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针对地方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以《汽车发动机原理》为例,从教学团队建设、教学内容优化、教学资源开发和考核方式制定等方面阐述了设计思路和方法,并对建设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经过为期两年的探索,《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已形成一定行业企业特色,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 发动机原理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校企共建课程项目(BYXQGJ201702)。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10-02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共建课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趋势进行改革的具体体现和载体[1]。作为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课程共建已然成为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新形式,对专业课程建设和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汽车发动机原理》作为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性能、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热功转换及排放噪声等相关知识,涉及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和汽车构造等多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提升专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3]。
1.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课程建设上主要存在教材内容滞后技术发展、讲授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和考核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
在汽车发动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对发动机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促使企业研发高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中。但目前高校使用的《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中仍过多侧重传统理论模型,对当前发动机中应用的先进理念和设计方法很少涉及且不具体。许多前沿技术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4]。
此外,教材的编者多为高校教师,缺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因此,编写的教材内容理论推导多,使用实例少,对汽车发动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与实际应用有所脱节。
1.2讲授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讲解过程往往抽象乏味,且缺少必要的案例支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随着学习的深入,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恶性循环,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3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分析时需要掌握的概念较多,其中涉及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知识面较广[5]。而各影响因素间往往又存在间接联系,综合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的混淆,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原理。
1.4考核方式单一
《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程考试仍采用传统的闭卷形式,考核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单纯记忆类题目较多,缺少应用分析类题型。学生虽可通过短时间的死记硬背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但实则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入理解,无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可以把企业先进的技术融入课堂,使课程建设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同时采用项目式教学,将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发动机原理知识以实例的形式应用与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1校企共建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由校企双方能力突出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学校选派课程主讲教师赴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学习先进技术,熟悉生产流程,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校每年聘请1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发动机原理的部分内容,学校主讲教师全程听课学习。
2.2校企共同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更新,突出重点,缩减汽车发动机历史及分类等内容的讲解,补充新的设计思路与研发理念,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扩展。采用案例式教学,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产中,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教师将外出参会时学习的最新研究方向及成果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使学生明确当前发动机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如在讲授四循环发动机实际循环过程时,增加了在内燃机学术会议中听取天津大学关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学术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后积极与教师讨论交流,拓宽了知识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3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录制生产过程和实验研究视频,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将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与企业发动机产品测试相结合,让部分学生动手搭建实验台架,参与发动机性能调试,从而增强对发动机原理的认识。
2.4校企共同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专兼职课程教师共同制定综合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机制,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上课出勤、随堂测验和作业完成等基本情况,更侧重课堂讨论、实验参与等多方面表现。
在期末考试命题時,突出分析题型所占比重,注重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的考核,并采用一页纸开卷等形式,避免对单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建立的考核机制能够客观的评价每个同学,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2.5校企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索新的建设方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座谈交流和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等形式,积累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形成教学改革成果。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6年12月,与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教研项目《应用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获批立项。 3.课程建设成绩
经过与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为期2年的校企课程建设,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系,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水平,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3.1师资队伍趋于稳定
已形成中青年结合的教师队伍,包含2名课程主讲教师和3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完成了主教讲师为期半年的顶岗锻炼学习,同时聘请企业高工2人2轮次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对外聘教师评价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3.2教学内容充实具体
将企业在项目研发中解决的发动机缸内热冲击及活塞环岸燃烧机理等问题与课本知识结合,使讲授内容更加清晰。在讲授爆燃的表现及振动噪声时,将发动机实验过程中爆燃发生时的活塞敲缸及热冲击等图片及音频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理解。
3.3教学资源优质丰富
已录制完整课堂教学视频一套,并上传至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上网查阅课程相关视频、课件及重难点剖析,也可通过平台留言与任课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互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3.4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校企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当前已完成3届共6名同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课上所学汽车发动机燃烧与放热等知识,完成了活塞运动过程中热应力变化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有助于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迅速精确的制定方案,也为后续实验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3.5实践教学条件提升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利用此次校企合作机会,采取共建实验室,共享实验资源等方式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目前,与企业共建的发动机台架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并完成轻型柴油机实验台的搭建。学生通过实测发动机特性曲线变化,验证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同时将在企业测得的汽油机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汽柴油机特性上存在的异同及原因,有益于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同时,共建实验室在开课学期服务实践教学,其余时间可供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有效的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总结
本文在阐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汽车发动机原理》为例,分析了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总结了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方法和思路。经过为期两年的探索,《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现已形成一定行业企业特色,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文广,胡波,曾文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5-19.
