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改的核心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只是充当了一个引路者的角色。而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凸现,在课堂的表现为小组讨论,也就是我后面要讲到的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
在全校强势推行下,我们历史学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完成本课时的相关练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有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过程)—教学反馈(练习)三步骤组成。到目前为止,我校的课改已经实行一年多了,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小组讨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看法。
一、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及其实施过程
具体做法是,将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一名学科组长,教师将对学科组长进行跟踪式的培训,然后由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前完成学案,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就学案上的一些问题由每组派出一名成员来黑板上将他们讨论的答案写出来。同时,结合打分制,一节课下来,按得分的高底对小组进行加分奖励,这样就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使每个组员为了本组的荣誉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了教学当中去了,从而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通过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中竞相展示、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点化,形成了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研讨提升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以自主、互动的方式朝着目标前进和努力。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师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了师生工作学习的激情,师生内驱力和外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模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学生上课睡觉、讲话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小组讨论的尴尬
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尴尬。
尴尬一: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从而难以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
尴尬二:出现了“论坛霸主”。在每节课中,积极上讲台演板的学生都是平时的那个人;在点评的环节中,几乎是他们几个人垄断了发言权,俨然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学生则成为了“观众”。
尴尬三: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由于“论坛霸主”的出现,加之学生性格的因素,使很多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进而草草应付了事,甚至互相讲闲话,无所事事。
三、小组讨论出现尴尬的原因及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分析了原因,大致如下:1.讨论之前准备不充足。学生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六个学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预习。在预习的课程中,学生手上的教辅资料有限,对一问题的认识很难用专业语言来叙述,观点缺乏说服力。2.讨论题目选择不恰当。所选的讨论题目太容易了,学生一眼就望穿,难了又不知道回答。3.讨论为少数学生所“垄断”。一个班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历史知识水平较高,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于是这些同学把持了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上述困境,我重组了小组讨论,并思考总结了以下几条对策:
1.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和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2.精心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
3.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能熟练地使用历史专业术语,以及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4.精心组建讨论小组。组建讨论小组对于讨论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自找对象组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品性来优化搭配。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次,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三个等次的学生在内,优差生搭配,且确保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
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只让讨论浮于形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好讨论的局面,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此外,学案的编写在小组讨论中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考虑它的多样性、层次性、不拘一格性,不要让你的学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坑”。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
在全校强势推行下,我们历史学科也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课改教学模式。即“课前预习(在学科组长的带领下学生自主完成学案)—上课过程中学生通过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完成本课时的相关练习(在这一环节当中有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相结合的过程)—教学反馈(练习)三步骤组成。到目前为止,我校的课改已经实行一年多了,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谈谈对小组讨论在历史教学中运用的看法。
一、小组讨论的必要性及其实施过程
具体做法是,将一个班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设一名学科组长,教师将对学科组长进行跟踪式的培训,然后由学科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在课前完成学案,在这一过程中,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协作意识。在课堂教学中,就学案上的一些问题由每组派出一名成员来黑板上将他们讨论的答案写出来。同时,结合打分制,一节课下来,按得分的高底对小组进行加分奖励,这样就形成了小组之间的竞争,使每个组员为了本组的荣誉而积极、主动地融入到了教学当中去了,从而调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然后通过学生点评与教师点评学生的答案,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种模式,要求学生课前充分预习,课中竞相展示、相互纠错与补充,教师随机诱导、点拨、点化,形成了一个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民主和谐、研讨提升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学习以自主、互动的方式朝着目标前进和努力。这一课堂教学模式,激活了师生工作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点燃了师生工作学习的激情,师生内驱力和外显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种模式也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局面,学生上课睡觉、讲话的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
二、小组讨论的尴尬
然而在这种教学模式当中,也出现了一些尴尬。
尴尬一:教学任务完不成。因为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及点评花的时间太多,从而难以完成自己预设的教学任务。
尴尬二:出现了“论坛霸主”。在每节课中,积极上讲台演板的学生都是平时的那个人;在点评的环节中,几乎是他们几个人垄断了发言权,俨然成为了历史课堂中的“论坛霸主”,而其他学生则成为了“观众”。
尴尬三:学生不愿意参与讨论。由于“论坛霸主”的出现,加之学生性格的因素,使很多学生失去了锻炼的机会,进而草草应付了事,甚至互相讲闲话,无所事事。
三、小组讨论出现尴尬的原因及对策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分析了原因,大致如下:1.讨论之前准备不充足。学生要在一天之内完成六个学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时间来充分预习。在预习的课程中,学生手上的教辅资料有限,对一问题的认识很难用专业语言来叙述,观点缺乏说服力。2.讨论题目选择不恰当。所选的讨论题目太容易了,学生一眼就望穿,难了又不知道回答。3.讨论为少数学生所“垄断”。一个班的学生能力参差不齐,有的语言表达能力强,历史知识水平较高,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于是这些同学把持了讨论。这样,讨论就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针对上述困境,我重组了小组讨论,并思考总结了以下几条对策:
1.通过多种方式搜集补充资料。补充的资料应该与讨论问题有关的原始资料,和史学界的研究成果等。补充资料中的一部分可由教师提供,也可以由学生从图书馆、互联网获取。补充的资料要有客观性,形式应该多样,可以有文字、图片、音像等资料,并且还要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供不同层次的资料。
2.精心设计小组讨论的问题。小组讨论的问题,要符合开放性、激励性、层次性、探究性的特点。开放性的问题能够促使学生散发性思维的培养,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激励性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推动学生进行集体的或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活动,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向纵深发展。
3.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并能熟练地使用历史专业术语,以及做到语言表达的简洁性。
4.精心组建讨论小组。组建讨论小组对于讨论最后能否取得成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学生自找对象组合的原则,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心理品性来优化搭配。将学生分成A、B、C三个等次,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三个等次的学生在内,优差生搭配,且确保每个组员都有机会发言,这样就有利于学生互助学习。
分组讨论的形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是如果只让讨论浮于形式,教师不能很好地掌控好讨论的局面,就会极大地挫伤学生们的主动性和兴趣,甚至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此外,学案的编写在小组讨论中也尤为重要,因此,教师在编写学案时,应考虑它的多样性、层次性、不拘一格性,不要让你的学案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坑”。
(作者单位:江西省信丰县第二中学)
责任编辑:曾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