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写作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很多小学生怕写作文,作文课上,他们冥思苦想半天也写不出一个字,总觉得无话可写。我认为这是他们平时不注意观察生活、不注意积累写作素材、不掌握相应的写作技巧的缘故。下面,我结合本人多年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是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的。
一、引导观察,坚持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平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自然景物;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另外,我告诉学生要记住自己的梦境,梦是人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日记,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形式。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有选择地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梦。这些日积月累的日记就是学生最好的原始写作素材,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二、指导阅读,丰富文库,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课内精心研读,积累好词佳句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重视文本”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我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我要求学生用一个笔记本抄录每篇课文中的好词语(如:成语、俗语、歇后语、象声词等),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词语接龙游戏;抄录好句子(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开展背诵比赛,或开展抄写好自然段的硬笔书法比赛。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竞赛活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既能感受到语言美,又自然而然地积累大量的语汇,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二)课外博览群书,扩大学生知识面。
有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精心指导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寓言、童话、小说、科普文章、报纸杂志。每教一个班,我都精心设计一个“图书角”,每个月更换一次书本。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角里的书,每天都要做一些读书笔记,记录当天所读的书、抄录书中好词佳句、整理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出读书感受。每个月组织学生开一次读书交流会。一学年下来,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作文素材丰富了,写作能力得到了长足提高。
再比如,我在班中开展“每周学一诗”活动:每周星期一,学习委员在黑板角上抄写一首唐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诵读,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诗歌意思,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写作技巧。到星期五早读课,我就检查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况,还让他们把读诗笔记在四人学习小组内相互传阅。我从教多年,“每周学一诗”活动从未间断。实践证明:多背诵唐诗,学生说话时能出口成诵,既陶冶了文学情操,又提高了鉴赏文学作品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给写作技巧,帮助寻找作文捷径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就十分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小学作文都是以记叙文为主,按写作对象不同我归纳为五类:写事、写人、写物、写景、写活动(比赛)。根据不同的类别我分类指导写法和技巧:写事的文章一定要写清楚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安排好写作线索,要把事情写完整;写人的记叙文,我注重指导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方法;写物的记叙文,我注重指导物体的外形、色彩、声音、习性、动态、静态的描写方法,恰当时还要运用拟人、比较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物体;写景的记叙文,要教给学生描写静景、动景、全景、远景、近景等方法,此外,白描、细描、抒情、联想、写景中议论等方法也细心点拨;写活动(比赛)的记叙文,要指导学生学习大场面、小场面、点面结合、侧面、个体、群体等描写方法。
在课文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教学生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写、略写、顺序、倒叙、插叙等写作技巧。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在阅读教学时我就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学完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仿写一种家乡果树。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我爱家乡的香蕉》,他是这样写香蕉果实的:成熟的香蕉果五寸来长,弯弯的,和青瓜一样大小。厚厚的果皮包着果肉,果皮上起了两三条棱。香蕉先是青色的,随后变青黄,最后变赤黄。没熟透的香蕉皮很硬很脆,很难剥开;熟透了皮就变黄变软,轻轻一撕就剥开了。剥开了皮就看见又香甜又软滑的淡黄色果肉,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口香甜绵软,感觉就像吃了棉花糖一样……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把描写杨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了。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收效确实很大。
指导观察阅读,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赏析美文,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艰巨的语文教学工程,语文老师必须付出百倍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卓见成效。
一、引导观察,坚持日记,积累写作素材
现实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
平时,我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走进自然,让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动物、植物、自然景物;我还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另外,我告诉学生要记住自己的梦境,梦是人对现实生活的曲折反映……日记,是一种很好的练笔形式。我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写日记,有选择地记录每天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梦。这些日积月累的日记就是学生最好的原始写作素材,能有效解决学生作文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题。
二、指导阅读,丰富文库,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一)课内精心研读,积累好词佳句段。
课文是学生学习语文的范本,“重视文本”也是新《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教每一篇课文时,我都十分注重指导学生赏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我要求学生用一个笔记本抄录每篇课文中的好词语(如:成语、俗语、歇后语、象声词等),每学期至少开展一次词语接龙游戏;抄录好句子(如:排比句、比喻句、拟人句等);要求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或开展背诵比赛,或开展抄写好自然段的硬笔书法比赛。在阅读教学中开展形式多样的娱乐、竞赛活动,学生在阅读课文时既能感受到语言美,又自然而然地积累大量的语汇,为写好作文打下基础。
(二)课外博览群书,扩大学生知识面。
有语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精心指导学生多读古今中外的寓言、童话、小说、科普文章、报纸杂志。每教一个班,我都精心设计一个“图书角”,每个月更换一次书本。学生们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图书角里的书,每天都要做一些读书笔记,记录当天所读的书、抄录书中好词佳句、整理文章的写作方法、写出读书感受。每个月组织学生开一次读书交流会。一学年下来,学生的知识面扩大了,作文素材丰富了,写作能力得到了长足提高。
再比如,我在班中开展“每周学一诗”活动:每周星期一,学习委员在黑板角上抄写一首唐诗,让学生利用空余时间诵读,指导学生查找资料理解诗歌意思,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背景和诗歌的写作技巧。到星期五早读课,我就检查学生学习诗歌的情况,还让他们把读诗笔记在四人学习小组内相互传阅。我从教多年,“每周学一诗”活动从未间断。实践证明:多背诵唐诗,学生说话时能出口成诵,既陶冶了文学情操,又提高了鉴赏文学作品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给写作技巧,帮助寻找作文捷径
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作文能力,在此基础上,我就十分注重写作方法和技巧的指导。
小学作文都是以记叙文为主,按写作对象不同我归纳为五类:写事、写人、写物、写景、写活动(比赛)。根据不同的类别我分类指导写法和技巧:写事的文章一定要写清楚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安排好写作线索,要把事情写完整;写人的记叙文,我注重指导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的描写方法;写物的记叙文,我注重指导物体的外形、色彩、声音、习性、动态、静态的描写方法,恰当时还要运用拟人、比较等修辞手法来描写物体;写景的记叙文,要教给学生描写静景、动景、全景、远景、近景等方法,此外,白描、细描、抒情、联想、写景中议论等方法也细心点拨;写活动(比赛)的记叙文,要指导学生学习大场面、小场面、点面结合、侧面、个体、群体等描写方法。
在课文教学中,我还特别注意教学生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照应、详写、略写、顺序、倒叙、插叙等写作技巧。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文,在阅读教学时我就注意指导学生学习其中的写作技巧。学完这篇课文,我布置学生仿写一种家乡果树。有个学生写了一篇《我爱家乡的香蕉》,他是这样写香蕉果实的:成熟的香蕉果五寸来长,弯弯的,和青瓜一样大小。厚厚的果皮包着果肉,果皮上起了两三条棱。香蕉先是青色的,随后变青黄,最后变赤黄。没熟透的香蕉皮很硬很脆,很难剥开;熟透了皮就变黄变软,轻轻一撕就剥开了。剥开了皮就看见又香甜又软滑的淡黄色果肉,轻轻地咬上一口,满口香甜绵软,感觉就像吃了棉花糖一样……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学生已经把描写杨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了。可见,在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写作,收效确实很大。
指导观察阅读,养成积累素材的习惯,是写好作文的前提;赏析美文,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捷径。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一项艰巨的语文教学工程,语文老师必须付出百倍努力,持之以恒,才能卓见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