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华平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國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
课堂教学是若干教学活动在时间序列上依次展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得以体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设想付诸实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要达此目标,必须确保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否则,深度学习就不可能发生。
一、教学活动程序化的内涵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课堂结构的结构活动,即教学环节;另一类是组成结构活动的子活动,即环节内部的教学活动。一节课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设计若干个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必然形成一定的序列。无论是结构活动还是结构内部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章法,按照特定的次序与流程展开,使之形成序列化、层次化、整体化的环环相扣的结构,不能让活动零散化或碎片化。
恰当的教学顺序能够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课堂,而不恰当的教学顺序,即使是其中一个不恰当的步骤,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甚至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一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相同的课,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必须在精心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程序。在合理的教学活动程序下,每一环节都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对前后环节具有逻辑意义,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间的整个过程也表现出流畅性、逻辑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
二、教学活动程序化的原则
教学活动的程序虽然会依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动,但它仍有其内在的固定特点与要求。总的来说,教学活动的程序要遵循最优化的原则。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就是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也要求课堂教学要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容的每一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都必须有逻辑的联系;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为掌握新的内容作好准备。笔者认为,理想的教学程序有两个特征:一是与学生的智力及认知顺序一致;二是讲究经济原则,不能脱离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教学程序的设计要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需要强调的是,“最优”是指针对学生和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以及现实的可能性下所能实现的最好的教学过程。学生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不是一步到位的跳跃,所以教学活动的程序要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规律,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由认识的量变逐步走向认识的质变。笔者设计《涉江采芙蓉》一课的教学环节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层展开,依次是引出叙述者、认识叙述者、探讨叙述者、运用叙述者,其中每一活动既承接了上一活动,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活动或者为下一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三、教学活动程序化的要求
1.精确瞄准教学指向
教学活动的程序要以一堂课的教学指向作为基准点,对教学指向而言,每一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各不相同,因而,教师要考虑:什么活动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认为,“教学指向”是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认识与概括性表达,是这堂课最终所要抵达的终点,规定着课堂中师生的每一行为。有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先开展,是因为它在逻辑上距离教学指向较远,而后进行的活动是因为它在逻辑上距离教学指向较近。比如一堂课的教学终点是X,要走向这个教学终点需要经历A、B、C、D、E五个活动,而这五个活动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每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由它们自身与这个教学终点的关系所决定的。笔者执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将“语言否定表达的艺术效果”作为这一堂课的教学指向,依次设置了六项活动:(1)从否定表述中看反讽手法;(2)从否定表述中看写作角度;(3)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情感;(4)从否定表述中看思想含量;(5)从否定表述中看作品主题;(6)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理性。如若将这六项活动的顺序任意改变一下,这堂课则会起到另外的教学效果。