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的空间,是根据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合或分隔出来的,经过围隔后的空间,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了人造空间。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思想的进步,围隔空间的功能发生了变化,空间自身也趋于成熟,建筑空间能够更好的适用于功能的要求。
关键词:空间;结构;框架;梁板
建筑的空间,是根据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合或分隔出来的,经过围隔后的空间,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了人造空间。空间分隔目的是:第一,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第二,满足人的审美要求。对于第一点而言,是要符合空间功能的规定性。具体来说,围隔的空间应当具有确定的数量、确定的形状和使用的性质;对于后者而言,则是要使这种空间围隔符合审美规律,具有和谐统一且变化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空间围隔是一种手段,人们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巧妙的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力分散,并使之有合理的力学传递方法;使整正建筑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刚性,受力又能达到平衡的条件。最终达到功能、审美、经济的目的。
如果把符合审美需要的空间称为视觉空间,把符合功能需要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把材料性能的空间组合起来称为结构空间,由于三者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所以它们不是绝对一致的。可是在建筑空间中,三者却是相互作用合而为一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不同的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砖砌结构一般都具有敦实厚重感,木构件给人轻巧、通透的感觉,拱券结构给人宏伟、博大、庄严的气氛,高直的尖拱结构给人高耸、空灵、令人神往的神秘气氛。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现代技术手段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结构在里面所占有的地位却异常突出,既因为结构在实现自然的围隔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因为结构的变化直接地关系到空间的量、形、质等三个方面。
一、梁板结构体系
以墙和柱作为承重的结构,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结构,说其古老一方面指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建筑中就已经广泛的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利用它来建造建筑。
这种结构体系主要由两类基本构件共同组合而成,一类构件是墙和柱,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垂直墙面,另一类构件是梁和板,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水平面。墙和柱承受来自建筑的垂直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建筑水平的或弯曲的力。凡是利用墙、柱来承担梁、板荷重的一切结构形式都可以归纳在这种结构体系的范围内。
二、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结构和分隔空间的墙体分开,这是因为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在建筑实践中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能用来遮风挡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恰恰相反,所以选用框架结构做承重的骨架,然后再用围隔空间的材料覆盖在骨架上,最终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功能完善的使用空间。
我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开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式,根据科学考证这种梁架结构早在汉代就已被熟练掌握。这种木构架有很多优点: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的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墙体承受上面的重力,墙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常用榫卯连接,不需要一颗钉子,匠师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创造了各种个样形式的榫卯结构,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制作精密、严谨,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影响至今。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具有十分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这固然和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法对于形式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砖筑材料也可以砌筑框架结构的建筑。十五世纪欧洲在高直式建筑上就运用到一种砖石框架结构。它最大的特点是把拱面上的重力分别集中在若干其他根的拱肋上,再通过交错的结构把拱面的重力分散到矩形面的四边上去,这样就可以把重力通过柱子传到地面上去,分散力的支撑点。
另外,用砖石结构形成的空间,最符合逻辑的形式就是由六面体组成的空间结构,由四面直立的墙支称着顶面。西方古典建筑正是以砖石结构方式来形成空间的,因而可以说:六面体空间形式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传统的空间观念。现代建筑一般都采用框架结构,因为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有效的把重力集中传递在立柱上,并且为分隔内部空间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方式。现代建筑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划分,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强了空间的功能性。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变化,更适应了复杂多变的现代功能要求,所谓“流动空间”就是对传统空间概念的一种突破。
任何结构,如果能够把空间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这个建筑就必然具有强大而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剩下的就是形式感的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建筑,都必须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符合力学规律性,同时还能体现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只有把这些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若从美学的高度来讲,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煜华.建筑中庭空间的发展历程探索[J].美术大观,2011(5).
[2]余剑锋.艺术空间的虚与实[J].文艺争鸣,2010(3).
[3]周延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建筑,2011(5).
