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来源 :天津教育·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ndy05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学科的教学过程是一种融合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数学信息三要素为一体的动态结合。为了提高数学教学效率,提升学生数学素养,我们既要对教师如何教进行不断探索,同时更要对学生怎样学进行研究。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数学教学实践,我们深刻感受到,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思维方式,学习活动的规律以及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只有让学生真正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在数学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习的能动性,才能大大提升数学教学效率。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而且能够为学生以后的继续学习,乃至工作发展产生重要的作用和深远的意义。
  一、现存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
  首先是教师对于小学生欠缺必要的创新思路引导。小学生若能感受到數学课蕴含的趣味性,则会发自内心的喜爱数学课。然而实际上,很多数学教师未能做到正确引导同学们来体会数学解题的乐趣,从而让小学生感觉到数学课十分乏味无趣。因此为了塑造与培育数学学科的创新思路,那么教师针对现有的数学课堂模式必须予以切实转变,如此才能达到增强同学们解题热情的目的。
  其次是师生过多重视数学解题的最终效果。小学生在解答数学题时,通常都会关注最终的解题结果是否符合正确性。多数教师也会直接为同学们给出正确的数学题答案,因此未能做到充分关注前期的解题思考过程。师生由于过分关注了数学解题结果,那么将会造成小学生忽视自身的创新数学思维,导致多数小学生习惯于既定的数学解题模式。
  再次是教师给予小学生繁重的数学课业负担。小学生本身处在很关键的身心成长期,因此需要适当给予其必要的学习压力,而不能够施加过于沉重的数学学习负担。但是从现状来看,很多数学教师并未能保证控制于适当的数学课业负担,而是倾向于监督小学生完成较多的数学课后作业,并且严厉约束小学生。在此种状态下,很多小学生将会表现出惧怕数学课的不良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数学学科。
  二、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本的自学兴趣
  数学课本是教师执教的基点,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依据和范本,数学课本是数学专家、教育专家着眼数学学科的特点,在集中和鉴别大量的教学实践经验,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心理和思维特征等诸多因素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的,具有权威的指向作用和阅读价值,是其他一切教辅用书都无法替代和超越的。要有效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对数学课本的自学兴趣。
  新知识是建立在对旧知识学习和理解基础之上,无论什么学科,在教授和学习新知识之前,往往都要对旧知识进行回顾和复习,达到以旧带新的目的,发挥知识点正迁移作用。例如,我们在引导学生对两步复合应用题进行自学之前,可以先出示两道简单的应用题,要求学生进行自主列式说理。
  1.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公里,一列火车每小时比汽车多行驶40公里,火车每小时行驶多少公里?
  2.一列火车每小时行驶100公里,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是火车的5倍,这架飞机每小时飞行多少公里?
  这两道题目都是一步计算的简单应用题,是学生已经学习掌握的旧知识,学生都能够轻松地列式说理。然后教师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了新的题目:“一辆汽车每小时行60公里,一列火车每小时比汽车多行40公里,一架飞机每小时飞行的是火车的5倍,那么这架飞机每小时行多少公里?”让学生自主探索,尝试解决。由于有前面的两道一步计算题作铺垫,学生对这道题的理解难度就会大大降低,面对这道题目,有的学生信心十足,有的学生若有所思,他们都急切地要知道正确的解题思路和正确的列式。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之下,学生一边研习书上的例题,一边在练习本上写写画画,分析问题和解答问题已经成为自觉的要求。通过这样的新旧知识有效建构的自学,学生收获了成功,自学数学课本的兴趣自然得到提高,数学解题能力一定得到提升。
  三、注重学生自主探究,放手让学生自学
  课改进行了多年,但在小学数学教学实际中,我们清楚地知道,教师在教学中不敢放手、不愿放手,重讲而不重学的弊端仍然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课堂上教师讲得多,讲得细,指导和释疑缺乏针对性。长此以往,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会被抹杀。究其原因,主要是部分教师对小学生学习特点不够掌握,对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编排框架和体系没有进行全面深入学习,忽视了数学新知识的教学应该是学生已具备的旧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衍变。
  皮亚杰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小学数学的教学,特别要重视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体验相关知识的发现、探究和解决过程。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和生活体验出发,想方设法创设出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主动解决问题的情境氛围,引导学生在主动参与、亲身经历问题的研究、解决过程中,研究、发现中理解、掌握知识,体验探究、发现的乐趣,从而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各方面的发展。例如,在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后,在此基础上对用三位数乘和用三位数除进行教学时,就可以充分利用学生已经具有的旧知,发挥学生思维的内化作用,放手让学生充分自学,达到巩固算理,熟练算法,提高多位数乘除计算的正确率的目的。如果我们因循守旧,重砌炉灶,还是不厌其烦地从基础讲起,就会适得其反,导致学生厌学,兴趣低落,课堂教学低效。
