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教学过程中影响教学质量的不仅仅是学生的智力水平,它还受到非智力因素以及其他因素中的道德、意志品质的影响。本文将通过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环境保护意识等方面,探讨如何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品质进行培养,寓德育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叶圣陶说:“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而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强调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教材所涉及的题材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生物资源、生物科学技术、生命的奥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疾病与免疫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教育。为此,教师必须本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去设计课堂教学,使生物课堂既成为师身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温室,又成为完美品德养育的殿堂。由于学科特点,生物教师在这方面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寓德育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1. 自尊、自爱、自重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知识。而我国当前对青春期的性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把它单列为一门课程。为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黄色书刊、影碟、互联网等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作为生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在《生物》第二册课本中,“人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正是进行性教育的最好章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结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认识男女的生殖系统,认识受精过程,认识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孩子是从哪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比只用挂图或不用挂图泛泛而谈要形象直观得多,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第二性怔,有些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惊慌失措,所以对于第二性怔的出现原因及特点,教师最好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生理变化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给学生讲解女性月经的形成,经期的卫生保健、痛经、闭经的原因;男性的遗精现象,青春期为什么会出现性梦、性幻想、手淫等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等等,解除学生因此而出现的焦虑和恐惧的紧张心理。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讲解青春期的性心理特征,常见的性心理疾病,如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等及调节方法,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还要教育学生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怎样正确对待“早恋”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过早的性行为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以及在性问题上的民族传统和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尊、自爱和自重 ,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如此众多的生物充满了一切可以生存的空间,每一个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以其他种类生物的生存发展为前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消亡,可能会对其他生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称之为生命的网络,即生命之网。人类也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人类许多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已给这个生命之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比如DDT的使用使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比如SARS的流行,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是人的有意虐杀动物所为,但是从冠状病毒的发生演变过程可以推断,人对动物的肆无忌惮地捕杀猎食造成了冠状病毒新变种的出现,才有了现今人人自危的SARS。
在讲到“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时,我在一周前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估计一年内的总数量。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塑料袋在自然情况下要多少年才会被完全降解吗?这时学生开始猜测:一年、五年、八年……我告诉他们:一百年!在他们的惊讶中,我分别介绍了以下物品的降解时间表:纸——三个月,火柴杆——六个月,铁罐——十年,玻璃瓶——四千年。这样一讲,在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这句司空见惯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众所周知,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父母非常溺爱,往往是“放在手心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着”。 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便想方设法在其成长过程中排除一切困难,使其顺利成长,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和挫折,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甚至没有一点磨难,这就直接造成了青少年耐挫折能力差,遇到失败输不起等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一些科学家,用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讲“传染病”时,介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忍受着中风的折磨,不解地从事微生物的研究,终于率先为世人揭开了传染病的内幕。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韧精神。”又如,在讲“生物进化”时介绍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拉马克取得重要的科学成就之后,依然经济贫困,住所寒酸,生活清苦,但他毫无怨言。最后拉马克双目失明了还忍受着疾病的摧残,自己口述,由女儿执笔写完论著。再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着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季节的每日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株。当极其难得的几株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们夺走后,他还在继续寻找和研究着。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历经了长达九年的时间,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通过这些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强化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4.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必须要珍惜生命。在《生物》第三册“健康地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当前,人类依然面临着各种疾病的侵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形成与传播途径,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防治疾病,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例如,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在饮食方面讲究均衡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拒绝毒品,为一生的健康奠基。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求中学生“不吸烟、不喝酒”。青少年不仅要自觉不吸烟、不酗酒,还要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积极宣传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做精神文明的促进者。同时要学会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家陶知行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面对怎样合理或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他都要守护住一个朴素的理念:教师是为“生命”服务,为塑造学生的品德服务!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寓德育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第2、3、4册
