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奔奔族”说起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LDY19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奔奔族”,即“东奔西走之族”,他们是生于1975-1985这10年间的一代人,也是目前中国社会压力最大、最热爱玩乐却最玩命工作的族群。(引自《互动百科》)。朗朗上口的“奔奔族”,较之双音节词“奔族”,强调了其奔波奔忙之苦;较之同样是三音节词的“奔波族”,多了奔放享乐之意,同时还附带了些许无奈,些许揶揄,些许亲昵的感情色彩。
  “奔奔族”是由单音节动词性语素“奔”重叠后进入“AA族”形式而形成的,类似的还有“帮帮族,抠抠族,捏捏族,泡泡族,蹭蹭族,囤囤族”等等。也有个别“AA族”词语是由名词性语素构成,如“粉粉族”,指的是为了减肥、美容而以木瓜粉、荷叶粉等为主食的人。此外,还有极少数词,如“99族”,“BoBo族”,是以数字或字母进入“AA族”格式而形成的。
  “AA族”这一新生的构词模式代表具有某一标志性特征(多指某种相同爱好或相同生活处境、生活方式)的族群。“AA”式重叠能产生音律美的效果,且附带有亲昵、揶揄等感情色彩。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研究所]
其他文献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所论,批判意识的涉及对象可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方法、理念,可以是中学语文教研、教改、课改,可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学生),等等。本文论述的则仅仅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树立批判意识的问题,主要侧重于中学生批判意识的树立问题。    一、批判意识之认识论价值    事物的主次、真伪、正误、多面等问题,有的情况下清晰可辨,有时却又会云遮雾罩,深曲幽微,让人“不识庐山真面目”
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中南研究中心2011年会于9月28日至29日在武汉市青山区武钢三中举行。来自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等地的千余名语文教师、教
教学细节,就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细小的环节或情节,或是细小的片段。课堂教学是由一个个“教学细节”组成,并由细节来实现培养人和完善人的教学目标。杨再隋先生说过:“忽视细节的教学实践是抽象的、粗疏的、迷茫的实践。”以新课程的理论为依据,重建我们的课堂,不仅需要建立新的教学理念,更需要通过无数教学细节来支撑课堂。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怎样把握好教学细节,让自己的课堂精彩而卓有实效呢?笔者结合
很多学生觉得自己绞尽脑汁写出的文字枯燥乏味.毫无可读性。如何改变这一状态呢?先看一个小故事或许可获得一些启示。
语文教学是语言文字的训诂,语言文学的浸润,也是语言文化的传承。不管我们如何定义语文教学的内涵,语言是其根本。一切语文活动必须紧紧围绕这个根本,通过对语言的诵读、欣赏、揣摩,来体味作品的情思、情趣、情味。因此,对语言的品味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把握得好,必然会构建一个高效开放而和谐的课堂。  一、为什么要品味语言  首先,是语文本身的特点的要求。汉语讲究音节的整齐匀称,声调的平仄协调,韵脚的
小说、戏剧等之类的作品,一般来说都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而细节是构成情节的“细胞”。一篇小说可以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却不能没有场面和细节,否则就会失去形象性特质而走向
语文是什么.语文课该怎样上?虽没有统一的定案,却实在是个常思常新、历久弥新的老话题。一篇文章,放在不同的老师面前,就如同样的蔬菜放在不同的厨师面前一样,有不同的烹制方法,尤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