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教学设计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jd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学生介绍作家及背景(略)
  二、学生听《声声慢》配乐,录音,营造一种凄婉哀怨的气氛(创设情景,以情激情),然后再放录音,学生跟
  读,注意句子的节奏。
  三、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词义,然后自由朗读全词,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熟悉抒情的两种方式,老师诱导学生探究)
  生: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生: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四、提问
  1.开头七组叠字怎样抒发感情,试结合作者身世、写作背景,在朗读中品味思考。(以诱达思)
  生:寻寻觅觅,是作者在寻找失落的幸福,不再的欢乐……
  生:作者孤苦无依,是在找亲人。
  生:寻寻觅觅,表现词人心神不定,若有所失,甚至有点恍恍忽忽。
  生:“冷冷清清”一方面是环境描写,一方面也是心理描写,是借景抒情。
  生:“冷冷清清”词人只身一人,孤苦冷清,没有慰藉,没有寄托。
  生:词人孤苦无依,没有温暖的家庭放松她疲惫的身躯,更没醉人的亲情温暖她那颗凄冷受伤的心。
  2.师:凄凄惨惨戚戚表现什么情?
  生:寻觅无果,只有萧杀凄清的环境伴着孤独凄凉愁心满怀的词人,怎不让人备感凄凄惨惨戚戚。
  师:总结开头三句,无一句写悲,却写得字字含愁,声声是愁。
  3.师:开头三句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生:烘托气氛,借景抒情。
  生:奠定哀怨凄凉的感受。
  4.师:请学生反复品读前三句,再举出所学诗文,说说叠字有何修辞作用?
  生: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生: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朱自清《荷塘月色》
  生:叠字相当于修辞中的反复,能增强感情。
  生:叠字读起来有一种音律美。
  5.师:本文除直接抒情以外,还有借助意象间接抒情,试从文章中找出主要意象,联系所学诗文,小组讨论诗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
  生:雁、梧桐、黄花。
  生:我看还有淡酒、夜雨。
  师:我们首先分析“雁”意象是如何传情的。
  生:雁声凄惨,让人感受到到愁情满怀。
  生:归雁让我想起李清照《一剪梅》诗句“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子回时,月满西楼”——表达亡夫之痛,丈夫去世,亲人离散,自己流落江南,晚境凄凉。
  师总结:过雁象征离愁。
  师启发:淡酒这种意象抒发心中的哀愁,我们学过类似的诗文。
  生:李白的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生:范仲淹“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师:从上述诗句可以看出,酒可以表达感情。
  结论:酒是“愁”的象征。
  生:黄花是不是愁的载体?
  生:我认为黄花是愁的载体,因为词中的黄花是憔悴的黄花,词人触景伤情,想到自己青春已逝,晚景凄凉。
  生:我也认为黄花表达了愁情,从后半句“如今有谁堪摘”表面上说花实际上说人。国破家亡,亲人离散,自己孤苦凄凉,无人关心,所以发出“如今又谁堪摘”。
  生:本文用黄花表现凄苦忧愁之情。
  师:请举出我们学过的有关“梧桐”的诗文。学生说,教师板书(略)。
  学生一起读,共同品味探究梧桐这种意象的表达效果。学生发言,老师总结:梧桐牵愁惹恨。
  6.师提问:“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包含了那些情感?
  生:词人与丈夫天上人间——悲痛。
  生:幸福的家庭变得家破人亡——悲伤。
  生:江北国土沦陷,南宋偏安一隅——痛心伤感。
  生:晚年孀居,孤苦伶仃——凄苦。
  漫漫余生,度日如年——愁苦。
  7.师启发:“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说明本词不仅仅写愁,还写了什么情?