[2]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40-44.
[3]黄键,沈英,王宏威.《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71-172.
[4]侯小梅,刘建勋.对“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設计优化问题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131-134.
[5]王磊,张艺,孙铂.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80-83.
作者简介:
冯川(1986-),男,山东滨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建设 发动机原理
【基金项目】滨州学院校企共建课程项目(BYXQGJ201702)。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010-02
近年来,地方本科院校开始向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注重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和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校企共建课程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顺应趋势进行改革的具体体现和载体[1]。作为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校企合作、课程共建已然成为高校与企业互利共赢的新形式,对专业课程建设和企业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
《汽车发动机原理》作为汽车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汽车发动机性能、混合气形成和燃烧、热功转换及排放噪声等相关知识,涉及大学物理、工程热力学和汽车构造等多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综合性。该课程的学习对学生理解发动机的工作过程,提升专业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3]。
1.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目前,《汽车发动机原理》在课程建设上主要存在教材内容滞后技术发展、讲授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和考核方式单一等方面问题。
1.1教材内容滞后于技术发展
在汽车发动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人们对发动机的性能也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将促使企业研发高新技术应用到发动机中。但目前高校使用的《汽车发动机原理》教材中仍过多侧重传统理论模型,对当前发动机中应用的先进理念和设计方法很少涉及且不具体。许多前沿技术往往是一带而过,不能很好的做到与时俱进[4]。
此外,教材的编者多为高校教师,缺少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参与。因此,编写的教材内容理论推导多,使用实例少,对汽车发动机未来的发展趋势把握不够准确,导致与实际应用有所脱节。
1.2讲授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
《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程性质决定了教学内容理论性较强,教师讲解过程往往抽象乏味,且缺少必要的案例支撑,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随着学习的深入,会产生一定的厌学情绪,从而造成恶性循环,难以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
1.3课程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汽车发动机的工作过程影响因素复杂,分析时需要掌握的概念较多,其中涉及多门课程的相关内容,知识面较广[5]。而各影响因素间往往又存在间接联系,综合性较强,在学习过程中容易造成知识的混淆,不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原理。
1.4考核方式单一
《汽车发动机原理》的课程考试仍采用传统的闭卷形式,考核内容多为基本概念和重要理论,单纯记忆类题目较多,缺少应用分析类题型。学生虽可通过短时间的死记硬背获得较高的考试分数,但实则对所学知识缺乏深入理解,无法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2.校企合作课程建设
针对《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校企课程共建,可以把企业先进的技术融入课堂,使课程建设更加适应企业行业发展需求。同时采用项目式教学,将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涉及到的发动机原理知识以实例的形式应用与展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2.1校企共建课程教学团队
课程教学团队由校企双方能力突出的技术人员共同组成,学校选派课程主讲教师赴企业进行顶岗锻炼,参与企业项目研究,学习先进技术,熟悉生产流程,并将其融入到课堂教学当中。学校每年聘请1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为学生讲授发动机原理的部分内容,学校主讲教师全程听课学习。
2.2校企共同优化教学内容及方法
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讲授内容进行更新,突出重点,缩减汽车发动机历史及分类等内容的讲解,补充新的设计思路与研发理念,同时结合企业实际,对部分内容进行适当扩展。采用案例式教学,以企业生产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融合到实际生产中,提高教学内容对学生的吸引力。
