,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因而他们更关注人怎样获得价值而不是获得什么样的价值,它极力强调一种对价值观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注重评价思维训练。我国目前正处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个体要生存,要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决不能一味顺从和盲从,面对大量的、不同层面的道德冲突,个体必须头脑冷静,分析形势与自身境遇,对各种情境及时地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因此说,现代道德的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主要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道德的人就可以了,而现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独立人格,能自我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人。让学生如何去获得价值观比让学生单纯去接受价值观显得更加重要。
三、关注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当社会生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关注生活,使他们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情感、态度、目的等,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积极思考形成价值观。
由于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在借鉴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不可陷入相对价值观泥潭。价值澄清理论主张无导向教育,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它认为价值观是个人的、随意的,可随个人的发展而发展,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不承认有共同价值的存在,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产生,整个社会趋于一种非道德式反道德状态后最终带来的是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其二,要将德育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价值澄清理论注重道德教育的形式而忽略了具体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重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但却认为可以不管价值观内容也能获得某种中性的价值观。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存在的,这是极端错误的。这样常使学生陷入价值观迷茫、缺乏主导价值观的混乱状态,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冯增俊.西方道德教育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宋春宏.比较德育新论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姚俊红.价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何静(1983.5~),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德育。
关键词:价值澄清;德育;价值澄清理论
价值澄清理论是20世纪美国最有影响的道德教育理论之一,最初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于20世纪20年代出现,为进步主义教育采用,在60年代逐渐形成一个德育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纽约大学教育学院教授路易斯·拉思斯,马萨诸塞州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悉尼·西蒙和南伊利诺斯大学教育学教授梅里尔·哈明。三人合著的《价值与教学》于1966年出版,标志着价值澄清理论学派作为一个独立的流派正式产生。而另一个重要代表人物美国人本主义教育中心主任基尔申·鲍姆在进一步完善发展这一学说方面作出了很大努力。价值澄清理论主要从当时美国的社会现实出发,在批判只注重灌输和规劝的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基础上,吸收了存在主义哲学、人本主义心理学及杜威的生活经验论等思想,从而构建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价值澄清理论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和赞赏,和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阶段理论,并列成为当时美国的两种最主要的道德理论。
针对社会问题而产生的价值澄清理论,有着它强烈的现实性和时代性。查赞·巴里曾经对价值澄清理论作过如下概括:“从一定意义上讲,价值澄清比许多本世纪其他的道德教育方法更有意义、更为重要。因为它简直是价值教育领域兴衰的晴雨表。它对当代社会价值的急剧变化作了特别充分的论述,对过去的学校价值教育方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并且相信,价值教育乃是学校至关重要的职能。此外,它强调课堂、教师和学生在价值教育中的重要性。价值澄清方法强调,实践乃是检驗价值教育方法的惟一可靠的标准,从这种意义上说,它也许理所当然地是当代价值教育方法的最典型的代表。”价值澄清理论强调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从而形成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需求为主导,以个人的经验和反思为主线,以实践为检验方式的独特的价值教育模式。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思想多元化社会正逐渐形成,价值澄清理论对我国德育如何顺应时代和社会变革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启示。
一、反对生硬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国传统的德育注重灌输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对控制学生行为,引导学生表面言行等方面起一定作用,但这些方法都含有说服对方的意思,无非是企图将预先确定下来的正确价值观推销,塞给或强加给青少年。所有这些方法的实质都是灌输。这种教育方式的反主体性与反道德性造成了德育对象的人格分裂与言行不一,并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与主体能力不断弱化。因此,价值澄清学派主张采用价值澄清策略。价值澄清策略最大的特点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或灌输,不是让学生背诵一套概念体系,而是尽可能地接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积极思考形成价值观。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呼唤具有主体人格和创造性人才。因此,我们的德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实际和需要,借助于各种有效的手段、途径和方法,使他们在轻松愉快、自主平等的氛围中获得良好的价值教育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注重对学生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的培养
价值澄清理论是针对当时美国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提出的,他们认为现代生活的节奏和复杂性使人日益困惑,社会没有统一的价值标准。因而他们更关注人怎样获得价值而不是获得什么样的价值,它极力强调一种对价值观形成的动态发展过程,注重评价思维训练。我国目前正处在价值观多元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个体要生存,要自我实现,自我发展,决不能一味顺从和盲从,面对大量的、不同层面的道德冲突,个体必须头脑冷静,分析形势与自身境遇,对各种情境及时地自己判断,自己选择,自己承担责任。因此说,现代道德的教育目的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过去主要是教会学生适应社会,把他们培养成为符合社会道德的人就可以了,而现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养独立人格,能自我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具有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人。让学生如何去获得价值观比让学生单纯去接受价值观显得更加重要。
三、关注现实生活
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实际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提高学生感知社会问题的敏感性和适当社会生活能力。因此要让学生尽可能地接近生活,关注生活,使他们注意到那些自认为有价值的生活中的事物,如情感、态度、目的等,并注意到致使价值混乱和生活复杂化的一般问题。让学生在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活动和积极思考形成价值观。
由于价值澄清理论本身存在一些不足,我们在借鉴时还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不可陷入相对价值观泥潭。价值澄清理论主张无导向教育,容易导致道德相对主义。它认为价值观是个人的、随意的,可随个人的发展而发展,经验的变化而变化。不承认有共同价值的存在,这容易导致学生的利己主义和个人主义思想产生,整个社会趋于一种非道德式反道德状态后最终带来的是混乱和无政府状态。其二,要将德育内容与形式结合起来。价值澄清理论注重道德教育的形式而忽略了具体内容。重视发展学生的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重视评价的过程和方法,对于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变化的能力是有益的,但却认为可以不管价值观内容也能获得某种中性的价值观。没有内容的形式是不存在的,这是极端错误的。这样常使学生陷入价值观迷茫、缺乏主导价值观的混乱状态,就不可能形成良好的道德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冯文全.现代德育理论与实践研究[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
[2]冯增俊.西方道德教育 [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
[3]宋春宏.比较德育新论 [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姚俊红.价值澄清教育流派述评[J].外国教育研究,2004(1)
作者简介:
何静(1983.5~),女,四川南充人,南充职业技术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教育学、德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