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认知事物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即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顺序。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顺序时,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获得的潜力,即潜在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感的教学活动。在执教《杞人忧天》时,笔者依次设计了“预习交流——复述故事——解释标题——理解寓意——用词造句——试写新闻”六项教学活动。在“预习交流”活动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文本字音、词义、句式的掌握情况,也就是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其余几项活动则按照难易度逐级增加,一步一个台阶地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复述故事”训练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梳理能力;“解释标题”训练的是学生“概括故事”的能力;“理解寓意”训练的是学生“从故事中概括”的能力。第三、四环节同样是概括,但前者是就故事本身而言,后者是撇开故事寻找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含义。“用词造句”和“试写新闻”则是在理解文本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用词造句”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区分“杞人忧天”的使用范围;“试写新闻”则是训练学生整合材料能力——将《杞人忧天》的故事和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科学发现整合成一篇有趣的晚报文章。在这样的顺序中,学生对“杞人忧天”的理解实现了从感知到内化再到迁移的转变。 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常常会出现结构混乱、跳跃等问题。如此,教学内容前后错杂,教学推进思路紊乱。所以,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前一环节应为后一环节作铺垫,直至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遵循语文学习一般规律
语文教学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是仍有最基本的规律可循。
阅读教学的活动程序要符合阅读学习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评价、从获取知识到迁移知识等。笔者执教《端午的鸭蛋》一课时,依次设计了“理解词语,串讲课文——理解‘端午’,感受‘习俗’——品读‘鸭蛋’,体会特点——试吃‘鸭蛋’,体会情感”四项活动。“理解词语,串讲课文”这一教学活动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后面几项活动主要是从局部分析课文。这符合文本解读“整体决定局部”的規律,只有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文本局部进行有效地推敲与解读。
4.过渡要流畅,衔接要自然
教学活动的程序具备一定的流向,教师要想使教学程序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就要注意前后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彼此的衔接过渡。
在学习优美的古诗词时,不少教师喜欢用一段诗意的话语导入新课,但接下来的活动却是解决诗歌的疑难字词。很显然,这两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关联,这样的教学活动程序就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顺畅,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再如,一些语文课堂起始三个活动环节通常是导入、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解决字词疑难,但是三个活动之间的过渡与切换极不自然,不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容易割裂或中断教学思路,也破坏了课堂的整体协调。
即使是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若教师没有使用好衔接用语,也会显得生硬,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教师要恰当地使用上钩下联的衔接语言,让上一个教学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自然联为一体。
5.教学活动要注意节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控好教学程序的节奏,哪些地方该详与慢,哪些地方该略与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所体现。若是每一环节平均用力,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所以教学活动程序化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处和关键点,准确定位哪些活动是主导活动,哪些活动是辅助活动,主导活动的节奏要详要慢,辅助活动的节奏要略要快。笔者执教《老王》一课时,设置了“初步感知,了解学情——商定方案,确定通道——概括内容,奠定基础——学习方法,运用方法——交流体会,巩固收获”几项活动,其中“症候式解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因此“学习方法,运用方法”是这一堂课中的主导活动,它的节奏就应当详与慢,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概括内容”这一活动是为下一活动奠定基础,因此其节奏可以相对略与快一些。教学程序的节奏有快有慢、有详有略,使得整个课堂更加和谐。