  再如,给出如下的数学问题:甲乙两名同学分别从学校与家中出发,然后相向而行。现在已知甲同学步行,每分钟能够走75米;乙同学骑自行车,每分钟可以前行115米。两名同学经过半个小时后相遇,那么要求同学们求出家与学校之间相隔的距离。对于以上的典型数学问题而言,教师可以要求小学生运用自主绘制线段图或者实际测量的方式进行解答,让小学生体会此类应用题与自身生活之间的关联性,从而实现了激发解题热情的效果。   四、在数学游戏和数學实验中引导学生自学
  在学生数学自学活动中,数学游戏不失为一种好方法。用数学游戏的方式能够引起学生自学的兴趣,在一些数学游戏中,学生会被数学知识的趣味性深深吸引,从而全身心投入数学自学过程,并保持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力。如在教学两位数与11相乘的简便运算方法时,课堂一开始,教师可以以有趣的话语激发学生与教师进行计算比赛,看看谁算得快。教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一组习题:26×11,13×11,39×11,计算比赛刚刚开始,学生连一道题都还未算出时,教师已经飞快地把3道题目的答案全部写了出来。这时候,单纯而又活泼的小学生不服气了,会提出疑惑:“老师,题目是你出的,答案当然你早就记下来了,我们肯定和你无法比较,如果由我们学生自己出题,你愿意和我们比赛吗?”这样一来,教师期望的结果出现了,于是学生积极踊跃地商量后,出示习题:36×11,78×11,54×11,但是学生每出一道题教师都能够不加思索地直接写出答案。这样一来,学生们惊呆了,于是发问:“老师,你是用什么好办法算得这样快?”在这时,教师可以故作深奥,让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后,引导他们打开课本,结合课本上的例题和图例,自己去探寻解决问题的好办法。经过扎实有效的自学,师生共同归纳出“两头一拉,中间一加,满十进一”的速算方法。
  小学生渴求获得来自于身边同学以及教师的热情肯定,如此才能调动同学们自身的数学学习热情,并且尝试解答更多带有难度的数学题。因此,教师在数学课上应当做到不断鼓励小学生,热情肯定同学们的数学创新思路。教师一旦察觉到小学生的点滴进步,则应当运用热情语言对其加以认可,避免小学生怀疑自身的数学学习能力。同时,师生之间紧密配合还应当体现在数学课上的分组探究。教师针对各个学习组的小学生应当预留课堂探究问题,然后要求各组的同学们运用协作与分工的方式对其进行解答。各个学习组经过全面的分工协作,应当可以保证实现最佳的数学教学整体效果,确保小学生拥有更强的相互协助意识。
  例如针对“圆形的基本特征”在进行详细讲解前,教师首先可以为小学生放映平日生活中经常能够见到的各种圆形物体形态,然后要求小学生联想其他的多种圆形形状。小学生经过上述的生活联想,能够给出圆形以及其他物体形状之间的差异性,进而达到了深化针对圆形特征理解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就可以引导小学生逐步解答涉及圆形性质的应用题,鼓励小学生灵活运用数学定理,进而达到培育自主学习能力的目标。
  数学教学过程,首先应该是一个立足于学生数学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得丰富情感体验的过程。要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乐学、好学,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教师还要注重以数学实验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自学,建构初步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数与图形这些内容时,可以设计一些丰富多样的数学实验活动,通过一些必要的数学学具,让学生在数学实验探究活动中通过直观动手,获得丰富的空间与图形的感性经验。在一些几何概念和图形的学习中,要让学生动手制作、分解、拼接一些几何图形,在充分的探索性操作活动中,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讨论交流,感知、感受几何图形的特征,进而培养初步的空间观念,减少对课本中有关内容的自学难度。在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性质时,可以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全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学会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面积的计算方法等,还可以让学生通过直观了解和动手操作,进一步感知和掌握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的形成。由于学生自己动手实验了,所以能够看得懂,会做,就会觉得数学学习并不难,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增强了自学的信心。
  五、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促进学生自学
  指导学生形成数学自学能力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扶”的过程。“扶”不是终极目标,“扶”是为了“放,而“放”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独立、有效地开展自学。在从“扶”到“放”的培养过程中,解题能力很重要。解题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培养目标之一。学生学习数学问题的解答过程,应该是通过比较,进行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过程。通过具体问题的自主探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解题能力,而且能够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自学能力。指导学生学会解题要认真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指导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审题的目的是为了理解题意,获取解题所必需的已知条件和要解决的问题。
  在审题过程中,对有些条件比较隐蔽、叙述简炼的应用题,可以通过“补”“理”“释”等方法帮助学生理清楚题意。如:“建设一段道路,计划每天修600米,实际只用了38天就完成了任务,比原计划提前了7天,实际每天多修多少米?”解答这道题目,可以先引导学生补题,要求学生将题中某些词语补完整:“比原计前了7天”即“实际比原计划提前了7天。”“实际每天多修多少米”即“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多少米?”将题中的条件补完整了,学生对题意的理解就全面明晰了,就会采取有效的措施对问题正确有效地解答出来。