关键词:空间;结构;框架;梁板
建筑的空间,是根据物质材料从自然空间中围合或分隔出来的,经过围隔后的空间,性质由原来的自然空间变为了人造空间。空间分隔目的是:第一,满足功能使用要求;第二,满足人的审美要求。对于第一点而言,是要符合空间功能的规定性。具体来说,围隔的空间应当具有确定的数量、确定的形状和使用的性质;对于后者而言,则是要使这种空间围隔符合审美规律,具有和谐统一且变化丰富的艺术表现力。
空间围隔是一种手段,人们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巧妙的把这些材料组合在一起,让力分散,并使之有合理的力学传递方法;使整正建筑空间都具备一定的刚性,受力又能达到平衡的条件。最终达到功能、审美、经济的目的。
如果把符合审美需要的空间称为视觉空间,把符合功能需要的空间称为适用空间,把材料性能的空间组合起来称为结构空间,由于三者形成的根据不同,各自所受到的制约条件不同,各自所遵循的法则不同,所以它们不是绝对一致的。可是在建筑空间中,三者却是相互作用合而为一的,这就要求建筑师必须把三者有机统一起来。
不同的结构可以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还有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力。砖砌结构一般都具有敦实厚重感,木构件给人轻巧、通透的感觉,拱券结构给人宏伟、博大、庄严的气氛,高直的尖拱结构给人高耸、空灵、令人神往的神秘气氛。在现代建筑领域中,现代技术手段所包括的内容是相当广泛的,但是结构在里面所占有的地位却异常突出,既因为结构在实现自然的围隔中起到决定性的作用,而且还因为结构的变化直接地关系到空间的量、形、质等三个方面。
一、梁板结构体系
以墙和柱作为承重的结构,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结构,说其古老一方面指它拥有悠久的历史,因为早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埃及建筑中就已经广泛的采用了这种结构体系;另一方面说它年轻是因为直到今天人们仍然在利用它来建造建筑。
这种结构体系主要由两类基本构件共同组合而成,一类构件是墙和柱,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垂直墙面,另一类构件是梁和板,它所形成的结构是空间的水平面。墙和柱承受来自建筑的垂直压力,梁和板承受的是建筑水平的或弯曲的力。凡是利用墙、柱来承担梁、板荷重的一切结构形式都可以归纳在这种结构体系的范围内。
二、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最大的特点是,把承重结构和分隔空间的墙体分开,这是因为人们逐渐的认识到,在建筑实践中有的材料虽然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但却不能用来遮风挡雨,而另一些材料却恰恰相反,所以选用框架结构做承重的骨架,然后再用围隔空间的材料覆盖在骨架上,最终形成一个可供人们栖息的,功能完善的使用空间。
我国古代建筑,很早以前就开始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式,根据科学考证这种梁架结构早在汉代就已被熟练掌握。这种木构架有很多优点:第一,在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我们常说中国的房子是“墙倒屋不塌”。就是因为这些房屋都是用立柱,而不是墙体承受上面的重力,墙倒了房屋依然立在那里,第二,防震性能好,因为木结构建筑常用榫卯连接,不需要一颗钉子,匠师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创造了各种个样形式的榫卯结构,第三,木结构便于施工建造,制作精密、严谨,使整个建筑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还影响至今。
我国古典建筑之所以具有十分独特的形式和风格,这固然和我国古代社会生活方式、民族文化传统、地理气候条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采用木构架的结构方法对于形式的影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
砖筑材料也可以砌筑框架结构的建筑。十五世纪欧洲在高直式建筑上就运用到一种砖石框架结构。它最大的特点是把拱面上的重力分别集中在若干其他根的拱肋上,再通过交错的结构把拱面的重力分散到矩形面的四边上去,这样就可以把重力通过柱子传到地面上去,分散力的支撑点。
另外,用砖石结构形成的空间,最符合逻辑的形式就是由六面体组成的空间结构,由四面直立的墙支称着顶面。西方古典建筑正是以砖石结构方式来形成空间的,因而可以说:六面体空间形式所反映的正是典型的传统的空间观念。现代建筑一般都采用框架结构,因为它具有很好的稳定性和抗震性,有效的把重力集中传递在立柱上,并且为分隔内部空间提供了灵活便捷的方式。现代建筑很好的把握了这一点,对空间进行灵活的划分,提高空间使用率,增强了空间的功能性。不仅极大的丰富了空间变化,更适应了复杂多变的现代功能要求,所谓“流动空间”就是对传统空间概念的一种突破。
任何结构,如果能够把空间的审美性和实用性结合在一起,这个建筑就必然具有强大而长久的生命力,那么剩下的就是形式感的问题,古今中外所有的优秀建筑,都必须在符合功能要求的基础上,符合力学规律性,同时还能体现出形式美的基本规律。只有把这些有机组合在一起,才能通过美的形式来反映事物内在的和谐统一,若从美学的高度来讲,这就是真善美的统一。
参考文献:
[1]王煜华.建筑中庭空间的发展历程探索[J].美术大观,2011(5).
[2]余剑锋.艺术空间的虚与实[J].文艺争鸣,2010(3).
[3]周延伟.中国传统园林空间处理手法在现代游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中外建筑,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