教学活动的节奏,也能通过每个环节教学活动内部的层次体现出来。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的事例究竟有什么特点”时,设计了四个小活动:(1)事例个数能否增减;(2)事例顺序能否交换;(3)事例选择有什么标准;(4)事例运用有什么要求。四个小活动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悟出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四条基本原则:事例的列举要充足和必要、观点与所举事例要一一对应、事例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事例要有适当的点评。整个教学过程节奏鲜明,学生思维活跃。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将朗读质量分为四个层次:(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3)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4)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每次朗读都有一个重点,极富节奏感、层次感。
结合前几期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五化”功夫:教学理念行为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要点化、教学要点活动化、教学活动程序化。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五化”均得到实现的自然结果。
(李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
四川师范大学教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科研创新团队负责人,教育部國培专家、国培方案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成果评审专家、国家级教学名师评审专家,兼任全国语文学习科学专委会副理事长、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课堂教学分会副会长;曾先后任教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在人民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出版专著13部,发表论文数十篇;近年来,应邀到全国各地讲学、执教示范课200多次(节);其教育教学思想被录入《新世纪语文名师教学智慧研究(中学卷)》。
课堂教学是若干教学活动在时间序列上依次展现的过程。这一过程是教师教学理念得以体现的过程,也是教师教学设想付诸实施的过程,更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要达此目标,必须确保教学活动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否则,深度学习就不可能发生。
一、教学活动程序化的内涵
教学活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组成课堂结构的结构活动,即教学环节;另一类是组成结构活动的子活动,即环节内部的教学活动。一节课要完成预期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设计若干个教学活动,这些活动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逻辑关系,必然形成一定的序列。无论是结构活动还是结构内部的活动,都要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遵循一定的章法,按照特定的次序与流程展开,使之形成序列化、层次化、整体化的环环相扣的结构,不能让活动零散化或碎片化。
恰当的教学顺序能够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课堂,而不恰当的教学顺序,即使是其中一个不恰当的步骤,都会影响整个课堂的效果,甚至决定一堂课的成败。一堂教学内容、教学活动相同的课,若以不同的顺序呈现,课堂教学的效果往往大相径庭。因此,教师必须在精心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基础之上,合理安排教学活动的程序。在合理的教学活动程序下,每一环节都发挥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作用,且对前后环节具有逻辑意义,从教学起点到教学终点间的整个过程也表现出流畅性、逻辑性、整体性、层次性等特点。
二、教学活动程序化的原则
教学活动的程序虽然会依据课堂上的实际情况而灵活变动,但它仍有其内在的固定特点与要求。总的来说,教学活动的程序要遵循最优化的原则。
“教学过程最优化”的原则就是系统性和连贯性。这也要求课堂教学要系统地、连续地、按一定逻辑顺序来形成知识、技能和技巧,内容的每一组成部分同其他部分都必须有逻辑的联系;后面的内容以前面的内容为基础,同时为掌握新的内容作好准备。笔者认为,理想的教学程序有两个特征:一是与学生的智力及认知顺序一致;二是讲究经济原则,不能脱离教学效果。总的来说,教学程序的设计要在最优化的基础上实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需要强调的是,“最优”是指针对学生和教师在现有的条件以及现实的可能性下所能实现的最好的教学过程。学生从学习起点到学习终点不是一步到位的跳跃,所以教学活动的程序要遵循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规律,让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由认识的量变逐步走向认识的质变。笔者设计《涉江采芙蓉》一课的教学环节时,按照由易到难的顺序逐层展开,依次是引出叙述者、认识叙述者、探讨叙述者、运用叙述者,其中每一活动既承接了上一活动,又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一活动或者为下一活动的开展作铺垫。
三、教学活动程序化的要求
1.精确瞄准教学指向
教学活动的程序要以一堂课的教学指向作为基准点,对教学指向而言,每一项教学活动所起的作用与意义各不相同,因而,教师要考虑:什么活动放在什么位置上,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效果?
笔者认为,“教学指向”是对一堂课教学内容的纲领性认识与概括性表达,是这堂课最终所要抵达的终点,规定着课堂中师生的每一行为。有的教学活动之所以先开展,是因为它在逻辑上距离教学指向较远,而后进行的活动是因为它在逻辑上距离教学指向较近。比如一堂课的教学终点是X,要走向这个教学终点需要经历A、B、C、D、E五个活动,而这五个活动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每一活动所处的位置是由它们自身与这个教学终点的关系所决定的。笔者执教《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时,将“语言否定表达的艺术效果”作为这一堂课的教学指向,依次设置了六项活动:(1)从否定表述中看反讽手法;(2)从否定表述中看写作角度;(3)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情感;(4)从否定表述中看思想含量;(5)从否定表述中看作品主题;(6)从否定表述中看作者理性。如若将这六项活动的顺序任意改变一下,这堂课则会起到另外的教学效果。