  学生发言(痛、悲、伤、恨、苦),教师总结(略)
  五、板书(略)
  六、课堂小结
  学生齐读一起感受词的凄美的意境。
  师提示:通过本词的学习,我们明白鉴赏词的基本方法。
  生1:直接抒情。(找词眼,明词情)
  生2:间接抒情。(找意象,悟词义)
  生3:联系词人生平和写作背景。
  師补充:多读,经常读,反复读。
  七、迁移:课堂作业
  请运用本节课学习的鉴赏词的方法,试着鉴赏婉约派另一词人“秦观”的代表词《鹊桥仙》,并将其改写成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
其他文献
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美育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通过审美教育可以使学生获得真知、开阔视野、开发智慧、发展思维。何谓美育?美育是通过现实美和艺术美来打动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受到感染和感化,从而培养他们具有正确的审美观点,具有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生活的多样化、知识信息的广泛化,审美活动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内容。美
要让语文课教学氛围真正地活跃起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以情激情    语文教学不同于数理化课程的教学,因为“文章不是无情物”,学习时需“披文以入情”。教学中,教师则随教学内容的推进,运用灵活多变地教学方法,把学生的感情不断地激发出来,使他们能始终感情饱满、有滋有味地进行学习,让教师情、学生情、教材情始终充盈于课堂。如果教师面无表情,毫无激情,整个教学进程平平淡淡,就会导致
先分男女生组来朗读全诗。结合平时所教的朗读方法:1.本诗以七言为主,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2.韵脚读出延长音;3.以手指轻击课桌示配合节奏;4.边读边想像画面。  男生齐读课文。女生点评。  女生齐读课文。男生点评。  师:刚才大家通过朗读,对其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了。下面请思考几个问题:本诗所写的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生:秋天。四川成都。在杜甫住的草堂里。忧国
【摘 要】 插图教学是一门极其重要的教学艺术,充分地利用课程资源——插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观察、想像的良好习惯。从教学插图入手,把思维的想像空间还给学生,让插图焕发光彩。  【关键词】 思想品德教材 插图 教学优化    新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配有大量的插图。这些精心设计的插图色彩鲜艳、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在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助于激发学
所谓体验式教学就是在教学活动中,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互促进的教学环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凭借直观的感受去体会、感知和领悟各种道德现象,用自己心灵的“触角”去体验人、事、物中所包含的“知、情、意”等因素,通过情感的润滑和催化,达到认知过程和情感体验过程的有机结合。思想品德课只有让学生产生了相应的体验,他们才能理解和感悟这些知识的价值和意义,并将之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一、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
所谓创新教育,是指以培养创造性人才为目标的教育。创造性人才,即是具有较好的创造力的人才。因此,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党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教育要使学生“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作为我们学习和工作的基础工具——语文学科,也要义不容辞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造力的任务。  创新思维最典型的特点是:不受思维定式的束缚,敢于打破传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如要求学生“诵读古典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指导学生欣赏诗歌等文学作品时要充分“展开想像,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等等。众所周知,我国古典诗歌历史悠久,成就辉煌,风格多样,流派纷呈,指导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很有帮助。现仅就诗歌教学中如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滚滚而来,现代教育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实现着培养符合社会期望的高素质人才、提高国民整体素质的伟大使命。作为教师应以满腔的热情、积极的心态主动投入到课改中,成为课程改革的弄潮儿。那么,作为一名中学历史教师应以怎样的形象出现在新课程中呢?    一、历史教师应该是一个学习者、思想者    历史教师必须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增强自己的技能。教师首先要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尤其是新课程理
心理学家马斯洛把创造性区分为“特殊才能的创造性”与“自我实现的创造性”,前者是天才、科学家、发明家、艺术家一类特殊人物显现的创造性;后者是谁都具有的,未必得到社会高度评价的,然而对于他本人来说则是创造了新的价值的创造性。素质教育下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注重学生“特殊才能的创造性”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学生“自我实现的创造性”的诱导、形成和培植。语文教学在其所属的范畴和各项能力,即听、说、读、写、改等能力均应
我听了不少同行的课,感觉在课堂教材教学上渗透作文教学的人不多,有的老师即使是提出了,也是在该课文结束时,略微带过。再来问学生是否在平时的写作中运用了课文中的写作方法,大部分学生觉得很模糊,他们觉得,课文是课文,作文是作文,写作方法应是在作文课上才能学到的,而不是从课文中学到的。而在初中新课标中,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联系也不太紧密,找不到要求把二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句子。而只有“大语文观”提出明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