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其中,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应用得最多的学习方式。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系统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频度与效率,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口语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
当前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把“合作”变成了“合座”
在一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理念的课堂教学中,把“合作”变成了简单的“合座”。从形式上看,每个教室的座位从原来的“秧田式”变成目前流行的“马蹄形”或者“环形”排列。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环桌而坐,以便于分组合作。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老师一说小组合作,学生便热烈讨论起来,满教室很是热闹,谁也听不清谁说什么。时间一到,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发言中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的仍然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而没有顾及到整个小组的意见,因而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2.关注小组而忽略了个人特别是学困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老师一提出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在小组讨论中往往是优等生的天下,有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内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说出来了,他的错误马上被别人纠正,他没有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思考时间,甚至没有反省的意愿。长此以往,有些学生便产生依赖心理,不愿意去动脑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就成了部分学生玩耍和休息的时间。
3.关注结果而忽视合作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游戏、活动等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教室里很热闹,可是学生却不知道应该关注些什么。而老师却似乎不在乎这些,只对最后问题的答案感兴趣。
4.缺乏教师有效的参与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或站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束,或“走马观花”巡视一番,并不深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这种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做法,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针对上述问题,要实施有效合作,构建高效课堂,要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有效合作小组,教会学生合作
合作学习小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注重合理性。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组间同质可以建立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小组人数一般由2-8人组成为宜。组内成员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角色也应当经常轮换。
二、根据教学需要而合作,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源于教学需要,有的老师却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统统让学生合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作、适宜合作才合作,不需要的话即使合作一次也是多余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合作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存在一定难度或挑战性,这样的问题才有合作的意义,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和容易,则没有合作的必要。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设计出适宜合作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可以合作的问题:
1.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允许的问题;
2.“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开展合作学习;
3.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小组间意见不统一或者有争论的问题;
4.以学生个人力量无法全面解决而需要集中集体智慧的问题。
三、合作过程中老师要适时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率
在实际的合作中,有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学生的参与度很不均匀。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进每个学生进步和发展。
四、注重小组集体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要实施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侧重对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小组评价时对学生个人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应作出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从而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责编 金 铃)
当前的合作学习模式中,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把“合作”变成了“合座”
在一些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理念的课堂教学中,把“合作”变成了简单的“合座”。从形式上看,每个教室的座位从原来的“秧田式”变成目前流行的“马蹄形”或者“环形”排列。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让学生环桌而坐,以便于分组合作。而在教学实践中,往往是老师一说小组合作,学生便热烈讨论起来,满教室很是热闹,谁也听不清谁说什么。时间一到,老师一喊停,学生立即安静下来,站起来发言。学生发言中往往是“我认为……”“我觉得……”在这样的合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关注的仍然是自己个人的见解而没有顾及到整个小组的意见,因而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
2.关注小组而忽略了个人特别是学困生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往往老师一提出问题,马上就让学生合作讨论,学生几乎没有独立思考的时间,而在小组讨论中往往是优等生的天下,有些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在小组内几乎没有发言的机会,即使说出来了,他的错误马上被别人纠正,他没有充分的自我反省、自我否定的思考时间,甚至没有反省的意愿。长此以往,有些学生便产生依赖心理,不愿意去动脑筋,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就成了部分学生玩耍和休息的时间。
3.关注结果而忽视合作过程
在课堂教学中,有的老师采用游戏、活动等形式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小组活动中,学生玩得很开心,教室里很热闹,可是学生却不知道应该关注些什么。而老师却似乎不在乎这些,只对最后问题的答案感兴趣。
4.缺乏教师有效的参与指导
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在给学生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之后,或站在讲台上等待讨论结束,或“走马观花”巡视一番,并不深入到学生的合作学习当中。这种将自己置身事外的做法,无法给学生提供及时有效的指导。
针对上述问题,要实施有效合作,构建高效课堂,要让小组合作真正成为学生喜欢的学习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建立有效合作小组,教会学生合作
合作学习小组不能简单地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注重合理性。一般来说,合作学习小组的建立应当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组内异质可以增加小组成员的多样性,组间同质可以建立小组之间的公平竞争。小组人数一般由2-8人组成为宜。组内成员都应该有明确的分工,角色也应当经常轮换。
二、根据教学需要而合作,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合作学习源于教学需要,有的老师却是不管什么教学内容,统统让学生合作。在实际教学中,需要合作、适宜合作才合作,不需要的话即使合作一次也是多余的。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把握好合作的时机。
合作的问题应该有一定的探究价值,存在一定难度或挑战性,这样的问题才有合作的意义,如果提出的问题过于浅显和容易,则没有合作的必要。所以老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设计出适宜合作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提出可以合作的问题:
1.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允许的问题;
2.“山重水复疑无路”时开展合作学习;
3.学生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但小组间意见不统一或者有争论的问题;
4.以学生个人力量无法全面解决而需要集中集体智慧的问题。
三、合作过程中老师要适时有效指导,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效率
在实际的合作中,有时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互动的多,互助的少;盲目讨论的多,合作交流的少,学生的参与度很不均匀。这时就需要老师适时指导,让每个学生都能有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促进每个学生进步和发展。
四、注重小组集体评价和过程性评价
要实施高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一种合理的小组合作学习评价机制。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把学习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对小组集体评价与个人评价相结合,特别是要侧重对小组集体评价和小组学习过程的评价。在小组评价时对学生个人的参与度、积极性、独创性等也应作出评价。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可以使学生之间相互激励、相互促进,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真正让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科学地、合理地应用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从而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