同时教师将外出参会时学习的最新研究方向及成果在课堂上与学生分享,使学生明确当前发动机的发展方向与趋势。如在讲授四循环发动机实际循环过程时,增加了在内燃机学术会议中听取天津大学关于可变压缩比发动机学术报告中的相关内容,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通过课下查找相关资料后积极与教师讨论交流,拓宽了知识思路,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2.3校企共同开发教学资源
充分利用企业生产资源,录制生产过程和实验研究视频,服务于课堂教学。同时将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与企业发动机产品测试相结合,让部分学生动手搭建实验台架,参与发动机性能调试,从而增强对发动机原理的认识。
2.4校企共同建立考核机制
校企专兼职课程教师共同制定综合反映学生学习能力的考核机制,调动学生日常学习的积极性。期末总评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卷面成绩两部分组成。平时成绩不仅包括上课出勤、随堂测验和作业完成等基本情况,更侧重课堂讨论、实验参与等多方面表现。
在期末考试命题時,突出分析题型所占比重,注重所学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联系的考核,并采用一页纸开卷等形式,避免对单纯记忆性内容的考查。建立的考核机制能够客观的评价每个同学,从而在班级中形成争先恐后的学习氛围。
2.5校企共同开展课程教学改革
以课程培养目标为导向,探索新的建设方法,推进课程教学改革。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深入课堂听课、组织教师座谈交流和听取学生反馈意见等形式,积累总结课程教学改革经验,形成教学改革成果。针对车辆工程专业的课程建设,共同开展教学改革研究。2016年12月,与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教研项目《应用型大学车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和校企合作建设课程《汽车发动机原理》获批立项。 3.课程建设成绩
经过与渤海活塞股份有限公司为期2年的校企课程建设,增强了学校与企业的合作联系,提升了教师的能力水平,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各方面取得了满意的成绩。
3.1师资队伍趋于稳定
已形成中青年结合的教师队伍,包含2名课程主讲教师和3名企业高级工程师。完成了主教讲师为期半年的顶岗锻炼学习,同时聘请企业高工2人2轮次讲授课程内容,学生对外聘教师评价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3.2教学内容充实具体
将企业在项目研发中解决的发动机缸内热冲击及活塞环岸燃烧机理等问题与课本知识结合,使讲授内容更加清晰。在讲授爆燃的表现及振动噪声时,将发动机实验过程中爆燃发生时的活塞敲缸及热冲击等图片及音频在课堂上播放,使学生身临其境,增强理解。
3.3教学资源优质丰富
已录制完整课堂教学视频一套,并上传至泛雅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可通过电脑或手机端上网查阅课程相关视频、课件及重难点剖析,也可通过平台留言与任课教师及企业技术人员交流互动,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3.4毕业设计真题真做
校企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实习实训及毕业设计,当前已完成3届共6名同学毕业论文的指导工作。学生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及课上所学汽车发动机燃烧与放热等知识,完成了活塞运动过程中热应力变化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有助于企业在产品研发过程中迅速精确的制定方案,也为后续实验的进行提供了理论指导。
3.5实践教学条件提升
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部分,对培养学生应用能力起着决定性作用。利用此次校企合作机会,采取共建实验室,共享实验资源等方式提升课程实践教学条件。目前,与企业共建的发动机台架实验室已投入使用,并完成轻型柴油机实验台的搭建。学生通过实测发动机特性曲线变化,验证理论知识的真实性与客观性。同时将在企业测得的汽油机曲线进行对比,分析汽柴油机特性上存在的异同及原因,有益于对理论知识的领悟。同时,共建实验室在开课学期服务实践教学,其余时间可供企业进行项目研发,有效的提高了实验设备的利用率。
4.总结
本文在阐明应用型本科院校开展校企共建课程必要性的基础上,以《汽车发动机原理》为例,分析了在课程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总结了开展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的方法和思路。经过为期两年的探索,《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现已形成一定行业企业特色,突破了传统理论教学方法,整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罗文广,胡波,曾文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30):15-19.
[2]冀宏,张然,张根华等.基于校企合作教育的应用型课程建设思路[J].应用型高等教育研究,2017(2):40-44.
[3]黄键,沈英,王宏威.《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与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4):171-172.
[4]侯小梅,刘建勋.对“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設计优化问题的思考[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8):131-134.
[5]王磊,张艺,孙铂.汽车发动机原理课程项目教学方法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4(16):80-83.
作者简介:
冯川(1986-),男,山东滨州人,讲师,主要从事汽车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