[2]《中学生物教学》 杂志 2006年第7期
[3]李根伟、梅金元:《也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生物学》1998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08-05-22
【关键词】生物教学;德育;渗透
叶圣陶说:“课堂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而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强调以德育为核心,强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新课程教材所涉及的题材都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是人类所共同关心的问题。具有时代性,思想性,知识性和真实性。内容包括生物资源、生物科学技术、生命的奥秘、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疾病与免疫等。这些教学内容都渗透了德育教育。为此,教师必须本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者和谐发展的理念去设计课堂教学,使生物课堂既成为师身生共同传播知识的温室,又成为完美品德养育的殿堂。由于学科特点,生物教师在这方面更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寓德育教育于生物教学之中。
1. 自尊、自爱、自重
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是一个人从儿童向成人过渡的阶段,是道德品质和世界观初步形成的关键时期,又是一个人的性机能由萌发到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个时期的青少年,伴随着生理的发育逐渐萌发了性意识,对性产生了好奇心,渴望了解性知识。而我国当前对青春期的性教育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更没有把它单列为一门课程。为避免学生盲目地从一些黄色书刊、影碟、互联网等媒体中猎取不健康的性知识来满足他们的好奇心,作为生物教师,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而且还应该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责无旁贷地对学生进行性教育。
在《生物》第二册课本中,“人的生殖和发育”一章正是进行性教育的最好章节。有条件的学校,最好结合多媒体或电视教学手段,通过电视或者多媒体,让学生认识男女的生殖系统,认识受精过程,认识人的胚胎发育过程,并且了解生命的诞生过程,了解孩子是从哪来的等一系列问题。这样就比只用挂图或不用挂图泛泛而谈要形象直观得多,也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青少年正处于身体发育期,身体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第二性怔,有些学生对这些变化往往惊慌失措,所以对于第二性怔的出现原因及特点,教师最好结合具体实例进行讲解,使学生在心理上增加对生理变化的承受能力。另外,还要给学生讲解女性月经的形成,经期的卫生保健、痛经、闭经的原因;男性的遗精现象,青春期为什么会出现性梦、性幻想、手淫等问题,以及如何正确对待等等,解除学生因此而出现的焦虑和恐惧的紧张心理。在此基础上,再补充讲解青春期的性心理特征,常见的性心理疾病,如异装癖、恋物癖、窥阴癖等及调节方法,对学生进行性心理健康教育。并且还要教育学生如何与异性正常交往,怎样正确对待“早恋”问题,使学生认识到过早的性行为会带来哪些严重后果,以及在性问题上的民族传统和道德要求。对学生进行性道德教育,让学生知道自尊、自爱和自重 ,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诱惑。
2.保护环境,人人有责
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如此众多的生物充满了一切可以生存的空间,每一个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以其他种类生物的生存发展为前提,一种或几种生物的消亡,可能会对其他生物造成灾难性的后果。这种生物界的多样性和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我们可称之为生命的网络,即生命之网。人类也是这个网络的一部分,而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人类许多不尊重自然规律的活动已给这个生命之网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比如DDT的使用使全球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再比如SARS的流行,虽然不能直接证明是人的有意虐杀动物所为,但是从冠状病毒的发生演变过程可以推断,人对动物的肆无忌惮地捕杀猎食造成了冠状病毒新变种的出现,才有了现今人人自危的SARS。
在讲到“保护生物圈 从自身做起”时,我在一周前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设计一个调查表,记录自己家一周内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统计本小组这周内所有家庭每天丢弃的塑料袋数量;根据收集的数据,估计全校同学的家庭在一周内丢弃的塑料袋数量,再估计一年内的总数量。上课时,我问学生:你们知道一个塑料袋在自然情况下要多少年才会被完全降解吗?这时学生开始猜测:一年、五年、八年……我告诉他们:一百年!在他们的惊讶中,我分别介绍了以下物品的降解时间表:纸——三个月,火柴杆——六个月,铁罐——十年,玻璃瓶——四千年。这样一讲,在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冲击后,不用教师多说,学生就会切身体会到这句司空见惯的“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标语中所包含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3.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众所周知,如今我国大多数家庭都是只有一个孩子,这些独生子女在家里是“小皇帝”,父母非常溺爱,往往是“放在手心怕冻着,含在嘴里怕化着”。 总认为孩子年龄小,心理承受能力差,便想方设法在其成长过程中排除一切困难,使其顺利成长,不让他们受一点委屈和挫折,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缺少甚至没有一点磨难,这就直接造成了青少年耐挫折能力差,遇到失败输不起等现象。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重挖掘存在于生物学知识背后的一些科学家,用其在从事创造活动时所表现的伟大人格力量去激励学生,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如在讲“传染病”时,介绍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忍受着中风的折磨,不解地从事微生物的研究,终于率先为世人揭开了传染病的内幕。巴斯德说:“告诉你使我达到目标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韧精神。”又如,在讲“生物进化”时介绍最早提出生物进化学说的拉马克取得重要的科学成就之后,依然经济贫困,住所寒酸,生活清苦,但他毫无怨言。最后拉马克双目失明了还忍受着疾病的摧残,自己口述,由女儿执笔写完论著。再如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的袁隆平教授,在文革期间顶着政治压力,在水稻扬花季节的每日中午,冒着烈日,仔细寻找着几万分之一的雄性不育水稻株。当极其难得的几株雄性不育水稻被“红卫兵小将”们夺走后,他还在继续寻找和研究着。就是凭着这种顽强的意志,历经了长达九年的时间,他终于培育出了高产优质的杂交水稻。通过这些范例激励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强化对学生意志力的培养。
4.珍爱生命,拒绝毒品
生命是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自然进化的结果,是自然进化的最高表现形式。生命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所以必须要珍惜生命。在《生物》第三册“健康地生活”这一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我们知道,当前,人类依然面临着各种疾病的侵袭,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预防疾病的有效措施。所以,应该让学生正确认识疾病的形成与传播途径,学会用科学的方式防治疾病,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观念。例如,平时加强体育锻炼,提高免疫力,在饮食方面讲究均衡营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远离烟酒,拒绝毒品,为一生的健康奠基。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也要求中学生“不吸烟、不喝酒”。青少年不仅要自觉不吸烟、不酗酒,还要关心他人的身体健康,积极宣传吸烟、酗酒、吸毒的危害,做精神文明的促进者。同时要学会对情绪的自我调控,学会从多角度考虑问题,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待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教育家陶知行说:“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好教师,无论身处什么样的环境,面对怎样合理或不合理的教育体制,他都要守护住一个朴素的理念:教师是为“生命”服务,为塑造学生的品德服务!若教师在教学中能利用各种途径和方法,调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寓德育教育于生物教学中,使学生在各方面得到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江苏教育出版社初级中学《生物》教科书第2、3、4册
[2]《中学生物教学》 杂志 2006年第7期
[3]李根伟、梅金元:《也谈生物教学中的德育渗透》,《中学生物学》1998年第2期
收稿日期:2008-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