2.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学生认知事物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先后顺序,即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的顺序。因此,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的顺序时,也要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
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学生的发展具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目前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通过学习后所获得的潜力,即潜在水平。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学生的已有水平、现实水平和潜在水平,设计具有层次感的教学活动。在执教《杞人忧天》时,笔者依次设计了“预习交流——复述故事——解释标题——理解寓意——用词造句——试写新闻”六项教学活动。在“预习交流”活动中,从教师的角度来说,主要是了解学生对文本字音、词义、句式的掌握情况,也就是了解学生现有水平;其余几项活动则按照难易度逐级增加,一步一个台阶地挖掘学生的潜在水平:“复述故事”训练的是学生对文本内容的梳理能力;“解释标题”训练的是学生“概括故事”的能力;“理解寓意”训练的是学生“从故事中概括”的能力。第三、四环节同样是概括,但前者是就故事本身而言,后者是撇开故事寻找更具有普遍意义的含义。“用词造句”和“试写新闻”则是在理解文本内容和寓意的基础上,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并通过表达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用词造句”是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区分“杞人忧天”的使用范围;“试写新闻”则是训练学生整合材料能力——将《杞人忧天》的故事和小行星可能撞击地球的科学发现整合成一篇有趣的晚报文章。在这样的顺序中,学生对“杞人忧天”的理解实现了从感知到内化再到迁移的转变。 违反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程序,常常会出现结构混乱、跳跃等问题。如此,教学内容前后错杂,教学推进思路紊乱。所以,课堂教学的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具有严密的逻辑联系,前一环节应为后一环节作铺垫,直至教学目标顺利达成。
3.遵循语文学习一般规律
语文教学活动虽然没有固定的程式,但是仍有最基本的规律可循。
阅读教学的活动程序要符合阅读学习的一般规律,即从整体到局部、从感性到理性、从理解到评价、从获取知识到迁移知识等。笔者执教《端午的鸭蛋》一课时,依次设计了“理解词语,串讲课文——理解‘端午’,感受‘习俗’——品读‘鸭蛋’,体会特点——试吃‘鸭蛋’,体会情感”四项活动。“理解词语,串讲课文”这一教学活动是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后面几项活动主要是从局部分析课文。这符合文本解读“整体决定局部”的規律,只有在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才能对文本局部进行有效地推敲与解读。
4.过渡要流畅,衔接要自然
教学活动的程序具备一定的流向,教师要想使教学程序如同行云流水般自然,就要注意前后活动的关联性以及彼此的衔接过渡。
在学习优美的古诗词时,不少教师喜欢用一段诗意的话语导入新课,但接下来的活动却是解决诗歌的疑难字词。很显然,这两个环节之间没有内在关联,这样的教学活动程序就缺乏连贯性,不利于学生思维的顺畅,不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再如,一些语文课堂起始三个活动环节通常是导入、作者与写作背景介绍、解决字词疑难,但是三个活动之间的过渡与切换极不自然,不符合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认识规律,容易割裂或中断教学思路,也破坏了课堂的整体协调。
即使是两个教学活动之间有着内在的逻辑联系,若教师没有使用好衔接用语,也会显得生硬,学生思维的发展也会受到阻碍。因此,教师要恰当地使用上钩下联的衔接语言,让上一个教学活动与下一个教学活动自然联为一体。
5.教学活动要注意节奏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把控好教学程序的节奏,哪些地方该详与慢,哪些地方该略与快,诸如此类的问题在教学设计中应该有所体现。若是每一环节平均用力,会造成教学重点不突出、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后果。所以教学活动程序化时,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困难处和关键点,准确定位哪些活动是主导活动,哪些活动是辅助活动,主导活动的节奏要详要慢,辅助活动的节奏要略要快。笔者执教《老王》一课时,设置了“初步感知,了解学情——商定方案,确定通道——概括内容,奠定基础——学习方法,运用方法——交流体会,巩固收获”几项活动,其中“症候式解读”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关键点,因此“学习方法,运用方法”是这一堂课中的主导活动,它的节奏就应当详与慢,以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消化理解;“概括内容”这一活动是为下一活动奠定基础,因此其节奏可以相对略与快一些。教学程序的节奏有快有慢、有详有略,使得整个课堂更加和谐。
教学活动的节奏,也能通过每个环节教学活动内部的层次体现出来。笔者引导学生探究《简笔与繁笔》“这篇文章的事例究竟有什么特点”时,设计了四个小活动:(1)事例个数能否增减;(2)事例顺序能否交换;(3)事例选择有什么标准;(4)事例运用有什么要求。四个小活动层次分明地引导学生悟出议论文事例论证的四条基本原则:事例的列举要充足和必要、观点与所举事例要一一对应、事例要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对事例要有适当的点评。整个教学过程节奏鲜明,学生思维活跃。笔者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将朗读质量分为四个层次:(1)读出一点文言的味道;(2)读出一点宁静的氛围;(3)读出一点夜游的兴致;(4)读出一点复杂的情愫。每次朗读都有一个重点,极富节奏感、层次感。
结合前几期的有关论述,笔者认为,要让学生真正地进行深度学习,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设计上下足“五化”功夫:教学理念行为化、教材内容教学化、教学内容要点化、教学要点活动化、教学活动程序化。好的课堂教学就是这“五化”均得到实现的自然结果。
(李峥,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