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学习活动给品德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学习活动的设计、实施和效果直接关系到品德课教学的成败。在实践中需要反夏琢磨、深入探究,让学生实实在在地感受生活的脉搏,促使其品德的养成和发展。
关键词 品德教学 活动设计 有效性
在品德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活动。教师在让学生-学得快乐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明确的认知、深切的感受和鲜明的态度,能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把握目标,活动求实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判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它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学习活动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那么不管它演绎得多么精彩,都是空洞而没有实际价值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设计了孙儿帮助奶奶穿针线的活动,结果好几分钟下来,学生们的线大多没有穿进去。教师几次启发学生:“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活动的开展偏离了教学目标,是只有形式而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这个活动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家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大量心血,学会感激家人和体谅家人,帮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可以在“用线穿针”活动中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这么好的视力要成功穿针引线都这么难,你们想象一下眼睛老花的奶奶为家人做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啊!”
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目标意识,才能不偏离教学方向,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品德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展开,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活动过程,都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
二、贴近生活,活动求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着眼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加强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适当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有一位老师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让学生认识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教师播放录像《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请学生们观看,还用算式计算出200万立方米的木筷,可以把50000多个教室堆满,让学生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老师接着又问:“除了这一次性筷子,我们还在使用哪些一次性物品?对于这些一次性物品,我们该怎样对待呢?”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接着教师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生活中有哪些垃圾?然后让学生们观看垃圾处理过程的录像,看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学习活动再现了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获得了真切的感悟,活动效果自然很理想。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珍视学生的生活价值,通过道德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并有所感悟。
三、重视体验,活动求效
1.活动教学的核心是体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来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体验和感悟,他们才能真正地学有所得。开展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体验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活动教学中,以情感为基础构筑魅力无限的激情课堂,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在《我有一个新的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看背影,猜猜新家中的老师”活动,给学生出示了一些在不同场合中教师的背影照片,让他们看一看、猜一猜。学生的主动性很,强,当他们猜对了,就觉得能把老师猜出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些富有情感的活动,使孩子们对任课老师的印象更深了,情感也更浓了,对新的集体也更亲了。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活动体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我在品德教学中,设计了“欣赏动画”“金点子”“挑战自我”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把课堂变成学生品德创生的基地。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如通过将摸魔盒游戏和动画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再如在接受考验闯关活动中,我着重开发了听课老师这一资源,请听课老师给学生的信心卡写上一句鼓励的话。这一体验活动的设计把听课老师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让学生在听课老师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鼓励下,逐步克服恐惧的心理。
2.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情理。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这种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违背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做事要专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嘈杂的动画片音乐声中做口算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难免要开小差,活动目标很难实现。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做些改进。
而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时,一位老师课前设计了“小眼睛大发现”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选择身边的公共场所,实地调查公用设施及其使用情况”,通过不说话的“朋友”这一拟人化的方式用画面和录像来交流呈现,通过“夸一夸”“唤醒”“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活动形式,唤醒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德意识。
关键词 品德教学 活动设计 有效性
在品德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有效的活动。教师在让学生-学得快乐的同时,还要关注他们在活动中有没有明确的认知、深切的感受和鲜明的态度,能否通过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体会。
一、把握目标,活动求实
教学目标是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价值指向。准确地把握教学目标,在目标的指引下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是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教学目标是判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它是学习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学习活动不是根据教学目标而设计,那么不管它演绎得多么精彩,都是空洞而没有实际价值的。
有位老师在执教《现在的我能做什么》一课中,设计了孙儿帮助奶奶穿针线的活动,结果好几分钟下来,学生们的线大多没有穿进去。教师几次启发学生:“你们有什么好的方法?”仔细分析不难看出,这一活动的开展偏离了教学目标,是只有形式而没有教育价值的活动。这个活动的教学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感受家人为自己的成长付出的大量心血,学会感激家人和体谅家人,帮家人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教师可以在“用线穿针”活动中因势利导:“同学们!我们这么好的视力要成功穿针引线都这么难,你们想象一下眼睛老花的奶奶为家人做事情是多么不容易啊!”
教师只有具备正确的目标意识,才能不偏离教学方向,实现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因此,品德教学活动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来设计和展开,从设计到实施的整个活动过程,都需要在教学目标的调控下完成。
二、贴近生活,活动求真
生活是教育的源泉和着眼点。在教学中,教师必须树立“教学即生活”和“生活即教学”的理念,加强教学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联系,善于唤起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活动。适当利用学生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距离,学生才会乐于接受。
有一位老师执教《美好的家园》一课时,为让学生认识人类环境的重要性,教师播放录像《一次性筷子的制作》请学生们观看,还用算式计算出200万立方米的木筷,可以把50000多个教室堆满,让学生们形象直观地感受到了资源的巨大浪费。老师接着又问:“除了这一次性筷子,我们还在使用哪些一次性物品?对于这些一次性物品,我们该怎样对待呢?”通过师生、生生间的交流使学生们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紧接着教师对教材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和挖掘:生活中有哪些垃圾?然后让学生们观看垃圾处理过程的录像,看完后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的学习活动再现了生活场景。学生通过观看录像获得了真切的感悟,活动效果自然很理想。品德教学来源于生活,学生良好品德的培养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之中。珍视学生的生活价值,通过道德活动可以改善学生们的生活态度,让他们获得真实的生活体验并有所感悟。
三、重视体验,活动求效
1.活动教学的核心是体验。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社会性发展来源于真切的体验和感悟。通过活动让孩子们自己去实践、体验和感悟,他们才能真正地学有所得。开展能触动学生心灵的体验活动,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所在。在活动教学中,以情感为基础构筑魅力无限的激情课堂,可以有效地培育学生的道德情感,规范他们的道德行为。
在《我有一个新的家》的教学中,我设计了“看背影,猜猜新家中的老师”活动,给学生出示了一些在不同场合中教师的背影照片,让他们看一看、猜一猜。学生的主动性很,强,当他们猜对了,就觉得能把老师猜出来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这些富有情感的活动,使孩子们对任课老师的印象更深了,情感也更浓了,对新的集体也更亲了。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活动体验。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课堂上的一切活动都需要以学生为基点和起点,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实际出发,理解并尊重学生。我在品德教学中,设计了“欣赏动画”“金点子”“挑战自我”三大主题实践活动,把课堂变成学生品德创生的基地。学生在活动中主动探究,如通过将摸魔盒游戏和动画故事联系起来,让学生进行归因分析;再如在接受考验闯关活动中,我着重开发了听课老师这一资源,请听课老师给学生的信心卡写上一句鼓励的话。这一体验活动的设计把听课老师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利用,让学生在听课老师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方式鼓励下,逐步克服恐惧的心理。
2.体验活动的设计要符合情理。情感体验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在实践中,教师要注意这种体验活动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能违背他们身心发展的规律。
在《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教学中,有位教师设计了“做事要专心”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嘈杂的动画片音乐声中做口算题。在这样的环境下,自控能力差的学生难免要开小差,活动目标很难实现。这样的体验活动设计似乎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以做些改进。
而在教学《不说话的朋友》这一课时,一位老师课前设计了“小眼睛大发现”的体验活动,让学生进行课前调查“选择身边的公共场所,实地调查公用设施及其使用情况”,通过不说话的“朋友”这一拟人化的方式用画面和录像来交流呈现,通过“夸一夸”“唤醒”“角色扮演”“换位体验”等活动形式,唤醒学生爱护公共设施的公德意识。