  六、分层教学,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对学生的差异性缺乏关注,因此在组织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很多时候不能够做到因材施教,分层教育模式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分层教育理念的应用是基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我们在指导教学实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尽管是同一年级的学生在思维水平、学习能力等方面也有所区别,传统的“一刀切”教学模式其实难以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因此在教学指导过程中我们要立足学生特点制定分层教学计划,体现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并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学习之后可以进一步展开探究学习;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则最好是重点了解和夯实基础知识,之后进行巩固联系,拓展提升的任务可以在有时间空余的时候完成。
  采用分层教学方法,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获得成功体验,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学习信息,如在教学“认识分数”相关知识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练习题做好教学引导,如:五年级的女生有126人,相当于男生人数的2/3。列出三个问题:五年级有男生多少人?总共有学生多少人?如果六年级学生人数是三年级学生人数的5/3倍,则六年级有学生多少人?针对第一、第二个问题可以提问层次较低的学生,这部分学生成功解决前面的问题之后可以逐步建立自信完成后续的问题;中等层次的学生完成第一、二、三、四的问题解答就基本上算是完成任务;而层次较高的学生需要完成全面问题解答,之后可以尝试自己设置问题自己解答,帮助拓展联系,发散思维。
  (责任编辑
其他文献
当前我国正处于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要想实现强国必须先强化教育,这对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提出了全面的机遇与挑战。受传统幼儿教育观念的影响,我国幼儿园教学仍存在着一定
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影响班级管理质量以及教育教学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本文从职业教育入手,探讨了中职学校班主任和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具体技巧。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语文知识技能的根本所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素养以及在其他各个领域当中的发展,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与意义。本文以高中阶段的语文课堂为依托对象,对高中生语文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通过多个角度的引导作为出发点,对具体的教学方法和实施过程进行详细阐述。  阅读指的是人们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而获取信息、知识的一个过程,对于帮助我们更好地接受知识、技能的学习,高效
美术作为对艺术形式直观呈现的表现形式,通过美术课程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艺术鉴赏能力及审美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增进学生对艺术的认知。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美具有较强的民
信息技术的发展给教育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使传统的教育教学突破时空限制,给教学创设了逼真的教学环境,激发了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进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在高中数学教
【摘 要】幼儿期是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最重要、最关键的时期,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幼儿表达能力的培养,要靠幼儿教师的反复训练,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对幼儿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如通过游戏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了解周围事物来发展语言能力,通过讲故事来训练幼儿的语言能力,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发展幼儿的语言能力等。教師要创造幽默风趣的学习环境,让幼儿在学习过程中保持愉快的心情。  
技能人才是指具有相关专业的技能人员,是在生产和服务领域中的一线职能人员。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技能人才当下已处于紧缺的阶段,一些重要的企业与事业
历史课是整个中学阶段学生学习的课程,伴随着学生从少年到青年时代的成长。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育人为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历史课程的基本理念。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关键在于教师要具有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造性地探索新的教学途径,着眼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历史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中学生学习的特点  学生升入中学后,面临着各种变化。一是学习的课程门类逐渐增加,内容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面对未来社会必备的能力,也是《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所提出的自主发展素养形成的基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
“得语文者得天下”,现在是“大语文”时代。初中语文学科是当前中学教学的重点科目,学好语文学科有利于学生培养正确的人生价值观。语文作为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对学生学习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