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感奋而自求得之三个过程论述了对中学生读写能力培养的过程。
【关键词】读写悟主动性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过去我们常囿于书本和课堂,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学生自能读和写,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展现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一、展卷而自能通解
江苏卷命题特点题目小,要求答题精准,和外省相比,对答题要求更高。怎样帮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档次,怎样读懂很难的小说或散文,怎样把握题目要求,这对老师是个严峻的考验。读和写到底怎样教呢?尽管叶老早就说得非常明确,但我们的读写教学在改革的呼声中始终步履惟艰。
学生不能凭空而写,就像作画一样,要有素材。学生的素材在于平时积累,所以首先得广泛阅读和搜集。然而学生读了多少?又是怎样读的?这个问题不容乐观。单就教材的几篇文章,而且过于精细,往往失去了原汁原味。
学生自己阅读,必须注意方法。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学生博览群书,力求广博,但不会兼收并蓄,常常只能观其大略,有所会意,这样积累多了,也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再加上老师点拨,比学生自己冥思苦想可能要好得多。
可是现在的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短,显而易见,就不能做到“博”了,这也使我们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来补这个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果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也许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
也许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来欣赏文学名著的精髓,这种鉴赏能力确实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来熏陶。高中学业繁重,尽管高考制度年年在改革,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响亮,但高考模式的多样化,却让学生捉摸不定,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则要消耗大量精力,试想哪一位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会允许这样做呢。因此要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展卷而自能通解,看来还要走很长的路。
叶圣陶说:人不能虚空无凭地想,必须凭着语言来想。人们坐在那儿闷声不响,心里在想心思,转念头,其实是在说一串不出声的语言。所以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在乎学习思想。读,想,说,写的关系其实是一样的。
二、执笔而自能合度
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知识也不是唯一途径,文学本来就是反映生活,可以立足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多观察、细分析,即通过观察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生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去粗存真,把觀察引向深入。然后是表达,从语言到章法,从单篇到全篇,务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我想这就是思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用纯洁的眼光诠释这个世界,有时并不准确,要让他们的见解不断变得深刻,绝非易事,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可以太高,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即使是最平凡最普通的题材只要用心去写,照样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指责学生的作文低幼化,格式化,而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学习思索之道,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挑拣一些经典的段落,让他们阅读欣赏,学会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文章,让学生细嚼慢咽,更有利于培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难度很大的鉴赏性文章,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断臂的维纳斯具有一种怎样的整体美,以及她怎样的虚实相生等等。
再一方面,教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还可以让他们模仿创作。模仿,还可以用一定的蓝本作为模仿对象,既不照抄,又有个人的色彩,融入自己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要说明的是模仿写作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三、感奋而自求得之
多读多写历来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叶老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现代教育尤其倡导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从这点来看,教育的实践早就验证了叶老的话。他说,“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学生有所感奋,有所得,然后“自求得之”,这是独立思考和展示个性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强调作文回归生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叶老说:“写作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
善于读书是一种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果能善读,自必深知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写作的关键也在于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渊博的知识,热爱现实生活,重视自身修养,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人生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深刻思索之后,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来。
文章是思想、生活、知识、文学技巧的综合反映。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我们平时就要注意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怎样培养呢?我们首先进行生活积累。因为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的。小至一篇短文,大至长篇巨著,它们都是客观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一切文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难看到,不少成功的作品,就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行万里路,但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生活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生活。
怎样积累呢?我建议,同学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材料仓库。老作家秦牧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装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着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方便容易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时候,光凭脑子记是不行的,最好能随身带笔和纸,觉得有用的就记下来。同时,对于那些优秀的诗词警句、名篇佳作,我们还可以背诵一些。这对写作是很有好处的。巴金就曾经把〈〈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背得很熟。除了阅读一些范文,再读一些谈写作经验的书,也是必要的。
总之,要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变化,改变长期以来的低效和机械运作,适应教育现代化形势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合学生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循循善诱,展现主体活力,才能真正作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生活出发,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选自〈〈谈文章的修改〉〉
[2]选自〈〈写作什么〉〉
[3]选自〈〈中学语文课程标准〉〉
【关键词】读写悟主动性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双翅。过去我们常囿于书本和课堂,不能发挥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生动活泼的语文教学变得枯燥乏味。叶圣陶先生说:“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教师所务惟在启发引导,俾学生逐步增益其知能,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教育实践证明,只有学生自能读和写,才能真正体现自主性和创造性,才能展现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
一、展卷而自能通解
江苏卷命题特点题目小,要求答题精准,和外省相比,对答题要求更高。怎样帮助学生把自己的作文提高一个档次,怎样读懂很难的小说或散文,怎样把握题目要求,这对老师是个严峻的考验。读和写到底怎样教呢?尽管叶老早就说得非常明确,但我们的读写教学在改革的呼声中始终步履惟艰。
学生不能凭空而写,就像作画一样,要有素材。学生的素材在于平时积累,所以首先得广泛阅读和搜集。然而学生读了多少?又是怎样读的?这个问题不容乐观。单就教材的几篇文章,而且过于精细,往往失去了原汁原味。
学生自己阅读,必须注意方法。陶渊明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这是古人读书的方法,我们应该借鉴。学生博览群书,力求广博,但不会兼收并蓄,常常只能观其大略,有所会意,这样积累多了,也能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再加上老师点拨,比学生自己冥思苦想可能要好得多。
可是现在的学生由于阅读时间短,显而易见,就不能做到“博”了,这也使我们的教学面临很大的困难。如何来补这个缺,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叶圣陶先生说:“在课堂里教语文,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使学生养成这样一种能力,不待老师教,自己能阅读。”如果能养成这样一种习惯,也许对学生一生都有帮助。
也许学生还没有具备一定的鉴赏能力来欣赏文学名著的精髓,这种鉴赏能力确实需要一定时间来培养、通过一定的文化氛围来熏陶。高中学业繁重,尽管高考制度年年在改革,素质教育的呼声一年比一年响亮,但高考模式的多样化,却让学生捉摸不定,而文学作品的阅读则要消耗大量精力,试想哪一位学生家长甚至老师会允许这样做呢。因此要做到叶圣陶先生所说的展卷而自能通解,看来还要走很长的路。
叶圣陶说:人不能虚空无凭地想,必须凭着语言来想。人们坐在那儿闷声不响,心里在想心思,转念头,其实是在说一串不出声的语言。所以学习写作不单是在空白的稿纸上涂上一些字句,重要的还在乎学习思想。读,想,说,写的关系其实是一样的。
二、执笔而自能合度
从文学作品中汲取知识也不是唯一途径,文学本来就是反映生活,可以立足社会生活,要求学生多观察、细分析,即通过观察自然、科学现象、社会生活,在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分析,以便去粗存真,把觀察引向深入。然后是表达,从语言到章法,从单篇到全篇,务求真实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我想这就是思的过程。
学而不思则罔。学生用纯洁的眼光诠释这个世界,有时并不准确,要让他们的见解不断变得深刻,绝非易事,我们对学生的要求不可以太高,我们只要求学生能发现生活中的点滴,即使是最平凡最普通的题材只要用心去写,照样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所以我们不能随便指责学生的作文低幼化,格式化,而要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思而不学则殆。我们也应该让学生学习思索之道,学习更多的知识,一方面可以挑拣一些经典的段落,让他们阅读欣赏,学会举一反三。叶圣陶先生说:“教课之本旨并非教师讲一篇课文与学生听,而是教师引导学生理解此课文,从而使学生能自观其他类似之文章。”
另一方面,还可以充分利用手中的教材,特别是难度较大的文章,让学生细嚼慢咽,更有利于培养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是一篇难度很大的鉴赏性文章,慢慢引导学生理解断臂的维纳斯具有一种怎样的整体美,以及她怎样的虚实相生等等。
再一方面,教之有效的写作方法,还可以让他们模仿创作。模仿,还可以用一定的蓝本作为模仿对象,既不照抄,又有个人的色彩,融入自己的理解,何乐而不为呢?然而要说明的是模仿写作不是唯一的方法,我们必须因材施教。
三、感奋而自求得之
多读多写历来是提高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叶老说:“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最终目的为: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老师之训练必作到此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现代教育尤其倡导实践性、主体性、创造性,从这点来看,教育的实践早就验证了叶老的话。他说,“苟教师不讲,惟为简要之启发与指点,俾学生由是而自求得之,则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而教师亦未尝失其主导作用也。”
学生有所感奋,有所得,然后“自求得之”,这是独立思考和展示个性的结果。在这方面,我们强调作文回归生活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叶老说:“写作什么呢?要写出自己的经验,经验又必须深切,必须正确,这要从整个生活里去下工夫。”
善于读书是一种好习惯,叶圣陶先生说:“果能善读,自必深知所读书籍文篇之影响,不必有意模仿,而思绪与技巧自能渐有提高。”写作的关键也在于学生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掌握渊博的知识,热爱现实生活,重视自身修养,将自己积累的知识和人生的经验经过自己的深刻思索之后,发表出独特精辟的见解来。
文章是思想、生活、知识、文学技巧的综合反映。为了提高文章的质量,我们平时就要注意不断丰富和扩大自己的生活积累,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学素养,培养自己的写作能力。怎样培养呢?我们首先进行生活积累。因为文章是从生活中来的。小至一篇短文,大至长篇巨著,它们都是客观生活的反映,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它为文章提供了原材料,离开了生活,一切文章都变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们不难看到,不少成功的作品,就是作者本身经历的写照。虽然不可能每个人都做到行万里路,但要尽量扩大自己的生活面,有意识地积累自己的生活。
怎样积累呢?我建议,同学可以建立起自己的材料仓库。老作家秦牧同志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应该有三个仓库;一个是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生活中得来的材料;一个是间接材料的仓库,装从书籍和资料中得来的材料;另一个就是装日常收集的人民语言的仓库。有了着三个仓库,写作起来就方便容易了。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许多时候,光凭脑子记是不行的,最好能随身带笔和纸,觉得有用的就记下来。同时,对于那些优秀的诗词警句、名篇佳作,我们还可以背诵一些。这对写作是很有好处的。巴金就曾经把〈〈古文观止〉〉里的两百多篇散文背得很熟。除了阅读一些范文,再读一些谈写作经验的书,也是必要的。
总之,要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变化,改变长期以来的低效和机械运作,适应教育现代化形势发展的要求,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适合学生合理的心理和生理需要,循循善诱,展现主体活力,才能真正作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从生活出发,逐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开创语文教育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选自〈〈谈文章的修改〉〉
[2]选自〈〈写作什么〉〉
[3]选自〈〈中学语文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